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轉理門。
明以三門為正斷行相。
此中亦有五文。
此初舉伽六十八說二行為空者。
空·無我二行。
為空解脫門也十行為無願等者。
苦下苦·無常二行。
集下四行。
道下四行。
合十行為無願解脫門。
有為故者。
謂有為法。
因緣所生。
如幻化故。
不願求也。
問。
道谛雖有為而是可欣樂。
何故道四以為無願耶答。
初依随轉門。
薩婆多宗。
入無餘時。
舍道谛故。
故彼四行亦入無願又依大乘真實理門解。
則于如與智冥合相有。
别道谛皆是無願樂。
故全無違(已上私問答)四行為無相等者。
滅谛下四行相。
為無相解脫門。
無為故者。
明為無相由。
【章】有說空如(至)相無漏故鈔曰。
約随轉門五文之中。
二舉對法十一說空如前等者。
空·無我二行。
為空解脫門。
如前伽六十八說故雲如前六行為無願等者。
對法雲。
六謂無常行·苦行·因行·果行·生行·緣行也(雲雲)有漏故者。
明無願樂由八行為無相等者。
對法雲。
八謂滅四行道四行。
由彼不能作諸相故。
道四行雖有為。
是無漏故名無相也。
無漏故三字。
由無相由。
【章】有說空如(至)故非無相鈔曰。
随轉五文之中。
三舉伽五十五(五紙)說空如前者。
為空門。
二行如前二論。
六行為無願者。
苦二行集四行無無願。
不願求故。
四行為無相者。
滅谛四行。
是無相自可知。
道四非三等者。
由道四行非三脫門非苦谛等者。
示非三脫門由。
非空門雲非空非有漏等者。
道是無漏故。
非無願樂。
非無為者。
道是有為。
非無相自可知。
【章】顯揚第二(至)随三門攝鈔曰。
随轉五文中。
四舉道四通三證空二者。
空·無我二行無願六者。
苦·無常·集四行。
無相四等者。
滅四行。
同前者。
同伽五十五說道四通三等者。
道谛四行通三脫門。
道能作等者。
道谛能作三門之方便故。
随三門攝。
此意顯揚第二(十七紙)說。
緣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
此即空行。
又緣智無相道作道四行。
是即無相行。
又緣智無願道作道四行。
是即無願行(雲雲)(已上顯揚論文)纂雲。
案此論意。
無我及空行。
通屬無願。
若依此文。
空·無相能斷伏無願唯能伏(已上秋篠抄。
亦如是)
【章】有說空行(至)随應同前鈔曰。
随轉五文中。
五舉伽六十九說空行通十六者。
空行謂苦下一行。
通十六者。
此文尤難解。
秋篠解雲。
此伽六十九文。
彼文雲。
空門智入智所攝。
謂法·類四谛。
及出世間盡·無生智。
無願門智六智攝。
謂示·類·苦·集·盡·無生智。
無相門智五智攝。
謂法·類·滅·盡·無生智。
纂中解雲。
空門既攝法·類四谛。
故知。
遍于十六。
然案彼文。
法·類四谛。
應非緣于安立谛也盡·無生中。
唯出世故。
既爾未必緣十六也。
更應勘文釋其義也(已上秋篠抄)基辨謹解雲。
通十六者。
通四谛十六行相也。
即以瑜伽說空門智謂法類四谛應為證空門攝四谛。
故知。
空門通十六行相(已上私)。
【章】有說空非(至)不決定故鈔曰。
明正斷行五文之中。
第三真實理門以明正斷。
此中三文。
初由瑜伽二十八說。
以三性釋。
今即此也空非緣谛等者。
意言。
空門非緣四谛。
觀一切法空。
是觀遍計所執都無。
觀達都無。
是即能斷故。
非緣谛也。
論說空門之境。
非為無為。
即所執性故。
此門唯觀所執餘二随應等者。
無願無相雲餘二。
于四谛中。
苦·集二不願求。
滅·道二不見過患。
見永出離故。
随所應苦集為無願滅·道為無相。
二性之體等者。
無願無相依他圓成二性。
無漏依他。
是圓成故。
雲不決定。
秋篠釋随應與不決定雲。
随應者。
無相門境有二。
一常無常門。
諸常住法皆圓成故。
即四谛中滅谛為境。
二漏無漏門。
諸無漏法皆圓成故。
即四谛中道谛為境。
為顯此意故雲随應。
無漏依他亦通圓成故。
雲二性之體不決定故纂雲。
無漏道谛屬無願。
是有為故。
或屬無相涅槃因故。
(已上秋篠)
【章】有說三門(至)義分十六鈔曰。
真實理門明正斷三文中。
二于一念正智觀釋三門境。
是顯揚二意。
三門者。
空·無相·無願皆通十六者。
通四谛十六行相于正智觀等下。
示通所由。
謂于一念正智(無分别智無所得境)觀義(所觀境義)分三門義分十六行相。
宛然現前故。
【章】故瑜伽論(至)義理分故鈔曰。
真實理門明正斷中。
三舉二個證。
明三門俱正斷。
瑜伽論五法等。
是第一證五法中者。
七十三·四。
具說相名等五法。
今引其文。
若以解脫門等者。
意言。
若以解脫門。
名寬言之出世間(無漏)正智(五法中正智修所成慧。
即根本無分别智。
由是正能斷智)所攝又成唯識等下。
是第二證。
三門三性等者。
本疏釋雲。
謂緣依他上計執無。
因顯成實。
成實因空所顯。
即為空境。
俱不于此(空境)起願求故。
為無願境。
如空緣此三(計依圓)為無相(平等)故。
為無相境(雲雲)又瑜伽十二說。
若于此處無有彼物觀此名空名空性。
即所觀空。
無可希願故名無願。
即是遠離一切行相故名無相(雲雲)是故三性共。
一一具三門。
理實三性一一皆通三門故。
雲理實皆通即于真理下。
意言。
理實皆通。
所由謂即于真如淨法界絕言真理。
具起(緣起)三門(空等)三門故知皆(三門一一皆)通十六(十六行相。
即一真淨法礙)于真觀(一真法界)中義(境界義道理義即能執能诠)分(雲寸)故有十六行相也。
周記中設五個問答。
立總空别空相攝理。
複立總觀别觀。
以二個或義分遠近行。
複次就依诠如。
論複立一相二解義。
複就有無分别為論。
雖論丁甯。
大乘施設建立。
于緣絕言真如之無分别惠。
其惠所依所緣等之誠言。
論卻失。
故但不可依用。
應依本論疏釋惠也。
又秋篠抄中。
引瑜伽·唯識以成得疏主意。
次引對法成立三門皆能斷伏義。
實為允當。
雲緣餘二性等下。
釋意不足。
若緣計執都無。
緣依他起知絕言性。
即緣圓成。
是正斷自可知。
後學勿失實意。
【章】若以别行(至)唯苦谛故鈔曰。
真實理明正斷五文中。
四顯三門中正斷文。
意言。
若三門中。
别行相安立義邊以言正斷。
多分但以空解脫門觀正應斷惑。
人法二無我觀。
即空解脫觀故。
此二空觀達悟所顯但絕亡真理。
即是總緣十六行相所顯真理。
非唯苦谛空行相故。
雲非别行相也。
【章】三門之義(至)道理無遮鈔曰。
真實理明正斷五文中。
五以三門攝根·後二智。
如别處說者。
說三解脫門之義。
如瑜伽七十二·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