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三

首頁
    。

    此中執者。

    謂法執為本。

    起所知障堅執。

    是迷理者。

    根本智斷。

    又非執者。

    謂法執為本。

    所知障起不堅執者。

    是迷事者。

    以後得智亦斷)非執者亦名迷事故亦許斷。

    以障智故。

    雖未斷本堅執之者。

    何妨先斷。

    如煩惱障俱生者。

    以我見為首故。

    先斷時未能斷本。

    先迷事者亦可斷故。

    斷所知障類亦應爾。

    此等分别(分别執與非執)妙絕古今(歎護法正義也)于諸論師。

    實未聞也(雲雲)以此所釋應解今文亦有迷事者。

    亦所知障中迷理者。

    所知障中。

    非執障智名迷事者後解為勝者。

    立後得智斷為勝。

     【章】故能斷障(至)亦能制伏抄曰。

    明能斷體四文中。

    第三以三門分别故能斷障二句。

    第一門三智分别三智者。

    加行·根本·後得三智。

    是為能斷唯修非聞思一句。

    第二門三慧分别通有漏無漏等者。

    第三門漏無漏分别。

    此說定中等者。

    此之言。

    前門此門所明。

    指通有無漏唯修者。

    此定中者。

    有無漏定中。

    彰散聞思無能伏道。

    四道伏諸煩惱者。

    加行·無間·解脫·勝進為四道。

    此有大小乘别。

    廣如唯識了義燈七末(八丁)九門分别不爾聞思等者。

    意言。

    苦不爾雲不定中伏。

    則散地聞思慧亦能伏道。

    尤違道理。

    秋篠釋此文雲。

    如欲界中粗攝斂心。

    伏煩惱等。

    此在聞思不修慧位故。

    雲不爾聞思亦能制伏。

    (雲雲) 【章】三能斷性(至)應無解脫抄曰。

    明能斷體中。

    四總結能斷體。

    三謂加·根·後三智。

    此三為能斷道即以二空等二句。

    約勝義明能斷體性。

    若不證二空所顯真如。

    則無能斷義故。

    至實義論。

    則以所證真如為能斷性。

    若随其假下。

    約依诠俗明能斷體。

    其之言。

    指斷二障得滅。

    假謂依诠。

    假施設為诠故。

    若随言诠。

    談斷二障得滅二空。

    則由擇力所得之滅為能斷體三乘同得等者。

    三乘人随其應(二乘人空無漏擇滅。

    菩薩二空無漏擇滅)雖有其異。

    名為擇滅同一若不爾者二句。

    意言。

    若不爾無三乘随應得擇滅。

    則應無三乘所得解脫也雲。

     【章】第三依識分别于中有三鈔曰。

    自下當章第三依識分别門。

    何雲依識。

    謂識者心王。

    依謂能斷道所斷障。

    以識心王為依。

    今分别其義故雲依識分别。

    謂能斷道體是慧數。

    所斷障體染污心所。

    契經說心王心所如日與光。

    若無日輪何光之有。

    故能斷所斷。

    必依識心王而談其識有大小别。

    今分是等故雲依識分别也。

    此第三門大分為四。

    初标牒分科。

    二所斷障業果依識分别。

    三能斷道依識分别。

    四能斷性依識分别。

    今即初也。

     【章】一所斷在何識抄曰。

    此下二所斷障業果依識分别。

    此中四文。

    初寄問起。

    二就所斷障辨依識。

    三就障所發業辨依識。

    四就所生果辨依識。

    今即初也。

     【章】薩婆多等(至)識無染故抄曰。

    下二就所斷障辨依識。

    此中有二。

    初明小乘所斷依識。

    二明大乘所斷依識。

    今即初也。

    薩婆多等下。

    舉說有部所立。

    宗輪曰。

    五識有染無離染者。

    但取自相。

    唯無分别(雲雲)意識是染污故。

    通所斷自可知。

    犢子部下。

    舉犢子部所立。

    宗輪論說五識無染。

    亦非離染。

    疏雲。

    五識無染者。

    但有無記。

    都無善惡。

    無分别故。

    有分别者有善惡故(雲雲)。

     【章】大乘所斷(至)執即差别。

    抄曰。

    此下二明大乘所斷依識。

    此有二文。

    初安慧義。

    後護法義。

    今即初也安慧所知等者。

    此師立第七識無所知障。

    但煩惱障相應。

    以說彼四惑相應文為證。

    除第八等者。

    第八識異熟故。

    不貪等俱。

    除是在餘。

    執即差别者。

    秋篠雲。

    此有二說。

    一雲。

    執障無寬狹。

    而與護法其義差别。

    故雲執即差别。

    二雲。

    執之所在與障所在。

    其義差别。

    第七識中。

    唯有人執。

    五八二識。

    唯有法執。

    第六意識二執俱有。

    知是差别故。

    雲執即差别(雲雲)今雲。

    第二說意。

    恐可言安慧師義已。

     【章】護法論師(至)執即差别抄曰。

    此大乘二文中。

    後護法論師義二障即通等者。

    問。

    護法論師。

    雲五八二識同無二執。

    何故五識有障第八無障耶。

    答。

    秋篠雲。

    五識力方由第六引。

    方得有障。

    第八不爾故無二障。

    三惠章雲。

    五識雖無分别。

    由第六識分别引生。

    有分别惑等(雲雲)又問。

    六七二識有人執故應起煩惱。

    五識無人執。

    何得起煩惱。

    解雲。

    由第六人執而引生五識惑故。

    雖無執而有。

    又問。

    若爾由第六分别而可引生五識二執。

    解雲。

    凡起執者由猛利慧。

    深自計度方自得起。

    其五識中無猛利慧。

    亦無計度分别故無二執(已上義鏡)今雲。

    秋篠三重問答滅妙哉。

    得護法正義深意也。

    執即差别者。

    秋篠雲。

    此亦有二說。

    一雲。

    執障有寬狹(執必是障也。

    有是障而非是執。

    謂不慧俱心心所)而與安慧其義差别。

    故雲執即差别。

    二雲。

    執之所在與障所在其義差别。

    第六第七二執俱有。

    五八二識二執俱無。

    故雲執即差别(雲雲)今雲。

    二說俱得正義意趣。

    上來就所斷障辨依識已已下辨業果依識。

     【章】所發業(至)不能發業抄曰。

    此三就障所發業辨依識。

    今問。

    為何說業果依識耶。

    答。

    上出體中。

    明所斷體。

    以二障執及業果為所斷體故。

    今辨依識亦準上出體而釋也障所發業者。

    秋篠雲。

    若煩惱障所發業者。

    即法有漏善惡業也。

    若所知障所發業者。

    即法無漏有分别業。

    此等二業。

    唯在前六。

    餘七八識是無記故。

    雖有思數。

    劣緣内故為非業性(雲雲)(今雲。

    第七識自體有覆無記。

    非性善惡。

    故非業性。

    第八識劣弱無記。

    為非業性。

    秋篠總雲劣緣内。

    學法相者應委細焉) 【章】果在餘七(至)非等流果抄曰。

    此四就所生果辨依識果在餘七識者。

    秋篠雲。

    若煩惱障所得果者。

    分段粗果也。

    若所知障所得果者。

    變易妙果也。

    此等二果。

    除第七識在餘七識。

    所以爾者。

    其第七識。

    非他六識業勢所引生故(雲雲)(今雲。

    此中分段粗果者。

    三界總别二報果也。

    變易妙果者。

    無漏定所知障為緣所感故。

    性是有漏望感現業。

    五果之中異熟果攝。

    通五蘊性。

    此果望于無漏業。

    是增上果疏與力故。

    此變易生死名變化身。

    無漏定力。

    轉令異于本分段身清淨微妙廣大光潔。

    如變化故。

    雖諸煩惱所潤分段得非擇滅。

    而由願力受變易生。

    三無數劫。

    修菩薩因。

    無有過失。

    分段言三界果。

    變易生死不雲三界。

    不同分段死屬此界業。

    無漏業助感故○何故名變易。

    由大悲願力故。

    改轉舊鄙惡身命舊分段身成今殊勝身命。

    轉先粗劣。

    異熟身命成今妙細身命。

    變先有齊限身。

    成此業此洲此界此地等齊限不定身命故。

    名變易生死。

    此以異熟記五蘊為自性。

    于五果中異熟果攝。

    具如三十本疏八末七十丁末說)非他所生故者。

    示非第七識由此說異熟等下。

    以五果辨非第七。

    意言。

    今此前文雲果在餘七識之果。

    于五果中何果攝耶。

    謂此所雲果。

    唯說善·不善·異熟因等業勢之所引生異熟果·增上果·士用果。

    不說等流果第七識有等流果義故。

    今除等流·離系二果取餘異熟業種勢力生異熟果。

    此有業種與力不障生異熟果增上果。

    亦有業種能作者用生異熟士用果三。

    雲果在餘非第七也(上來明所斷障依識已○士用業勢生者等。

    今雲。

    善惡業種有能作者作用故。

    業種勢力引當來可愛不可愛果起故。

    雲士用因所生士用果也。

    ) 【章】二若能斷(至)智慧正斷抄曰。

    當門分四。

    其中第三能斷道依識分别。

    此有三。

    初标牒。

    二明小乘四說。

    三明大乘所立。

    今即初二也二若能斷道者。

    初标牒。

    薩婆多等下。

    二小乘四說。

    一薩婆多說。

    二大衆部等說。

    三犢子部說。

    四成實論師說。

    此雲四說唯第六識者。

    示薩婆多所立雜心雲等者。

    舉所立證。

    論第三(十九丁)之說。

    義鏡秋篠雲。

    今此宗意說。

    凡聖所斷用意識俱生智慧斷諸結使。

    此通世俗及無漏慧。

    不用五識。

    以其五識唯一念故。

    不相續故。

    婆沙·俱舍等亦因是(雲雲)雜心所雲離欲者。

    即能斷道也大衆等四部下。

    示大衆部·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及化地部說說五識身等二句。

    立六識能斷中。

    第六識有染有分别易了知故無釋。

    說五識身二句。

    五識能斷難了。

    引宗輪論為證。

    宗輪疏釋此論文雲。

    此有二說。

    一說為加行引生聖道。

    如見道時聖道便起故。

    名(五識)離染非能斷染。

    二說既許五識體通無漏。

    說能離染。

    其理無疑(雲雲)又釋前義雲。

    即見佛識能斷煩惱故。

    然修道中起此五識。

    加行定中無五識故(雲雲)又秋篠引此宗輪疏文雲。

    今此文中亦舉後說(雲雲)今雲。

    秋篠釋疏文不爾。

    由前說當釋。

    後說就佛果明故。

    非此所用。

    犢子部說等下。

    明犢子部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