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
二乘得蘇息處四智究竟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故二乘果亦是一乘。
總明由頓悟者正學根本教理行果。
兼為伏化二乘者故亦學方便教理行果。
其漸悟者初學方便後回心已方學根本。
所學法同初後全别。
故知但有二種佛性理智二因無漏現種。
有為無為根本方便所有教理行果能成佛者。
皆一乘體兼取有漏地前功德及十地者助為一乘。
未乖正理(已上一乘章取意)由此等釋以正與兼釋順大乘如次具辨。
【章】理大乘者(至)名為大乘鈔曰。
此下明一乘體五文之中第二明理大乘。
此中有三。
初标牒明理名大乘。
二明根本理大乘。
三明方便理大乘。
今即初也。
謂真如理者。
明理大乘體。
辨中道論說真如淨法界為所緣無上六度等行下明真如理名大乘。
六度等行是能運載。
真如理者所乘行(行大乘也。
能觀能證智俱身語意業也)能乘于真理(理大乘)必有所往(果大乘正但佛果兼取十地)名為大乘。
大之言為真如大法。
乘是能乘。
大即所乘。
此(此理即大乘)名能運載行。
行有大乘(大運載用)有财釋也乘此真如之乘言通能所乘。
自行邊見則為能乘。
自真如理見則是所乘。
【章】故無性言(至)唯舉根本鈔曰。
二明根本理大乘。
論第一(初丁)文也乘大性者。
乘是所乘真如妙理。
大謂一真法界體故名大性。
乘即大性持業釋。
以此乘大性名于能乘。
有财釋也此唯舉根本者。
章主彰根本義之文。
如顯揚八說。
無上大乘施設建立于緣離言說真如境界無分别平等慧七種事。
故大乘之根本真如妙理。
故以真如為大乘。
是根本乘非如以二乘四谛等助大乘故名大乘也(前所雲教大乘所诠之理為理大乘如前明。
次方便理大乘于複爾。
上所雲方便教大乘之所诠也)
【章】勝鬘經言(至)皆理大乘鈔曰。
三明方便理大乘。
此文中有四文。
三個證文一個釋文勝鬘經言下第一個證。
聖谛者。
以四聖谛為方便理大乘。
何故今說非聲聞獨覺谛等。
謂今此經所說四谛以苦集道三谛歸一滅谛。
滅谛即第一義谛故。
非如二乘以有為無為漏無漏因果等相有别觀證得四谛。
故雲非聲聞獨覺等。
是彰四谛所歸即大乘非二乘說。
法華論雲下第二個證念觀者四念處觀。
此雖小乘修觀。
聲聞人但于人無我觀身受心法。
菩薩于真如二無我修觀。
是住大乘心地修小乘觀。
即方便理大乘。
涅槃亦言下第三個證。
經北本十三(六丁)聖行品文也。
有苦有谛者。
聲聞但于苦果觀人無我故雲有苦。
觀人無我是即谛理故雲有谛無有實者。
不作諸法絕言真如之觀雲無實也菩薩具有者。
大乘菩薩于四谛一一觀絕言真如故。
為有四谛有實今雲具有。
具謂周備義也。
故大乘下一個章主釋文大乘方便者。
以小乘觀以之境順助大乘絕言真如修觀。
是修理大乘觀方便(若以大乘觀理不作小乘觀。
則諸法真如觀不圓具故)。
【章】行大乘者(至)故名大乘鈔曰。
此下第三明行大乘。
此中有三。
初标牒。
明根本行大乘。
二明方便行大乘。
三結根本方便二行大乘。
今即初也。
謂六度等者。
明行大乘體辨中邊論說正行無上有離二邊正行(中道觀行)差别正行(十地十波羅蜜行)無差别正行(十地十波羅蜜于一切地行也)複說所緣(所觀境也)無上有安立(十度四攝)法界(一真法界非安立觀)等無上。
是即行根本順絕言真如名為根本行順大乘。
又法華玄贊雲。
六度等者菩薩萬行(雲雲)亦乘亦大者。
亦乘謂能運載即六度四攝等。
亦大者謂六度行有七大性。
大謂真如淨法界絕言妙理。
此為所觀起能觀智名行。
即身語意三遊履絕言境名行。
即能運載名行。
乘(行)體(相)持大(絕言妙理)相。
持業釋也。
【章】又勝鬘雲(至)名曰大乘鈔曰。
二明方便行大乘。
正法住等者。
毗尼六法。
為大乘方便行。
謂此是聲聞乘别解脫戒六法悉方便非真實。
雖爾順助大乘觀行故經說為大乘故說此六法。
故今以是為方便行順大乘也又一乘章曰。
依三藏教進善滅惡修無漏行皆行大乘。
【章】法華論言(至)名行大乘鈔曰。
三引法華論結根本方便行大乘厭苦離苦等者。
若聲聞人觀生無我厭苦離苦證得苦集谛理但名方便。
非真實故不得名行大乘。
若菩薩姓不定姓人以絕言真如理觀生無我苦集不見有無為漏無漏因果而歸滅谛第一義乘。
為方便行順大乘。
與菩薩修六度四攝所歸相同。
即順大乘者菩薩所行觀絕言如住自他無二平等心修六度四攝等自順真如妙理。
誠是方便行順大乘若根本行若方便等者。
正結二行大乘。
【章】果大乘者(至)是果大乘鈔曰。
自下明果大乘。
此中有三。
初标牒。
舉根本果大乘證。
二舉方便果大乘證。
三結二果大乘。
今即初也謂佛菩提等者。
示根本義。
佛謂彰諸佛圓證菩提涅槃。
若由佛地論意。
亦取諸聖分證二果為根本攝。
若由一乘章意。
教理行果四法之中根本果正取但佛身所有菩提涅槃兼取有漏地前功德及十地者。
今此文置佛言彰正取佛圓證二果菩提涅槃果法者。
佛地經曰。
妙生。
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
何等為五。
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雲雲)同論釋意曰。
攝大覺地者。
大覺是佛具三種身。
一者自性身。
二者受用身。
三者變化身。
地者謂大覺所依所攝所行境界。
大覺地中無邊功德。
略有二種。
一者為。
二者無為。
無為功德淨法界攝。
清淨法界謂一切有為無為等法無倒實性。
一切聖法生長依因。
如來真實自體。
本來自性清淨具足極微塵性相功德。
無生無滅猶如虛空。
遍一切法。
一切有情平等共有。
與一切法不一不異。
非有非無。
離一切相分别名言。
唯是清淨聖智所證。
二空所顯真如為性。
諸聖分證諸佛圓證。
如是名為清淨法界。
四智謂具攝一切佛地無漏心及心法若俱有法若所變現品類差别(已上佛地論取意)今章準成唯識論文。
四智雲菩提。
清淨法界名涅槃。
彼論說果唯識為菩提涅槃二轉依妙果。
又說二轉依果為三種法身。
涅槃謂佛所證真淨法界諸佛共有自體名自性身。
受用變化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
菩提謂四智心品一切實德以為體性。
自受法樂名受用身。
極淨圓明常遍色身。
又由平等·妙觀二智所現他受用身。
又由成事智現變化身。
如是受用。
變化今名菩提果法者。
由成唯識意。
此二轉依果無上寂默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故名大牟尼亦名法身。
果謂二轉依果。
法謂大功德法。
法華經言下。
此根本果智大乘之證。
經是方便品文也。
說佛智慧故者。
彰果智大乘。
此佛智慧不證真理遂不現覺故。
雖雲智兼彰證理。
唯此一事實者。
理智合名一事。
即是一乘。
雖爾此理如來所證之理。
不同勝鬘所說又雲是法住等者。
是根本約理所說果大乘也。
此文上二句根本約理說。
第三句彰果大乘。
于道場三字正彰果。
知已二字明能證所證理智合果。
導師方便說一句彰根本果必兼備方便。
是法住等者。
一乘章曰。
法住法位者真如住有諸法之中體性常有名為法住。
法有染淨離染得淨分位顯之故雲法位。
相者體性。
世間本體即是常住。
真如實性一乘體也(雲雲)導師方便說者。
此方便言非對根本方便。
根本果上必兼備方便故。
此是根本果上之事。
故是亦根本果大乘于世間相常住無名相離言處施設名相雲方便說故。
是亦根本果大乘也又勝鬘雲等者。
此約所顯真理明根本果大乘。
若不至果二乘即是一乘之理遂以不顯。
此約根本佛果所顯真淨究竟理說故。
根本所顯理果一乘之證也。
法華又言等者。
化城喻品文也。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