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義師。
舉三慧俱為加行之證。
對法是第九卷(七丁右已下取意文)加行俱道亦伏惑者。
秋篠釋雲。
加行道亦伏惑等者。
即對法論第九卷文也。
然加行道亦伏惑六字。
即後文也。
了相勝解猶未斷惑等十二字文。
是前文也。
今合前以為一文(雲雲)基辨今披讀對法論第九卷。
如秋篠言。
對法論第九(明本第九卷自七丁右初至八丁右)說七作意舍三品惑次第文曰。
又由了相(由定地作意。
見欲界中過患等故。
了達鹿相。
初定中此相無故名為靜相。
是名了相作意)作意。
發希願心。
為正了知所應斷所應得為斷故。
為得故由勝解(如是了相作意。
猶為聞思之所間雜。
從此已上超越聞思。
一向修相緣*鹿靜相。
以為境界。
修奢摩他毗缽舍那。
數數思惟如所尋思*鹿靜性相。
是名勝解作意)作意為所求義發正方便。
由遠離(由修習此故。
最初斷道生彼俱行作意名遠離作意)作意舍上品惑(上品者粗品)由攝樂(由此能斷上品煩惱故。
及能遠離彼品粗重故。
此觀行者。
複欣樂上斷。
見上斷功德已。
觸少分遠離喜樂。
為欲除去惛睡眠。
時時修習淨妙作意。
以悅其心。
是名揚樂作意)作意舍中品惑。
由觀察(如是正修行者。
方便善品所資持故。
令欲界系煩惱纏垢不複現行。
因此為欲審察煩惱斷與未斷。
複更作意觀察。
彼生随順淨相。
是名觀察作意)作意安心于所證。
遠離增上慢。
由方便究竟(如是行者。
數數觀察進修對治。
為令欲界一切煩惱于暫時間得離系。
故此對治道相應作意。
是初靜慮最後方便故。
名方便究竟作意)作意舍下品惑。
由方便究竟果(從此無間證得根本最初靜慮俱行作意。
是名方便究竟果作意)作意。
領彼所修作意修果。
如為證入初靜慮定修七作意。
如是乃至為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定。
如應當知(已上對法第九卷七丁右已下八丁右所說七作意未斷與方斷之文也)複第九卷(十一丁左)說修道中方便道文雲。
方便道者。
謂由此道能舍煩惱。
所以者何由正修如是道時。
能漸舍離各别上品等煩惱所生品類粗重一分漸得轉依。
是名修道中方便道(雲雲)基辨詳雲。
秋篠釋意。
加行道亦伏惑。
對法論文在後。
了相勝解二作意未斷惑等。
同論文在前。
今此引用以在後文置前。
亦以在前之文置于後。
合為一文引之。
秋篠所言。
然對法第九所說方便道。
能舍煩惱等文。
是修道中方便道。
非見道前有漏四道中加行道之說。
對法第九不說見道前有漏四道中加行道故。
秋篠雲前後别處文合為一文引為證。
恐不穩當。
修道中方便道。
通有無漏。
今所舉有義。
有漏四道中初起加行道。
如何雲以修道中方便道為證。
對法論中第九卷。
不見說有漏四道伏惑文。
第八卷中。
雖有說資糧加行二位行相文。
不說四道伏惑。
故亦不當基辨詳雲。
此初有義為引證對法文。
應但以了相勝解等三句。
加行道亦惑六字。
恐文錯亂欤。
當以此六字置修慧為近之下解。
若爾此六字文。
為明修慧為近加行所由之句。
而次牒故對法雲。
以了相勝解猶未斷惑遠離方斷之文。
成資糧·加行二位修慧專注。
遠離作意俱起。
最初斷道生之義。
以前所引對法論文義意炳然。
且并讀周記。
舉此初有義立聞思是遠不能伏惑。
修慧是近加行故能伏惑。
了相勝解二是聞思。
遠離一是修慧之證雲。
對法論既言了相勝解不能斷惑遠離能斷(雲雲)由是檢察。
周記舉有義為證對法文無加行道亦伏惑文。
但舉了相勝解已下文。
加行能伏惑文。
附有義成修慧為近句末。
不雲對法既言。
非為證也。
由是可知是此六字錯亂。
今問。
初有義為證對法論文。
了相勝解猶未斷惑。
遠離方斷(雲雲)既雲未斷及斷。
何故以此文成加行道亦伏義。
答。
此有漏四道所論。
加行道伏惑總雲斷也。
有漏道無證真斷不待論也(基辨私釋了勝二作意未斷惑遠離方斷文雲。
了相作意。
聞思間雜修勝解作意思惟尋思之修十六故未能伏惑。
今雲未斷。
遠離作意。
此雖有漏唯修慧與無漏無間為近加行即伏盡惑。
今雲方斷已上有漏四道伏惑雲初有義已)。
【章】有義初以(至)未為正位抄曰。
辨有漏四道二有義中第二有義。
此義立有漏無間道伏惑加行道無伏惑義後入修時等者。
文意雲。
後謂加行道後念。
其後念入修慧時。
與見道無漏無間隔故。
則約鄰次雲無間道。
此亦雖加行道所攝。
後念入修慧時。
能以修慧伏惑也。
彰與無漏入見無間隔故。
雲即無間道等也對法等說等者。
會初有義為證對法論文。
秋篠釋雲。
此師意顯。
加行唯聞思慧。
若入修慧即無間道。
對法等說。
了相勝解不斷惑者。
依斷初三品猶未盡說至遠離時。
三品方盡。
此時得斷名據實初二能(能伏名能)纂雲。
詳此後說。
理雖可爾。
而違瑜伽以七作意配四道文。
故六十二雲。
了相·勝解。
方便道攝。
遠離·究竟。
無間道攝。
攝樂作意四種道攝。
觀察作意勝進道攝。
既雲方便道攝。
故知。
了相·勝解猶未伏惑(已上初有義師難後師)後有義師通初師難雲。
瑜伽三十三雲了相·勝解名厭壞對治。
故知伏惑(已上秋篠)今雲。
此釋尤妙。
盡後師意又周記所釋。
亦與秋篠稍同會初師引對法雲。
七作意伏九品惑。
初三作意。
伏初三品等。
對法論談初二作意未能伏盡三品惑故名不斷惑。
非初二作意不斷初二品惑(雲雲)不伏惑者。
秋篠所覽本。
作不斷惑者。
周記如現本。
周記雲。
有漏慧伏故名斷(雲雲)如斷伏令不現行亦名斷。
今此文意。
了相勝解二作意生。
初三品中。
但伏初二猶未伏盡故。
示不伏盡雲未斷惑。
遠離伏盡初三故雲方斷。
是後師意。
故秋篠為好。
周記亦無違害。
初三品者。
九品惑為上中下三。
其上三品雲初三品。
據貴初伏者。
至遠離作意生。
伏三品已如斷不理。
今雲方斷。
據實初二作意。
但應雲伏。
是此一句意。
若為谛觀等下。
後有義詳說自所立。
為谛觀入見道等者。
若為四谛十六行相觀。
欲入見道時。
谛觀已前六行智。
皆非伏惑。
菩薩伏見惑時。
不欣上厭下故。
加行能伏者等者。
入見道前加行。
即四谛十六行觀故。
是六行也。
此加行智。
雖有漏能伏惑。
此無間能引見道無漏智斷惑故。
不雲加行位斷。
雲無間道斷。
周記釋雲。
斷惑見道前。
有漏加行能伏惑者。
是彼見道無漏智無間隔。
約鄰次雲無間道斷也有漏道中等者。
彼入見道加行智位。
進無漏力雖有伏惑。
不作意伏故。
今雲無折伏。
不為正伏位也(已上)(由秋篠私注)又周記意雲。
見道已前遠有漏加行位。
未廣折伏名為拆伏未得。
正加行位。
更陶練已得為加行(已上周記意)。
【章】後時亦通(至)無漏加行抄曰。
明菩薩乘有無漏四道三文中。
上來辨有漏四道竟。
此下二明無漏四道。
周記科雲。
此約見道後雖無害為通漫。
後時者。
入見道後時之加行道時雲後時也。
亦通修慧加行者。
亦謂亦于引無漏智有漏道最後念修慧加行。
此最後念有漏修慧為加行道。
引無漏智。
當念加行道無漏才起。
彼修慧加行屬無間道。
即斷惑種。
此當一念。
不可分有無漏修慧加行故。
如辨來蘆因果俱時故。
今雲亦通。
修慧加行言具有無漏。
如明與闇。
闇全分是明相亦為闇。
明全分是見闇其無漏道初起之時等下。
正明無漏初起後。
體無漏雖少分無有漏相。
得雲有漏修慧為加行道始得見道無漏今斷惑種。
如闇全分成明已後。
此明是闇去成明必有漏修慧等者。
四善根位四尋思四如實等。
修慧之得修增長。
今始得見道無漏斷惑種也後時亦得無漏加行者。
明入見已後至修道位。
亦以有無漏智為前加行。
謂見道已上。
同有漏加行趣求所證(證真如)所引(無分别根本智斷惑)亦得無漏根後二智。
趣求以上地勝進滅。
為進上地之加行道也。
【章】然加行智(至)如常分别抄曰。
三明三智有四道四道有三智。
謂如本疏釋。
以三智中加行智亦無分别。
此有漏道亦有加行·無間·解脫。
前言有漏攝彼三道。
後言加行為簡三智中根本後得智别故(已上疏文)基辨雲。
有漏四道中。
加行道自易了知。
有漏無間·解脫二道相如之何。
答。
無間道。
有漏修慧住定。
入靜細相。
起能伏惑智。
至四如實觀。
是為無間。
解脫道能伏惑已。
猶斷惑盡。
是為解脫。
勝進道。
有無不定對法論九雲。
勝進道者。
謂為斷或伏餘品。
所有加行無間解脫名勝進道。
望此前品。
則是勝進道(已上對法論意約道理論)雖八地上等下。
通伏難。
難雲。
若加行智必通四道。
則八地已上。
任運無功用無漏起。
如何雲有加行智耶。
答。
如章文如常分别者。
本疏十末(二十四丁右)雲。
問。
加行智通無漏不。
答。
不通。
八地以上無加行智。
亦無于有漏心故也。
問。
若爾對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