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鈔卷第十二

首頁
    九二句。

    明别相中亦有通相。

    謂但以長行為契經故。

    于十二中。

    除應頌諷頌二餘九長行。

    通名契經。

    九中有契經通相故。

    雲别中具九也。

     【章】此一段門(至)一切應智鈔曰。

    四示例。

    此一段門者。

    此第三通别門。

    以一對餘等者。

    謂以契經或應頌等一。

    對餘十一門作門。

    其對說已者。

    其次下更不别說為此第三門例。

    或以契經為首對餘十一說時。

    至其次應頌為首對說餘十。

    除已對說契經。

    不更對說為例也。

     【章】應頌之中(至)随應有無鈔曰。

    五以應頌為首對餘說。

    明應頌具九。

    此有十文。

    今即初明應頌有記别。

    雖無文許等者。

    明十二分教。

    處處文中雖無應頌中有記别之說。

    以有教證。

    雲應頌亦有記别法花說。

    說譬喻品說故應頌中等者結成重頌。

    前長行等者。

    前長行中已說記别。

    今複重說此頌授記别故。

    此應頌中有記别證此即應頌等等。

    今引譬喻品文。

    應頌有成佛記别也。

     【章】應頌之中(至)所應說故鈔曰。

    應頌為首中。

    二明應頌中無諷頌諷誦非前等者。

    中無諷誦由。

    長行即直說也。

    此文意言。

    諷誦非前長行說已事。

    重今更說故。

    應頌中有諷誦決無。

    但二句或三句等。

    以說雲諷誦故。

    應頌之中。

    定無諷誦顯然可知。

     【章】應頌之中(至)無請者故鈔曰。

    應頌為首中。

    三明應頌又有自說如授記等下。

    明亦有自說由。

    頌中有記别者。

    無請者佛自說故。

     【章】應頌之中(至)随應有無鈔曰。

    四明應頌理有緣起。

    如法花經等下。

    示應頌中因請而說例。

    經方便品。

    世尊長行雖已為說因舍利弗請更重頌中亦說一乘。

    随應有無者。

    因戒因事緣起。

    頌中說處或有或無。

     【章】應頌之中(至)皆重說故鈔曰。

    五明應頌理有譬喻火宅者。

    法花經譬喻品說長行重頌。

    說火宅喻窮子者。

    信解品長行重頌。

    說長者窮子喻。

    化城者。

    化城品說喻。

    三譬俱皆重說。

     【章】應頌之中(至)亦有本事鈔曰。

    六明應頌亦有本事彼佛滅度者。

    日月燈明佛滅度我在十六數者。

    我者世尊自言。

    十六數者十六王子數中在。

    雲我在數也。

     【章】應頌之中(至)類此應知鈔曰。

    七明應頌亦有本生。

     【章】應頌之中(至)有方廣也鈔曰。

    八明應頌理有方廣。

    又解深密雲下。

    經第一正意識品文也。

     【章】應頌之中(至)亦有希法鈔曰。

    九明應頌亦理有希法。

    文自易知。

     【章】應頌之中(至)亦有論議鈔曰。

    十明應頌亦有論議。

    如解深密經者。

    第二無自性品文。

    彼長行文曰。

    勝義生當知。

    我依三種無自性。

    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善男子。

    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

    謂諸法遍計所執相。

    何以故。

    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性立立為相。

    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

    謂諸法依他起相。

    何以故。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

    非自然有。

    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

    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

    說名無自性性。

    即緣生法。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何以故。

    于諸法中。

    若是清淨所緣境界。

    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

    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

    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複有諸法圓成實相。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何以故。

    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

    亦得名為無自性性。

    是一切法勝義淨故。

    無自性性之處顯故。

    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善男子。

    譬如空花。

    相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譬如幻像。

    生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一分依他勝義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譬如虛空惟是衆色無性所顯遍一切處。

    一分圓成勝義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法無我性之所顯故。

    遍一切處故。

    善男子。

    我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乃至廣說(已上深密經長行文)長行如是說三無性已。

    次說應頌。

    亦重說三無性是密意旨。

    此應頌有論議之證也。

    故于其中立一乘等者。

    述三無性密意旨。

    意言。

    有情情識變現依他緣起相。

    非無差别。

    五性心相。

    皆是依性起。

    如幻事等生無自性。

    若此五性心相固執實有。

    起增益見。

    是偏計所執相無性。

    如空華等。

    五性心相等空無處圓成實真如淨界相顯現。

    喻如太虛空衆色無處顯現。

    而太虛空含容衆色。

    無不遍一切處故。

    五性性心相緣起。

    于真如淨法界處。

    是即勝鬘經所說理切乘今亦爾。

    故于勝義自性處。

    含容一切。

    而不見其一切處淨法界顯現故。

    雲于其中立一乘等也。

    研核三無自性等者。

    無性言知非一切都無雲無性。

    真·俗·依他·圓成之相宛然。

    此雲研核三無性也。

    由此道理。

    可知顯揚十四說諸佛大智不可思議故。

    利生平等無差别。

    涅槃法不槃涅槃法性二故已。

    已上十八文中。

    第五明應頌具十已。

     【章】由此雖無(至)義可成立鈔曰。

    十八科中。

    第六結應頌有通别。

    此有二文。

    初總明。

    二别明。

    今即初也。

    文相易了。

     【章】故應頌中(至)如諸教說鈔曰。

    此二别明。

    謂以通相與别相各别明也具十一分等者。

    十二分中。

    除諷誦餘十一分。

    并自說者。

    以頌記别。

    即佛自說。

    故應頌中。

    具除諷誦餘十一分。

    并以頌記别自說。

    此約通相修等者。

    意言。

    若應頌中具十一分并自說義。

    約通相契經說。

    若不爾以别契經。

    則應頌中無長行契經故。

    若對于後等者。

    後謂餘殘分教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