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九品者。
俱生煩惱随眠有九品。
雖然斷頓漸不定。
斷即不同者。
示頓漸不定。
秋篠雲。
依論第十。
總談二障斷之頓漸。
其類有三。
一一向頓斷。
謂六識中分别二障。
及第七識煩惱所知。
随其所應。
三乘真見及金剛心一時故。
二一向漸斷。
謂六識中俱生所知。
菩薩十地漸次斷故。
三頓漸不定。
謂六識中俱生煩惱(已上秋篠)此頓漸斷不定。
今雲斷即不同(已上總叙頓漸斷定不定文之義也)。
【章】其随眠等(至)各九品斷鈔曰。
此下二明六識随眠斷之頓漸中。
第二明頓漸斷定不定有四類。
類有四故。
文自有四。
此即标牒類有四。
明第一類文也。
随眠等者。
随眠有多故雲等也。
菩薩二乘。
俱總略為論立四類。
故雲略有四類。
一者八十等下。
明第一類。
是顯論說三類中第三頓漸不定義。
本論十說。
餘六識俱修所斷者。
随其所應。
一類二乘(今雲。
此一類次第證者。
次第斷惑證四果者)三界九地惑。
一一漸次九品别(今雲八十一度斷)斷(雲雲)此依漸次二乘者。
斷者此謂指雲八十一品類别斷。
次第得四果。
次第證人漸斷名漸出離者。
今雲。
漸次二乘者斷。
及異生斷者。
菩薩地前異生。
以有漏二空智伏斷修惑。
八十一品類别漸伏。
今雲。
及異生斷以此二者。
斷與伏斷。
依八十一品類别斷惑伏同。
合為第一類然身邊見等下。
明八十一品别斷中。
有各地唯九品斷。
俱生身邊見等。
與所餘修惑一一各九品斷差别。
前文雲。
餘六識三界九地。
各有九品成八十一。
見道十惑九品定然。
粗細異故。
俱生六惑(貪·瞋·癡慢身。
邊二見)斷即不同。
身見·邊見。
及此相應。
唯第九品九地。
而論但有九品。
瞋唯一地。
九品餘獨頭貪慢癡等八十一品。
地各九故(雲雲)與今文應并考。
當第九品時斷者。
八十一品别斷中。
身·邊見等。
各地第九品時一時頓斷餘各九品斷者。
餘言身·邊見此相應之餘獨頭貪癡慢等九地各九品漸次别斷。
【章】二者随其(至)便次第斷鈔曰。
四類之中。
明第二類之文也随其凡位等者。
下八地惑。
随其凡位已伏修斷惑多少别。
後入見道。
與見所斷。
一時頓斷已伏修惑。
所餘所未伏惑。
于修道中漸次而斷不伏不斷者。
今雲餘于凡位所未伏者。
入見道不能斷。
但入見後。
但至修道漸漸而斷。
不伏者于凡不伏。
不斷者。
凡不伏惑。
入見道時。
不能俱斷。
以分品類等者。
以已伏與未伏品類别。
未伏品類。
入見已後。
修道漸斷故。
雲便次第斷今雲。
此第二類。
本論十說。
三類中第三類。
頓漸不定中攝。
【章】三者九地(至)頓超越故鈔曰。
此四類中。
明第三類文也。
合為九品斷者。
論第十說。
一類二乘。
三界九地合為一聚九品别斷(雲雲)(今雲。
九品别斷者。
此一類初果人。
超中二果得第四果。
超越記雲者如次第)如預流果等者。
對法論雲。
預流有二。
一漸·二頓。
頓出離者。
謂入谛現觀已後。
依止未至定。
發出世間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品品别斷。
唯立二果。
謂預流果。
阿羅漢果(已上對法)束三界九地等下。
明頓出離超越證相。
秋篠抄解此文雲。
得初果已。
總束九地八十一品修斷煩惱。
用九無間解脫道。
能攝盡諸。
如割竹斷。
斷欲上品之道。
即此能斷有頂上品。
所有聖道乃至下下。
應知亦爾。
斷欲六已。
斷上界八地六。
不名一來。
斷欲九品已。
上界八地九品亦盡。
不名不遍預流頓至阿羅漢故。
(雲雲)
【章】四者三界(至)不斷惑故鈔曰。
四類中。
是明第四類文也。
謂諸菩薩金剛心斷。
論第十雲。
菩薩要起金剛喻定。
一刹那中。
三界頓斷是也。
合為一品斷者。
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所斷惑。
菩薩曆十地間不障地故不斷。
唯障佛地故。
後至金剛心。
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俱生煩惱。
一時頓斷。
是雲合為一品斷。
謂金剛心等者。
明此一類唯菩薩斷。
非在二乘十地因中等者。
明一時頓斷由。
【章】然六識中(至)品中類同故鈔曰。
别明四文中。
三明六識俱生煩惱習氣之漸斷(上來說斷随眠。
此下說斷習氣)所有習氣者。
習氣之名有二。
一者種子名習氣。
現行熏習氣分故。
如雲等流習氣·異熟習氣等。
二者無堪任性名習氣斷種子一後所殘氣分今名雲習氣。
故雲煩惱所有習氣。
秋篠鈔雲。
十地修道斷煩惱習所中有二說。
一雲。
煩惱習氣熏于所知故。
斷所知時。
彼亦随斷。
同障地故。
二雲。
無有煩惱熏所知。
但十地所有煩惱習極微細故。
與所知等同。
障于法空故。
為十地斷十地漸漸各斷此九品習氣。
習氣未斷種子已前斷之。
如納筥麝香香氣。
先失香形尚在。
障十地故者。
是此習氣障十地無漏智故。
地地漸漸斷。
生十地無漏智。
此一句明十地漸斷由。
品類同故者。
謂煩惱初品習氣。
與所知障初品。
其勞齊等。
同障十地微細品類(乃至)第九品二障等同。
雲品類同故。
明二障同時漸斷由雲故。
【章】第七識中(至)習氣亦然鈔曰。
别明四文中。
第四明第七說俱生煩惱斷之頓漸。
若說九品者。
前所明第二師義。
謂九各有九品。
細分有八十一品。
然八十一品俱勢力所障。
皆同非非想下下品惑。
金剛心一時頓斷義也。
若說一品者。
此前所明第一師義。
九地唯同非想第九品惑也。
皆一品斷者。
如是二師。
雖說有異。
二師同雲勢力所障。
皆同有頂下下品惑故。
金剛心一時頓斷障體。
既爾可知習氣亦同皆一品斷。
二師俱所诠。
要皆一品斷第七識俱生煩惱。
要三乘等者。
明二師俱一品斷由。
習氣亦然者。
謂第七識俱生煩惱之習氣無堪任性。
金剛心解脫道斷。
證如來果。
障無學故。
此心一時頓斷。
【章】其所知障斷即不爾鈔曰。
明今家義四文中。
第四明所知障品數斷之頓漸之别。
此中文四。
初總明。
二明六識分别起所知障品數頓斷。
三明六識俱生所知斷之頓漸。
四明第七俱生所知斷之頓漸。
今即初也。
斷即不爾者。
所知障斷。
非如煩惱也。
【章】六識之中(至)與煩惱同鈔曰。
明所知障品斷四文中。
二明六識分别起所知障品數頓斷。
有說定一品斷等者。
明一心真見道。
斷分别二障故。
有九品定一品斷。
有說二品斷等者。
三心相見道斷名二品斷。
如上已釋。
非六行所伏等者。
六行但伏俱生惑。
不伏分别二障。
所知障亦與煩惱同。
非六行伏。
【章】其六識中(至)八十一品鈔曰。
明所知障品斷四文中。
三明第六識俱生所知斷之頓漸。
此中亦四。
今此文初明所知障亦有八十一品亦有九地等者。
亦于煩惱。
謂煩惱障所依所知障故。
與煩惱障九九八十一品同。
所知障亦有八十一品。
【章】若與煩惱(至)他勢不行鈔曰。
二明煩惱俱生所知亦六行伏。
謂若與修斷俱生煩惱障。
俱行所知障者。
亦可雲六行智伏。
他勢不行者。
明可言伏由。
謂依六行智伏煩惱時。
與其伏煩惱。
俱行所知障亦可雲伏。
非謂六行能伏所知。
但由害伴不起。
伏煩惱時。
以伏煩惱勢力。
不令現行所知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