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五

首頁
    正行。

    說不染無知即習氣聲聞緣覺由未斷。

    今此章文雲二乘者斷煩惱盡習氣不盡。

    而複次雲亦能永斷所知障少分。

    若爾亦于習氣辨所知少分斷故。

    習氣亦少分斷耶。

    由俱舍說由未斷為習氣一向不斷盡欤如何。

    答。

    就是古來有二義。

    一雲。

    二乘人不染無知一分斷。

    寶俱舍疏雲。

    不染無知有二種斷。

    一緣縛斷。

    謂彼彼地斷第九品染無知時得緣縛斷。

    二不生斷。

    謂于彼彼位。

    得畢竟不生。

    二乘分斷(不生斷)佛全斷故(雲雲)二雲。

    二乘人不染無知全不斷。

    光俱舍記雲。

    二乘雖滅諸冥。

    與世尊等。

    以染無知畢竟斷故名為二乘。

    非斷一切種不染無知故。

    不名為佛(雲雲)又雲。

    然諸論說二乘能斷不染無知者。

    據緣縛斷說。

    非不生斷也(雲雲)(今雲。

    緣縛斷者。

    伏也非斷也)又寶疏雲。

    不染污者。

    聲聞緣覺雖能盡。

    而由現行。

    唯有如來畢竟不起。

    煩惱習氣俱永斷故(雲雲)(今雲。

    此釋亦一分斷義也)今由二記所釋。

    答前難勢習氣不盡。

    于不生斷。

    雖全不斷。

    一分有緣縛斷故。

    今雲不盡。

    即由全不斷義。

    與說由未斷全意同也。

    又亦言。

    亦一分有緣縛斷。

    說所知障少分斷。

    永斷所知之斷。

    由周記意。

    永伏說斷非雲斷舍。

    周記雲。

    亦能永斷所知少分者。

    斷定障生。

    而能伏彼。

    畢竟得非擇滅者。

    名為永斷。

    非斷彼種(雲雲)今雲。

    周記由光記意。

    光由緣縛斷非不生斷。

    若由寶疏。

    一分不生斷。

    雲永斷所知一分不生。

    今此亦能永斷所知少分之文釋。

    由俱舍二記可釋。

    二記之中。

    以光為勝俱舍智品說十力唯佛得故。

    又說佛于一切種能知是十力故。

    十智力境無礙故(雲雲)上來總明二乘者斷障已。

     【章】然有差别(至)九地不定鈔曰。

    七文中。

    二别明次第超越證人斷障。

    然有差别者。

    然言轉語。

    上總明二乘者斷障說。

    次下别明次第超越證人斷障故。

    示所釋别。

    轉以斯一句。

    明二乘者次第證超越證别有次句漸次初果等下。

    明次第證人。

    其次明超越證人等。

    至文可悉。

    雲何二乘者。

    有差别。

    謂斷煩惱障得四果中。

    次第超越其類差别故。

    雲然有差别。

    前三果中各有二種。

    一次第得果。

    二超越得果。

    今此文中。

    即明次第得果漸次初果等下。

    正明次第證人斷障。

    漸次者。

    障次第證之初果。

    雲漸次初果。

    唯斷三界等者。

    秋篠引顯揚曰。

    若随勝說。

    永斷三結。

    若全攝者。

    永斷一切見所斷惑(雲雲)今約全攝故雲唯斷三界分别煩惱(已上秋篠)今雲。

    唯言障次第證人證初果不斷修惑。

    唯斷三界分别煩惱而得漸一來果等下。

    明次第證一來果者斷障。

    謂從預流果進斷欲界第六品。

    解脫道時。

    即得一來果。

    此斷兼斷一來者。

    人中得道生欲天中。

    卻來人間得究竟果具足。

    應雲一往來者。

    今略往字不雲往名一來者。

    來而必有往。

    即不來一即來故。

    名為一來(已上秋篠意)漸不還者下。

    明次第證不還果者斷障。

    謂自前一來果進修斷欲界第九品惑。

    住解脫道。

    名不還果。

    不還者。

    必不重生曾生處故。

    得不還名。

    餘至有頂等。

    謂除欲修惑九品之餘。

    色無色修惑。

    至有頂斷。

    其數不定。

    自斷欲九品已時得不還名。

    至斷有頂第九品惑無間道已前。

    皆名不還九地不定者。

    周記雲。

    通欲界言除欲界。

    外餘之八地。

    随斷幾多。

    數數斷不定。

    是名不還(雲雲)。

     【章】其超越者(至)非想修九鈔曰。

    七文中。

    四明超越證者斷障。

    此中三文。

    初标牒超越不還有二類不定。

    次凡位超越後聖位超。

    今文此初次也。

    初果超越等者。

    秋篠雲。

    超越之人有二。

    一者凡位超。

    二者後聖位超。

    此中凡位超者。

    于前三果應有超義。

    必非有于第四。

    以有頂惑非世間道能伏滅故。

    超三果中超預流者。

    異生位中。

    用世間道。

    能伏欲界修所斷惑一品二品乃至五品。

    後依佛法(出世間過)正修行故。

    入見谛者。

    至十六心道類智時。

    證預流果。

    名超越欲。

    修斷惑由世間伏。

    與諸見惑一時頓斷。

    名超越預流。

    即用見道。

    能離修惑前五品故。

    說名為超。

    又解。

    預流必世超者。

    必無前果可超過故。

    諸聖教中。

    不說預流名超越故。

    此解似勝。

    應更勘識(乃至)義鏡中廣說(引菩薩處胎經第五卷問答兩重有之。

    學者可考)一來超越等者。

    先異生位用世俗道。

    伏欲界修道已。

    盡六品惑七八品惑。

    後入見道。

    得一來果名超一來。

    此人不取預流果故。

    超越前果故名超越(雲雲)(已上秋篠意)不還超越等者。

    同意雲。

    超不還者。

    先用世道。

    伏欲修惑九品盡(今雲。

    伏盡超越得不還果也)故色界四地無色下三地合。

    此七地中。

    或離一品。

    或後全空随其所應。

    後入見谛。

    道類智時。

    得不還果。

    不取前二果。

    得不還故。

    名超不還(已上秋篠取意)唯除非想修九者。

    斷色界四地下三無色地修惑已。

    唯除非想地修惑九品。

    住不還果名超不還(已上私)。

     【章】有預流超(至)名預流故鈔曰。

    超越斷障三文中。

    三明後聖位超。

    對法論十三說。

    預流果有二出離。

    一漸·二頓頓出離者。

    謂入谛現觀已。

    依止未至定。

    發出世間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品品别斷。

    唯立二果。

    謂預流·阿羅漢二果也品品别斷者。

    頓斷欲·色·無色三界修所斷上上品随眠。

    如是乃至耎耎品故。

    廣說如彼論。

    秋篠解此意雲。

    得初果已。

    總束九地八十一品修斷煩惱。

    用九無間九解脫道。

    能盡諸漏。

    如刈竹斷。

    斷欲一品之道。

    即此能斷有頂上品。

    所有聖道。

    乃至下下應知亦爾。

    斷欲六品已。

    斷上界八地六品。

    不名一來。

    斷欲九品。

    上界八地九品亦盡。

    不名不還。

    預流頓至阿羅漢故。

    預流無間即立應果。

    不取中二名聖位超(已上秋篠取意)。

     【章】阿羅漢獨(至)即定障等鈔曰。

    七文中。

    五明獨覺斷障得果。

    阿羅漢即獨覺。

    秋篠雲。

    獨覺位同超不還。

    若至無學。

    一一同應果。

    問。

    何故獨覺中。

    不标前三果名但标應果名耶。

    答。

    隆法師雲。

    獨覺之果向果差别。

    微細難知。

    故但立一果名一切見修者。

    三界一切見修所斷煩惱。

    即定障等者。

    此說分斷所知障者。

    謂定障等六十二雲。

    又諸解脫。

    由所知障解脫所顯。

    由此聲聞及獨覺等。

    于所知障。

    心得解脫。

    今即指彼故。

    雲即定障等也。

     【章】菩薩之人能斷一切鈔曰。

    七文中。

    六明菩薩斷障得果能斷一切者。

    菩薩能斷三界九品二障雲斷一切。

     【章】三乘皆能(至)皆如常釋鈔曰。

    七文中。

    七三乘總簡伏除差别。

    謂伏二障現行。

    三乘皆能由伏得等者。

    明三乘皆能用。

    伏所知障得定等雲伏得然菩薩伏等者。

    此雲伏所知障得滅盡定。

    諸菩薩滅定有差别。

    或入初地而得有七地滿心。

    得委如論說得果者。

    得法空智果也。

    初地已上。

    伏所知障。

    得法空智。

    秋篠雲。

    問。

    二十七賢聖中。

    目位伏定障名身證。

    何故目伏煩惱不名慧解脫耶。

    解雲。

    惠解脫望永害所顯。

    其定障中不問斷伏。

    俱得解定故。

    但伏得定亦名得脫(此是玄範法師作此釋)約解脫分等者。

    秋篠雲。

    此順解脫分位中。

    三乘伏障得定等義如常釋。

    今略标初雲順解脫分。

    亦不舉決擇分位理亦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