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
經曰。
十方佛士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雲雲)然于此義學者相傳有其二解一雲。
由佛方便說有諸乘。
究竟皆歸無上大乘。
餘乘即是一乘方便。
故說二乘即是佛乘。
二雲。
理實非無五乘差别。
各于自乘證果究竟。
彼諸聖教說一佛乘。
約别意言。
非實唯一。
乃至立理如今章文(已上開發)法華經言等者。
經第一方便品之文也。
此舉唯一證。
如文可知涅槃亦言等者。
北本二十七師子吼品之文也。
如文可知。
何故乃言等者。
正問。
經雲聲聞及菩薩皆成佛。
又雲有心者皆得菩提。
然今何故乃言為說一乘引不定姓耶。
此初問意也。
【章】乃至五乘(至)不歸于佛鈔曰。
此二問雲有無種姓五乘一切等文涅槃經文乃至言略中何故究竟下正問。
經雲五乘一切有情皆大乘極果。
爾今何故雲究竟有被人天乘無種姓不歸佛耶。
此二問意也。
【章】答攝大乘(至)無二三等鈔曰。
自下二答。
此中有二。
初以十因六因答初問。
攝大乘十因顯揚六因如前既明今釋意者下與開發第二解同。
五乘各異者。
能運載教理行果有五。
如前成立。
爾說一乘為引一類不定姓。
非能運載唯一無二三四等乘也。
【章】法華論言(至)非餘二種鈔曰。
此下答中二。
答聲聞聞法皆成佛無疑之說非及一切聲聞。
此中有二。
初引法華論總答。
二别答。
今即初也。
法華論言等者。
瑜伽第八十(五十左)亦說四種聲聞。
如法華論。
列次第别。
【章】應化聲聞(至)即是此也鈔曰。
此下二别答。
有六文。
初引經明應化聲聞作佛。
二引論明為退心說一乘。
三立理及第二問答。
四引經明非皆成佛之說約行果。
五由經立皆作佛之說不及一切之理。
六結成今家義應依估。
今即初也即經所說者。
十卷楞伽第四(二十二丁)同七(六丁)七卷經三(二十四丁)四卷經二(三十二丁)之說也。
經曰。
味着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
亦複不退還得諸三昧身。
乃曆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
彼覺法亦爾。
得佛無上身(雲雲)故為應化等下章主文也。
【章】舍利弗等(至)說一乘等鈔曰。
二引論明為退心說一乘。
智度論十二(四丁)所說也。
根本十住斷結之說也。
經曰。
舍利弗。
退者。
以施眼時。
前人嫌穢以是蹈破。
于是乃退起聲聞心也。
廣如彼經又本業纓絡經上第七住退(雲雲)。
【章】不爾便違(至)五種種姓鈔曰。
三立理及第二問而答。
意言。
若不用上來所立理雲一切有情皆作佛。
則違楞伽八·莊嚴論五所說五種姓說。
此是約行果現有無。
非約理性立五種姓。
此由樞要意也。
【章】又涅槃言(至)智得佛道鈔曰。
四引經明非皆成佛之說及一切全。
經北本三十四迦葉品之文也。
【章】若皆作佛(至)不解佛意鈔曰。
五由經立皆作佛之說不及一切理何故等下翻成非皆作佛義。
【章】故知但應如此中說鈔曰。
六結成今家義應依估。
由是應知。
說皆成佛或說一乘。
約理性說。
非約行性說。
若行性論則有五姓·五乘各别。
如前可知。
如顯揚十四說。
諸佛大智不可思議故刹生平等無差。
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性無二故。
是等皆約理性說也。
【章】問經自說(至)三五乘别鈔曰。
自下第三第二番問答。
此中有二。
初問後答。
今即初也。
破二破三等者。
他家意釋無二亦無三文言。
既破二乘破三乘雲唯有一乘法。
何故得雲有三乘五乘别耶。
此問意也。
【章】答依梵本(至)非真破也。
鈔曰。
自下答文。
此中有十。
此文初由梵本釋無二亦無三答問。
今家意答言。
無二者無獨覺乘。
無三者無聲聞乘。
隐無此二乘歸大乘一雲唯有一乘法也。
【章】法華自言(至)非所破也鈔曰。
二由餘二非真文答非破三。
經方便品文也。
若破三者等者。
破他家釋立今家雲大乘即菩薩乘之理。
若如他家破三乘立一乘。
則何故不言餘三非真但言餘二。
三乘中一不雲非真耶。
又三之中菩薩乘是大乘。
何但言不以小濟而不言不以大乘濟。
明知菩薩大乘雖三乘中一非破是也。
玄贊曰。
此經中第一周雲餘二則非真。
第二周雲密遺二人。
第三周雲息處故說二。
此等文但說二皆不說三。
故知不是總無三乘也。
【章】彼經又言(至)名為二三鈔曰。
三由前理會何有三之說。
經方便品文二謂第二者。
獨覺乘也。
三謂第三者。
聲聞乘也。
【章】勝鬘經雲(至)何況大乘·鈔曰。
四由勝鬘成非會大乘為一乘。
大乘即一乘故不會是一乘也故但會二下章主立理。
意言。
一乘即大乘故。
經中但會不定姓中聲聞獨覺二乘非會彼定姓二乘。
行果異故。
何況菩薩大乘雲何得會。
大乘即一乘故。
【章】又無三乘(至)斯理何爽鈔曰。
五成大乘即一乘之義。
此中有三。
初以即一義成大乘即一義。
無三乘等者。
經說無三言。
設解雲無三乘義。
顯三乘即一大乘即一義。
言說無三乘。
有何所違。
非破大乘等者。
大即一故。
若破大乘即破一乘。
故非破大乘之理何爽。
有證文故。
如經第二譬喻品說。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雲雲)又曰。
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雲雲)由是應知。
菩薩乘即佛乘。
故雲斯理何爽。
【章】若會破三(至)二牛何别鈔曰。
二由三車中牛車成大乘即一乘義若會破三者。
五字牒他家義。
意言。
若經無三言非雲第二第三。
會三乘破三乘者。
此牒他義意。
所許牛車者。
于宅内所許雲在門外牛車皆亦牛乘者。
亦宅内所許牛車。
出門所給大白牛車雲皆亦牛乘若破前牛者。
宅内所許牛車雲前牛。
後别與牛者。
後于門外所給大白牛車。
今謂。
若破前牛已下遮四車家說立今家義。
四車家雲。
如法華中宅内所指示門外三車誘引諸子令得出者。
是三乘教也。
界外露地所授大白牛車是一乘教也。
以三中牛車亦同羊鹿權引諸子務令得出。
是故臨門三車俱是開方便門。
四衢别授大白牛車方為示真實相。
又明所期差别雲。
以彼一乘非是界内先所許三。
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諸子時。
皆雲非本所望。
又明德量差别雲。
謂宅内指外但言牛車不言餘德。
露地所授七寶大車。
謂寶網寶鈴等無量衆寶而莊嚴等是體具德也(已上四車家之說)今家義意言。
若宅内所指示牛車與四衢别授大白牛車别。
則何故同雲牛車耶。
若宅内所指示牛車四衢别授名為象車。
則是應别體。
既宅内所指示是牛車。
四衢别授亦是名牛車。
故言其體性則全是同也。
又以德量别立體别不應理。
今家以門外為果故雲菩薩亦非本所望也。
其體是一故同雲牛車也。
于宅内不歎德量。
未顯果智故。
又宅内開方便門。
四衢别授示真實相。
此亦不盡義。
雖宅内開方便門與門外示真實其體是一故。
同是牛車也。
故因果權實為一體自可知已(已上護命僧正解節記之意)二牛何别者。
破前所許牛已後所與給牛别。
則有何别所由二牛成别耶。
【章】又三中之大(至)成漸悟耶鈔曰。
六破異義。
意言。
又三乘之中大乘即是頓悟菩薩乘。
會頓悟菩薩乘令入一乘。
此即異義豈令頓悟二句正破。
會令入一。
此即漸悟。
不會令入直住雲頓悟。
雲何頓悟成漸悟耶。
【章】又大乘一(至)何獨言三鈔曰。
七成大乘一乘解行是一新發意菩薩等者。
舉經文成前理。
此方便品文如先已引恐于精進等者。
回心向大初修業菩薩于大乘行精進且壞起于成佛我無分疑将退入無餘般故。
令說我即彼彼即是我此既成佛彼亦成佛而得彼聞除其疑意。
此乃舍下位等者。
此謂疑網除也。
疑網除者乃舍下品心位令趣上品階不爾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