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五

首頁
    地。

    因七果不生。

    唯在佛地。

    本論疏三(本末)明斷在别道雲。

    無間斷障。

    解脫斷業果。

    據實無間已斷業果。

    約傍故言在解脫。

    伏在八地者。

    伏是永伏。

    非雲暫伏。

    畢竟伏六識俱生所知。

    在第八地。

    由前道力。

    斷伏後地所知障現。

    令其不行名為伏。

    八地已去第六七識。

    何者猶行謂六識俱者八地不行。

    以二之無漏無分别智心。

    及此果滅定後得智等相續不斷。

    能違第六識二執。

    是故不現行也。

    第七識俱者。

    第八地猶現行。

    以法空智及果。

    方違法執第七。

    生空智及果行相。

    并粗不相違故。

    第七識猶起法執。

     【章】三四障分(至)識章中解鈔曰。

    當門十文中。

    三以二種四障分别斷障。

    此中四文。

    初标牒。

    二明寶性論所說四障。

    三舉唯無明四障。

    四明不共無明。

    今即初二。

    一謂闡提不信等者。

    舉寶性論所說四障。

    四障者。

    一者闡提不信障。

    二者外道着我障。

    三者聲聞畏苦障。

    四緣覺舍心障。

    如唯識章等者。

    唯識章中。

    以二義解。

    一雲。

    四障之中。

    初二分别煩惱障。

    此二種子。

    入初地斷。

    斷分别起煩惱故。

    初二中初障現行。

    十信第六信伏初障。

    信不退故。

    第二障十住第四生貴住伏現行。

    此住分别我粗見不生離惡趣故。

    後二俱所知障。

    後二中初障(第三障)至第五地斷樂下乘涅槃所知障時(今雲。

    聲聞畏苦者。

    因學下乘。

    樂畏苦入無餘。

    即是所知障也)斷此障種。

    複後障至第七地得妙無相道。

    斷執緣起觀生滅。

    細相所知障。

    第六地中未知生滅細想第六識上起相猶觀十二緣起。

    即執見生滅細相故。

    七地妙無相道以方斷(已上第一說)二雲。

    初二(不信着我)煩惱種見道斷。

    後二(畏苦舍心)所知障俱煩惱障種。

    金剛心斷(已上第二說)秋篠斥廣章解。

    如妙尤為允當。

     【章】二又有四(至)纏四随眠鈔曰。

    此四障分别四文中。

    第三明唯無明四障唯無明二障者。

    一不共無明。

    二相應無明。

    不共謂次明三不共無明相應謂非次舉相應不共。

    别有不名不共但名相應無明者。

    謂第六識與貪等本惑俱起時相應無明(是即俱起本惑中無明别名)何故又有四者。

    雲唯無明二障耶謂有四者。

    不共·相應·纏·随眠。

    是為四也。

    而今雲唯無明二障意。

    謂雖有四障。

    唯無明二障義也。

     【章】不共有三(至)煩惱障釋鈔曰。

    四障分别四文中。

    四明不共無明。

    此中三文。

    初獨行不共。

    二相應不共。

    三恒行不共。

    一獨行不共下。

    明獨行斷障。

    此獨行亦名為主獨行不共。

    謂不與忿等俱。

    此無明種(随眠)唯見道斷。

    此無明纏(現行)十住第四生貴住。

    已伏纏故二相應不共下。

    二明相應不共無明斷障。

    此無明亦名非主獨行不共。

    謂與忿等俱者随分别俱生等者。

    秋篠抄雲。

    第二相應不共。

    即随分别。

    亦随俱生故雲随分别俱生有本雲通分别俱生。

    義亦好也。

    纏及随眠等者。

    初獨行不共所有纏及随眠伏斷位次。

    即當處說已。

    第二相應所有纏及随眠伏斷位次。

    如上二障門中所說(已上秋篠)今詳雲。

    秋篠以有本作通為好複釋如上所說言。

    雲如上二障門中所說。

    此釋恐不穩當。

    作通為好之釋。

    亦不可爾。

    作随現本。

    順文易解。

    今由本論第五所說。

    釋不共無明差别無明有二。

    一者相應無明。

    謂第六識與貪等本惑俱起相應無明。

    名相應無明。

    非今章文所雲相應不共無明二者不共無明。

    謂與本惑不俱起無明總名不共。

    是有二種。

    一恒行不共無明。

    唯第七識俱起餘識非有。

    二獨行不共無明。

    唯第六識俱起。

    于第七識非有。

    此有二種(瑜伽五十八·四)一者主獨行不共無明。

    謂與本惑不俱名獨行不共。

    但八大随惑俱。

    與忿等十不俱。

    唯無明為主。

    八大随惑為伴起(總十根本惑中随一本惑起。

    必八大随惑随逐起者)故名主獨行不共無明。

    十住中第四生貴住。

    已伏纏令離惡趣。

    随眠唯見道斷。

    二者非主獨行不共無明。

    今此文雲相應不共無明者是也。

    此無明忿等俱相應起者。

    由是雖可雲相應無明。

    此無明與餘本惑不俱故。

    名雲獨行(十本惑中唯無明本惑現行故名)雖爾忿等十不起明不起故。

    為忿等十惑為伴故。

    不雲主名非主。

    合此等義。

    名非主獨行不共無明。

    此無明通見修二斷。

    論說非主獨行亦修所斷。

    忿等皆通見所斷故。

    此中亦言。

    亦見所斷。

    以忿等知之。

    與忿等相應故。

    皆通方彰通二斷。

    問。

    此通二斷雲斷随眠欤。

    伏纏雲斷欤将如何。

    答。

    此非主獨行不共無明通二斷。

    伏纏與斷随眠。

    俱論如前第七依品分别中别明四文。

    辨地前地上六七二識伏與斷。

    今文雲如上所說。

    指推别明四文。

    秋篠雲。

    指上二障門。

    恐不爾欤。

    又随分别起惑。

    見道斷種。

    随逐其斷伏纏。

    及随俱生惑。

    修道斷随眠。

    随逐其斷。

    伏現行。

    于其伏與斷。

    有頓漸位次。

    如前第七分别别明四文。

    意則作随。

    現本是下句。

    雲伏斷位次故。

    可知明伏斷有差。

    其差随逐見修二斷别生炳然。

    是故作通言。

    義意難了。

    吾從作随現本。

    後學擇而居諸。

     【章】三恒行不(至)煩惱障釋鈔曰。

    明不共無明三文中。

    三明恒行不共無明斷障。

    樞要下釋不共無明雲。

    不共無明有二。

    一與根本俱。

    恒行一切分。

    餘識所無名不共二不與根本俱名不共。

    此亦有二。

    一與小中大随惑俱。

    不與根本惑俱名不共。

    二不共小随惑及本惑俱。

    與中大随俱名不共。

    秋篠解是雲。

    初二之中。

    初恒行不共。

    其後獨行不共。

    後二之中。

    初相應不共。

    其後相應不共之一分。

    言一分者。

    除小忿等十及本惑俱。

    餘無漸等二中随惑。

    及八大随惑俱無明。

    是名相應不共之一分(已上秋篠解樞要取意)入無漏觀等者。

    第六識入見道已後入法空平等無漏觀。

    則法我執無明。

    自不現行。

    是名伏第七識俱恒行不共無明。

    不起現行纏故。

    此恒行不共無明種子。

    金剛心斷障佛果故。

    餘三準前等者。

    唯無明四障中釋不共無明已之餘三。

    二相應三纏四随眠。

    此雲餘三。

    準前煩惱障者。

    上來已明諸門中。

    釋煩惱障處無多少。

    有相應纏随眠釋文。

    準其義須審察雲。

     【章】四五障分(至)無明住地鈔曰。

    當門有十文中。

    五五障分别。

    此中四文。

    初标牒五障。

    即此文也。

    諸五住地者。

    根本勝鬘經所說。

    瑜伽論四十七。

    亦說攝持義故。

    說名為住(謂此五種現行煩惱所居處故。

    名之為住。

    或能攝持現行煩惱故名為住)言地者所依義。

    煩惱障中見所斷種名見一處。

    見四谛理一處斷故。

    三界九地。

    雖有九品。

    以真見道一處斷故。

    所斷惑說名為見。

    雖有愛等。

    見為首故見為首惑。

    一處而斷。

    名見一處。

    欲界修惑。

    名欲愛住地。

    色界修惑。

    名色愛住地。

    無色修惑。

    名有愛住地。

    外道多執無色涅槃為對治彼故。

    偏名有。

    修所斷中愛為首故。

    雖有慢等。

    總皆名愛。

    諸所知障。

    總名無明。

    雖有見等。

    無明為本。

    總名無明。

    如勝鬘經廣說其相(已上秋篠抄)。

     【章】此各有二(至)準前伏斷鈔曰。

    二釋五住地。

    一起五等者。

    五之現行名為現起五之種子名為住地。

     【章】問若分别(至)初地已斷鈔曰。

    三舉舊人問答。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