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六

首頁
    故(今雲。

    真如涅槃不生滅故無變)第三(行勝義)無倒(今雲。

    無漏親行故。

    無戲論親行故雲無倒)随其所應(今雲。

    勝義有三由随應。

    離言故雲)皆圓成實。

    無漏依他此中說。

    名圓成實故(今雲。

    一切無漏智名圓成實。

    根本深經所說。

    亦佛地論等所論。

    由之此論所論故也)。

     【章】瑜伽唯識(至)下當廣辨鈔曰。

    六段文中。

    五示有四重二谛。

    二各有四者。

    問。

    伽六十四說四世俗不說四真。

    成唯識第九說四勝義不說四俗。

    雲何今雲瑜伽唯識二名有四耶。

    答。

    瑜伽四俗中。

    後三俗即唯識前三真。

    瑜伽初俗待瑜伽唯識所說第四真。

    但名為俗。

    由何知之。

    如疏主說。

    俗谛中初都無實體。

    假名安立無可勝過。

    故不名真。

    但名為俗。

    第四勝義不可施設(以心緣口言不可安立)不可名俗。

    但名為真。

    又此章下文。

    說虛妄識性是第一俗真實。

    識性即第四真。

    由此等說自可知。

    無說初俗都無。

    雲何說但名為真一實第四。

    是故今文。

    瑜伽四俗唯識四真合論雲二各有四也。

    此章下文自廣分别。

     【章】此總名中(至)亦名真谛鈔曰。

    六段文中。

    此文六出異名。

    一世俗谛者。

    下文雲第一俗體假名安立。

    後三俗體有相安立(如瓶盆等但有假名無實體。

    但從能诠說有别相。

    故名假名安立。

    假名安立有别相彰名谛。

    又後三俗中。

    第二俗谛心緣口言說緣三科法是一切法。

    心所變事相有别。

    後二俗心緣口言說緣四谛及二空如。

    是心所變理相有别。

    故雲有相安立。

    但就心所變事理設立差别有别相彰名為谛。

    如楞伽第一說。

    俗故有别)亦名隐顯谛者。

    如次文釋。

    世謂隐覆真理。

    可毀壞義。

    俗謂顯現随世遷流。

    如結手巾為兔等物。

    隐覆空理有相現義。

    二勝義谛等者。

    第一世間勝義體。

    謂蘊處界等事心緣口言有相安立。

    是即有名有實如色香等。

    涅槃經(北本十三)說有名有實名第一義。

    今問。

    若三科法名第一義。

    何故複名世間。

    答。

    如次文言。

    三科事相粗顯。

    猶可破壞名世間(已上章主意)秋篠釋雲。

    諸有學者世間言說以此為有。

    即蘊處界等。

    蘊等事相粗顯猶可破壞名曰世間(已上智鏡)複問。

    三科等事粗可破壞。

    雲何名為勝義耶。

    答。

    此蘊等事相後得聖智所知過第一俗。

    名為勝義。

    二道理勝義者諸有學者共心緣口言共立道理。

    四谛理等也。

    知斷證修因果一切差别名為道理。

    何故差别道理複名勝義耶。

    答。

    此等四谛。

    若彼性理即是正智境。

    若彼相事即後得智境。

    俱是無漏智境過前二俗。

    名為勝義。

    三證得勝義者。

    諸有學者以聖智(無分别有分别)方便。

    依诠空(二空如)門。

    顯理(真淨法界理)能證聖果名為證得。

    凡愚不測。

    細微超過前三俗故名為勝義。

    四勝義勝義者。

    諸有學者既修學已。

    以此深妙為所證得。

    此所證得體妙離言。

    迥超衆法名為勝義。

    即廢诠贊旨一真法界非安立如也。

    此是聖智内證過前四俗事相顯現。

    複名勝義。

    由此等義應知。

    後三俗名勝正智後智所知過前三俗殊妙。

    名義境界道理二義。

    随能緣能诠所應自應思察。

    第四真名勝。

    聖智内證超過四俗名殊妙也。

    又名義多分依于道理廢诠贊旨非境界故。

    舊名第一義等者。

    舊謂羅什三藏淨影遠公等。

    第者居居一也。

    新譯亦用此名。

     【章】列别名者鈔曰。

    此下釋成。

    三文中第二列名。

    此中六文。

    初标牒。

    二明二谛各立四重。

    三列四重世俗名。

    四會違示世俗非安立。

    五列四重勝義名。

    六以安非安釋。

    此即初也。

     【章】今明二谛(至)诠旨二谛鈔曰。

    此下二明二谛各立四重。

    先示其由。

    有無體異者。

    明立初重真俗由。

    有謂世真。

    體三科故。

    有無為諸法體事。

    有别體用異于初俗。

    無謂初俗瓶盆等雖有用都無體性。

    我衆生等無用無體雖用有無體俱都無。

    如是三科瓶我體有無異雲體異也。

    事理義殊者。

    明立第二重真俗由。

    事謂道理世俗。

    心變緣起事相。

    随有差别施設。

    诠緣如色香等蘊等事法。

    理謂道理勝義。

    四谛知斷證修因果差别。

    義殊者。

    事與理有差别。

    其差别名為義。

    于此差别觀粗細。

    三科事相粗顯。

    四谛差别微細。

    故雲義殊。

    淺深不同者。

    明立第三重真俗由。

    淺謂證得世俗。

    苦等四谛知斷證修方便學。

    為施設染淨因果差别令其趣入。

    故名證得。

    施設安立今名為淺。

    深謂證得勝義。

    即二空如。

    諸有學者以此方便能證聖果。

    故名證得。

    本後二智依诠空門顯真淨法界理。

    凡愚不測過前三俗。

    名為勝義。

    今名為深。

    前淺有相易知。

    故為不同。

    诠旨各别者。

    明立第四重真俗由诠謂勝義世俗世間學者既修學已。

    以此殊妙為所證得。

    妙出衆法。

    聖者所知名為勝義。

    心變真如假相安立。

    依诠空門非體離言名雲世俗。

    聖智依诠所顯今名為诠旨者謂勝義勝義。

    諸有學者既修學已。

    以此深妙為所證得。

    此所證得體妙離言。

    迥超衆法名為勝義。

    即廢诠贊旨一真法界非安立。

    如聖智内證過前四俗。

    事相顯現複名勝義依诠與廢诠心變理與内證有相安立與無别相唯非安立。

    是雲各别體異與義殊不同與各别。

    是各立四重所由。

    故于二谛等二句。

    結二谛各立四重由。

    亦名事二谛等者。

    此下正明二谛各有四重。

    亦言亦上舉總名。

    示二谛各立四重别名。

    名事二谛者。

    是世間真俗。

    初重二谛名謂瓶盆軍林等名。

    即世間俗有名無實。

    事謂三科色香等事。

    但心緣口言有。

    故為世間。

    色香等言及一切色。

    稍近無别。

    超于初俗。

    故名為真。

    說為勝義。

    事理二谛者。

    是道理真俗。

    第二重二谛。

    事謂三科心變事相差别。

    故為道理。

    差别易知名為世俗。

    理謂四谛。

    苦等知斷證修因果差别名為道理。

    此是無漏智境微細過前二俗。

    名為勝義為真。

    淺深二谛者。

    是證得真俗。

    第三重二谛淺謂四谛。

    世間學者方便修學。

    除惡修善施設染淨因果差别。

    令其趣入名為證得。

    有相安立易知。

    名為世俗。

    深謂二空真如。

    謂有學者以此方便能诠聖果。

    故雲證得。

    聖智(根後)依诠空門顯真淨法界真理。

    名為證得。

    凡愚不測過前三俗。

    名為勝義為真。

    故雲淺深诠旨二谛者。

    是勝義真俗。

    第四重二谛诠謂諸有學者依诠空門既修學已。

    以所顯殊妙如為所證得。

    此所證果出過衆法。

    聖者所知為勝義為真。

    心變如故。

    假相安立非體離言名為世俗為诠旨謂諸有學者既修學已。

    以此深妙為所證得。

    此所證得體妙離言。

    迥超衆法一真法界非安立如名為勝義。

    即聖智内證廢诠談旨過前四俗事相顯現。

    複名勝義今但名旨。

    上來明立四重二谛由已。

     【章】世俗谛四(至)非安立谛鈔曰。

    列别名。

    六文中三别四重世俗谛名。

    具釋四重名如次釋名中。

    今但略列别名。

    世間世俗谛等者。

    如瓶盆等隐覆真理。

    當世情有。

    堕虛僞中名曰世間。

    凡流皆謂有。

    依情名假說名為世俗。

    此即有名無實義同。

    随能诠說故名為谛。

    道理世俗谛等者。

    世間有情由尋求力小緣口言道理體用差别。

    即蘊等三科有無為法是。

    名為道理。

    事相顯現差别易知。

    名為世俗。

    随事差别谛者。

    随由尋求力緣诠道理體用事相現差别。

    假名安立故名随事差别也。

    證得世俗谛等者。

    世間學者施設安立四谛染淨因果差别。

    令其趣入名為證得。

    有相可知。

    名為世俗。

    此是令趣入方便施設安立。

    亦名方便安立勝義世俗谛者。

    聖者所知二空真如。

    妙出衆法。

    名為勝義。

    依诠空門假相安立。

    非離言體名曰世俗亦名假名等者。

    能顯依诠是假名自可知。

    所顯如是廢诠非安立亦自知。

    今能顯所顯合名假名(所顯)非安立也。

     【章】顯揚論說(至)亦名安立鈔曰。

    列别名六文中。

    四問答會違。

    釋前文假名非安立。

    此中有三。

    初問。

    次答。

    後章主會。

    此即初也問意言。

    顯揚第六(十一丁)說四世俗皆是安立以顯揚說并讀今章前文。

    前三安立同前文自可知。

    雲何假名非安立谛顯揚同前三說皆是安立耶。

    此就别揚說如是問會違也。

     【章】勝義谛性(至)名勝義俗鈔曰。

    此二答文。

    即引顯揚文答。

    勝義谛性者。

    第四真廢诠談旨性。

    性謂體。

    任運體相為性。

    自内所證者。

    秋篠雲。

    此答意。

    顯圓成實性不可安立。

    自内取證但為二空所顯。

    無别安立為有為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雲雲)為欲随順等者。

    為謂順助。

    欲謂欲求。

    意言。

    順助欲求随順自内證智引生彼真如智。

    依俗(诠空門假立立妙)安立真如。

    名勝義随順自内證。

    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