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六

首頁
    者。

    文意言大凡苦之體不越二種生死。

    一切有漏果義說苦。

    即是皆在苦谛之中。

    雖爾種種差别苦相未說。

    多有已雖說在苦谛之中。

    即是猶未名說。

    于集滅道應知亦爾(已上秋篠)。

     【章】何以故善(至)佛菩薩智鈔曰。

    二佛應答。

    秋篠雲。

    就人辨智差别也。

    智别相望二乘名下大乘名上。

    今形凡位二乘名中菩薩名上(已上秋篠)知聖谛者。

    觀知苦等四聖谛智。

    就人有别。

     【章】善男子知(至)曾不說之鈔曰。

    佛答五文中。

    三就五陰說智差别知諸陰苦等者。

    陰是五陰積聚名為陰。

    總知陰苦。

    是中智諸陰有無量苦差别相。

    悉知此差别智名為上智。

    非二乘所知故。

    此上智所知苦陰細相。

    佛于小乘經中曾不說之(是私申經意) 【章】處界入色(至)智及上智鈔曰。

    佛答五文中。

    四就三科為四谛。

    辨智差别。

    處界及色等者。

    上文但就五陰而說苦相。

    今文說就處界陰為苦谛有總别相智。

    複次就集滅道說總别相智。

    處者生死門義。

    六識心心所法生死處故。

    處即六根六境差别。

    即六識生長處。

    界者姓義。

    于一身中有十八種姓不同故。

    是等皆有總别苦相。

    如總名中知别名上。

    此于十二處十八界五陰說苦谛相。

    并集滅道等者。

    就餘三谛說總(中)别(上)相智。

    經全文曰。

    知愛因緣能生五陰。

    是名中智(即是說集谛中智。

    總相智故)一人起愛無量無邊。

    聲聞緣覺所不能知。

    能知一切衆生所起如是等愛。

    是名上智(即是說集谛上智。

    别相智故)如是等義我于彼經亦不說之。

    餘谛中上智廣說如經。

     【章】善男子知(至)是名上智鈔曰。

    佛答五文中。

    五就二谛并智差别。

    此中有三。

    初引經。

    二古師釋文。

    三章主釋經意。

    今即私也。

    此引經文有全文。

    有取意。

    有章主注。

    善男子知世谛等三世。

    經全文也。

    次句總相知故者章主釋文(秋篠解雲。

    明世谛中。

    中智所知即是前經已說之義也)分别世谛等四句經全文。

    次句别相知故者章主釋文(秋篠解雲。

    約世谛中。

    上智所知即是先經未說之義也)知一切行等三句。

    經取意所引文(經全文曰。

    善男子一切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是第一義。

    是名中智雲雲)總知三法印故者。

    此六字句章主釋文(秋篠解雲。

    等者等作三法印無常無我。

    涅槃寂靜是第一義者。

    是前經第一義。

    似中智故。

    上來所明總相而知是中智。

    分别而知即是上智。

    即前經已說未說之義也)知第一義無量等五句。

    經全文也。

     【章】古來解雲(至)無量無邊鈔曰。

    就二谛辨智别三文中。

    二古師釋經義秋篠雲。

    此解遠法師等說也。

    舊人解。

    上所引經說知第一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非二乘所知是名上智之文也。

    故雲古來釋雲。

    彼法師章雲。

    真谛之中義别有二。

    一有。

    二無。

    有者所謂如來藏性恒沙佛法無中有五。

    一者真實如來藏中恒沙佛法同體緣集。

    無有一法别守自性。

    名之為無(乃至)第五此真中無彼妄想。

    空如來藏。

    此五通就如來體。

    第一義中随義分别同是真谛。

    今經中雲知第一義無量無邊等者。

    即真如理。

    如來藏中有恒沙德無量無邊。

    今即指彼。

    故雲恒沙萬德無量無邊。

     【章】此上經文(至)随其所應鈔曰。

    就二谛辨智别有三中。

    三章主釋經意因迦葉問二谛等者。

    今問。

    由此經文迦葉所問。

    但問如來所了無量諸法攝在四谛中否。

    爾章家釋雲迦葉問二谛所由。

    何故不雲問四谛所由耶。

    随閱秋篠所釋。

    雲此上經文因迦葉問四谛攝法世尊答中顯二谛等。

    秋篠為是。

    章家有何别意雲二谛所由耶答若但雲問二谛。

    則如所難。

    今既雲問所由。

    所由者所趣。

    迦葉問。

    無量諸法攝四谛不。

    即問佛說二谛所趣。

    觀知諸法有總别二相智。

    之佛答即說二說别。

    故章主秋篠至實義全無違。

    以明二谛别故者。

    明顯攝四谛中一切法皆有上中智所由。

    謂中智知俗智。

    上智知真智谛者實也者。

    秋篠雲。

    實謂審實義。

    若有如仁王經說照解見無二也凡夫不了等者。

    明明上中為智别不雲下智由。

    謂凡夫不證了二谛理。

    但緣谛言。

    今雲不了唯聖者佛菩薩證二谛。

    諸佛為上。

    菩薩是中。

    若菩薩為上智。

    二乘聖者為中。

    唯無漏人證故雲但上中。

    不雲下智凡夫智緣等者。

    明凡智名下由由對彼智等者。

    彼智謂凡夫下智據實而說等者。

    明立二谛如實義。

    就法有勝(細)劣(粗)智有深(别相适時無别亦無不别智)淺(總相智有别智)但說二谛。

    爾今說中上智。

    形待凡智不證谛實但緣名言。

    凡為下聖智說中上也。

    欲彰證了谛實唯佛菩薩中上智。

    今雲證實唯二。

    若總相說等者。

    總就凡夫為下二乘為上亦二乘為下菩薩為上等說雲。

    則二乘智為上亦為下也。

    故下上二智攝。

    如根上下智力。

    随其所應者。

    結釋文意。

    施設上中下名。

    随其所形應立。

    必勿膠柱。

     【章】次經當顯(至)佛妄語耶鈔曰。

    舉涅槃經說六文中。

    第六舉上所引經文次文殊與如來之問答。

    成立世谛即第一義谛義。

    此中有十三文。

    初票舉上所引經次文。

    今舉以文殊問發端。

    二如來答。

    三文殊重問。

    四佛示說二谛所為。

    五示說二谛依诠顯旨。

    六廣以八複次中第一複次義。

    明依人智有淺深顯二谛别。

    七第一番釋。

    重顯前義。

    令知二谛依人相待亦建立之(此今家之本義也)八第二番釋。

    就有名無實為世有名實為真作釋。

    九第三番釋。

    有名無實有名有實中粗為世。

    有名有實中細者為真釋。

    十第四番釋。

    就無體有用為世心無倒如實如無為真而釋。

    十一第五番釋。

    就遮诠為世。

    自爾宛然為真而釋。

    十二第六番釋。

    就遮谛有八苦相為世。

    二無我等無八苦相為真而釋。

    十三第七番釋。

    就父母所生身有诠緣為世。

    知因緣生有诠緣為真也。

    今即初科也。

    次經當顯等二句。

    票上所引經次文今舉如其有者等意。

    謂如其世谛之中有第一義。

    非别有二谛者。

    體應一谛。

    何故名為二谛耶。

    如亦無第一義谛。

    但世谛有。

    雲何說二谛耶。

    說有二谛。

    是非妄語耶(已上文殊問難意也) 【章】善男子世(至)不相離義鈔曰。

    十三文中二如來答。

    此明二谛等者。

    此二句章主文。

    明二谛不異義。

     【章】世尊若不者即無二谛鈔曰。

    十三文中三文殊重問。

    問意雲。

    若世谛即第一義谛。

    唯有一谛便無二谛雲何說二谛耶。

     【章】佛言善男(至)說有二谛鈔曰。

    十三文中四佛示說二谛所為。

    意言。

    世即第一義谛。

    佛說二谛意為利生善巧方便(十善巧中谛善巧)随順衆生等者。

    如來大悲随順一切衆生。

    因有相有别情執病說俗谛藥(俗自非俗。

    待真而俗真自非真。

    待俗而真。

    故由病說藥。

    執藥為病)病息藥亡。

    無别亦無不别。

    說世即第一義。

    由病說藥。

    說有二谛。

    其實非有二。

    非不有二。

     【章】善男子若(至)者出世法鈔曰。

    十三文中五示說二谛依诠顯旨。

    秋篠雲。

    若随言說下。

    明言說道說有二種。

    解深密經曰。

    善男子彼諸聖者。

    于此事中離名言。

    故現正等覺。

    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正覺。

    故假立名相謂之無為。

    準此經文。

    證智解一假立名相。

    随順衆生說二谛也(已上秋篠)。

     【章】善男子如(至)顯二谛别鈔曰。

    十三文中六廣以八複次中第一複次義。

    明依人智有淺深顯二谛别。

    其八複次中有七番釋。

    此次善男子已下是也。

    此明依人等者。

    此三句章主釋文。

    秋篠雲。

    所知之境雖體一。

    能知之智淺深不同。

    如一幻相二人異見。

    幻師知無。

    是喻見真。

    凡愚執實。

    是喻見俗。

    由此道理說有二谛(雲雲)今雲。

    秋篠所釋尤法喻穩當。

     【章】善男子五(至)名第一義谛鈔曰。

    十三文中七第一番釋。

    重顯前義。

    令知二谛依人相待亦建立之已下經文(前文就世人出世人所知能智别名為二谛。

    是八複次釋中第一複次也。

    今所藥文已下七番釋。

    并合八複次釋也。

    今此第一番釋與前文所雲世人出世人所知能智别為二谛義全同。

    對世人出世人之随所稱如性相能知之别。

    顯二谛别。

    依人相待雖同。

    所稱性相異為前後複次别)五陰和合者。

    父母所生五陰假和合身。

    随其所稱者。

    示世人粗相推求。

    此俗谛相。

    解陰無有等者。

    解謂觀解。

    陰謂五蘊假合處。

    此文已下示出世人微推求。

    是即第一義谛相。

    名第一義谛者。

    四重真俗相攝。

    如下具明。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第十六(尾)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