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九

首頁
    生無色界等者。

    周記曰。

    地前菩薩任業受生。

    彼(資糧位菩薩)有三界業故得生無色。

    若非菩薩彼界何人能以一心緣一切法。

    故知資糧位中三界俱可得起此唯識觀。

    并據後起。

    一切者。

    義演曰。

    了一切者。

    即作唯識觀也。

    非此何人等者。

    意言。

    非資糧位菩薩何人得有緣一切作唯識觀。

    故雲得者是事也。

     【章】七地以前(至)得菩提故鈔曰。

    四别明無漏觀依身後起七地已前者。

    自四加行位至第七地菩薩不生無色。

    四加行位依身必但欲界。

    今文明無漏觀後起故。

    初地至第七地之論也。

    菩薩不生等者。

    伽(六十五)對法(十三)說。

    于無色不能現利生事。

    故菩薩不生(雲雲)唯定依于等者。

    明八地已上無漏觀依身最後起。

    成唯識七曰。

    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

    彼必生在淨居大自在宮得菩提故(雲雲)起謂起唯識觀也。

    勝所依者淨居大自在宮也。

    得菩提者得佛菩提也。

     【章】其漸悟者(至)欲界身得鈔曰。

    此下明依身中第二明漸悟人修唯識觀依身。

    此中有十。

    初明初二果經生不經生人初起但依欲界。

    二别明初二果不經生人後起。

    三不齊釋(明初二果不經生人未入地不生無色由)四齊釋(明回心人不經生初二果亦生無色)五别明初二果經生人後起。

    六明第三果不經生人修唯識觀初起後起。

    七明第三果經生人及第四果修唯識觀初起後起。

    八結頓悟人無漏觀初起由。

    九結漸悟人初起亦通色界義。

    十會違文重成漸悟初起亦通色界義是即初也。

    初二果人等者。

    意言經生不經生初二果人有欲界俱生惑未生上界。

    故回心修唯識觀。

    初起必欲界身也。

     【章】不經生者(至)依身而起鈔曰。

    二别明初二果不經生人後起。

    亦通色界等者。

    亦言亦欲界亦頓悟。

    不經生者不經極七返家家等回心雲不經生人回心也。

     【章】雖未入地(至)業力多故鈔曰。

    三不齊釋明初二果不經生人未八地不生無色由悲願自在随受生故者。

    明不生無色由。

    善珠·信睿·常騰·真興同雲。

    此人回心成菩薩故。

    為利有情悲願受生。

    而無色界非利有情處故。

    如地上菩薩不生彼處。

    此人亦不生彼處(雲雲)亦不因修等者。

    因修二字一本作因循。

    古師釋作兩途。

    一作因循為釋(清記。

    周記)同雲。

    因循者任運也。

    清記釋雲。

    菩薩依作意厭不生無色。

    亦不任運許生無色。

    今與彼異(不任業)不生無色。

    因循者任運也(雲雲)子島雲。

    不許回心聖者任運受生。

    必以願力作意生故。

    為對上悲願受生。

    更用亦言返成其義也(雲雲)二作因循為釋(秋篠并常騰初義現本由是)秋篠曰。

    因由也。

    修者造修也。

    若諸聖人造修新業以彼業力轉生彼處。

    無有是處。

    故雲變不因修許轉生故。

    長讀不字。

    義道亦遠(常騰初義用之。

    子島不用之)今雲。

    作因循為穩。

    詳釋曰。

    因循者任運之俗悟也。

    不因循者不任運也。

    謂初二果回心人雖未入地。

    但以願力許受生故。

    不随任運業力。

    作意勢力受生自在轉。

    此人雖有無色惑可許非利生處願力阙故不生也。

    亦言亦頓悟地上。

    以願不生非利生處也。

    如周清二記所言讀雲亦不因循許轉生則許言應在因循上。

    既不爾。

    故為不是。

    秋篠·常騰所雲亦不可也。

    許言在因循下故。

    秋篠等所雲亦不是。

    不同頓悟等者。

    謂初二果回心人地前既得生空無漏智無分别惑故。

    不能新作業生無色界。

    不同頓悟人未斷分别惑業力多故地前位中猶生無色也。

    是道已前下明不同頓悟由。

     【章】或亦許生(至)厭下染故鈔曰。

    四齊釋明回心不經生初二果人亦生無色。

    非此生上等者。

    示不同二乘定性。

    周記曰。

    若爾托勝所依而證菩提既生無色。

    如何受佛位大菩提耶。

    為有此難故今說言非此生上厭下染故。

    意雲。

    此初二果回心人生無色者。

    非欣上厭下生。

    故暫生無色還生下界受變易身。

    不同定姓二乘之人厭斷下染永生無色也。

     【章】若經生者(至)唯欲界故鈔曰。

    五别明初二果經生人後起發心及後者。

    唯識觀初起雲發心。

    及後者唯識後起。

    周雲。

    此人怖生死故于欲界初得後起也。

     【章】第三果人(至)無利益故鈔曰。

    六明第三果不經生人修唯識觀初起後起。

    初二果不經生得不還果名第三果不經生也。

    此文不齊釋。

    問。

    初二果不經生人有齊不齊兩解。

    齊釋亦許生無色。

    何故此第三果不經生人不許齊釋耶。

    答。

    秋篠(并)義濱曰。

    雖無文說。

    準此(上齊釋也)文。

    并應不還(不經生人)有生無色界。

    然略不說(雲雲)此齊釋也。

    今雲。

    準上經生齊釋應有不欣上厭下任業暫時生無色直生下受變易義也。

     【章】若經生者(至)色界身起鈔曰。

    七明第三界經生人及第四果修唯識觀初起後起。

    第三果經生者及第四果回心人若欲界身發大心者。

    初起後起共唯依欲界身起。

    若色界發大心者。

    初後共唯依色界身起。

    經生人怖生死故。

    但于初起處後起也。

     【章】初證悟(至)慧厭深故鈔曰。

    八明頓悟人無漏觀初起初證頓悟者。

    證謂無漏智。

    根智雲初必欲界身者。

    無漏觀初起必欲界身由斷生執等者。

    明必欲界身由。

    勝慧勝厭但在欲界身故。

    此慧厭心由斷我執煩惱障起故。

     【章】漸悟初依亦通色界鈔曰。

    九明漸悟人無漏觀初起亦通色界義證者本智無漏觀初依者初起依身。

    亦者亦欲多(次具成也顯揚文)。

     【章】顯揚等說(至)非深厭故。

    鈔曰。

    十會違文重成漸悟初起亦通色界義。

    據各初入者。

    據頓悟二乘說也。

    唯斷法執等者。

    明唯欲界中入現觀非漸悟由。

    漸悟人人執先已斷後回心趣大故。

    回心已地空無漏初起非深厭心得故。

    通色界身而起。

    非深厭境故。

     【章】上明依身(至)不取傍說鈔曰。

    當門大段四文中第四明地起。

    此中有六。

    初結上起下。

    明欲界修唯識觀。

    二明依色無色定分别三慧三得。

    三引證成依無色心修唯識觀人。

    四總明見道上修唯識觀所依地。

    五明由上界定修無漏觀義說三慧。

    六明二定已上七未至定不修唯識。

    今即初也欲界自地觀等者。

    以欲界心修唯識觀也。

    通聞思者。

    今雲。

    如上所明。

    欲界有二。

    一散亂心。

    二等持心。

    今取等持心。

    若非等持心不能作唯識觀。

    今文雲觀通因果故。

    聞·思二慧非等持心不起。

    所以上文雲有漏三慧皆現種修。

    種修無漏用漸增故。

    四類之中第一類此現種修攝唯散非定者。

    明欲界自地觀但通聞思非修。

    秋篠曰。

    欲界地中無起修惠。

    若欲修時堕思中故。

    唯散地故(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