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六

首頁
    名世俗是彰依诠空門。

    前文名假名非安立亦複為然。

    假名者。

    釋名二空所顯。

    非安立者。

    彰随順自内所證。

    故前文意與顯揚說全無真違。

     【章】初之三種(至)假名施設鈔曰。

    三章主會文初之三種者前三俗也。

    相可拟宜者。

    初三種俗如瓶盆等。

    成如三科。

    或如四谛。

    其相白可拟宜也。

    拟謂議也。

    廣也。

    像也。

    揣度而待也。

    宜謂儀也。

    詩我儀圖之。

    注儀宜也。

    過理雲宜也。

    第四勝義假名施設者。

    意言。

    第四勝義世俗無可拟宜物。

    二空所顯如為性故。

    如是離言非可雲二空所顯。

    然今由無可拟宜物。

    依能顯诠空門示所顯如。

    其如為性廢诠無别。

    名非安立。

    唯名勝義約依能顯诠空門邊。

    勝義言加世俗為勝義世俗谛。

    第四亦名安立。

    雖然初所顯如。

    非安立離言體。

    前文不雲安立名非安立。

    能所顯同時故約名二空如邊。

    名假名非安立谛。

    故章主今釋雲第四勝義假名施設。

    以深會相違了。

     【章】勝義谛四(至)廢诠談旨谛鈔曰。

    列别名六文中。

    五列四重勝義谛名一世間勝義谛等者。

    謂蘊等法。

    心變有相有實體性。

    過初俗有名無實。

    故名勝義。

    事相粗顯随緣出沒。

    故雲世間。

    雖三界事相随緣沒。

    今就事相粗顯亦名體用顯現體。

    體謂體相。

    用謂相用。

    二道理義谛等者。

    苦集等染淨因果差别。

    心緣口言名為道理。

    是此差别性理即正智境。

    若彼相事即後得智境。

    總是無漏智境。

    凡流所不可側。

    過前二倍。

    故名勝義。

    三證得勝義谛等者。

    根後聖智。

    依诠空門顯真淨法界理。

    名為證得。

    凡愚不測。

    過前三俗。

    名為勝義。

    依門者。

    依诠空門。

    顯實者。

    一實如現。

    四勝義勝義谛等者。

    一實如理。

    體妙離言迥超衆法。

    名為勝義。

    聖智内證過前四俗(前四俗事相顯現。

    第四俗雖勝義。

    能顯施設為俗)今所言如不拘顯不顯别。

    體妙離言複名勝義。

    亦名廢诠談旨谛者。

    彰體妙離言之名也。

    釋此名我朝古來相傳有二。

    一廢诠談旨。

    此是音石先德所點。

    二廢诠談旨。

    此是子島上綱所傳。

    今謂二家俱得體妙離言之義。

    複何如焉。

    今據此章前文檢章主意。

    以讀廢诠談旨。

    可雲章主意欤。

    前文既雲诠旨二谛。

    以旨言為第四真谛故。

    以廢诠談自所顯旨為此谛炳然欤。

    後學者擇而居諸。

     【章】前之三種(至)非安立勝義鈔曰。

    列别名六文中。

    六以安非安立釋四勝義。

    前三真相可拟宜名為安立。

    為心言所及也。

    非安立廢诠談自内所證可知。

     【章】後釋名者(至)後釋别名鈔曰。

    此下釋成三文中。

    三由列釋名。

    此中有四。

    初标勝。

    二子科。

    三釋總名。

    四釋别名。

    今即初二也。

     【章】釋總名者(至)名隐顯谛鈔曰。

    此下三釋總名。

    此中有二。

    初釋世俗谛名。

    後釋勝義谛名。

    初中有四。

    初标牒。

    二護法菩薩義。

    三常途義。

    四離合釋。

    今即初二也隐覆者。

    隐覆真理。

    隐覆空理等者。

    隐覆二空所顯真淨法界理。

    色心等有别相自顯現。

    喻如結手巾為兔等物。

    此亦如是者。

    法合喻辭謂空理上本無。

    色等由四緣會色相現。

    故今以喻示今随古名等者。

    示翻林義翻。

     【章】又複性随(至)目之為俗鈔曰。

    三常途義釋世俗言性随起盡等者。

    意謂諸法性。

    有為緣生必堕生滅。

    生滅是時·世。

    世謂代也。

    是遷變義故今名為世。

    凡堕起盡法。

    緣起有别顯現目之為俗。

    俗謂風俗。

    徐曰。

    傳相習也。

    上行下效也。

    上所化為風。

    下所習為俗(雲雲)是皆随緣顯現有别謂也。

     【章】世即是俗(至)依士釋也鈔曰。

    四離合釋世俗言。

    初世俗二字對離合。

    謂有相顯現。

    體持随起盡業用。

    持業釋也。

    亦堕起盡體持有别現用。

    是持業釋。

    又俗言有别顯現四俗通名。

    世言堕起盡相。

    但在初俗簡以彰非後三俗。

    能依堕起盡用之俗。

    依士釋也谛者實義下。

    世俗谛三字對離合也。

    先釋谛言已合釋。

    有如實有者。

    後三世俗以緣起有為俗。

    是如實有。

    無如實無者。

    初重世俗名有名無實。

    無如實都無。

    體用是如實無有無不虛者。

    初俗□。

    後三俗有全非虛妄如實有無。

    名之為谛者。

    谛謂帝也。

    王天下之号也。

    德配天地不科公位。

    稱之曰帝(雲雲)由世儒釋。

    不私義與主宰義以釋帝言以帝言釋谛言。

    今文雲谛者實義。

    即不私義主宰義也世俗即谛等者。

    合釋也。

    世俗之诠緣不虛不私。

    即谛斯體持世俗業用。

    亦世俗信緣體持不私不虛業用。

    俱是持業釋。

    世俗之谛等者。

    世俗是堕起盡。

    有别顯現之士用。

    能依不虛谛實依士釋也。

     【章】勝謂殊勝(至)道理名義鈔曰。

    釋總名二文中。

    二釋勝義谛名。

    此中四文。

    初釋勝義名。

    二勝義二字對約四真别離合釋。

    三勝義谛三字對約四真别離合釋。

    四示亦名聖谛。

    今即初也。

    勝謂殊勝者。

    雲何于四真殊勝相。

    謂前三真。

    雖于智境可論差别。

    于第四真非境非智。

    廢诠談旨非境界。

    故非非境。

    非非智。

    說非安立自内證故。

    迥超衆法強名一真法界。

    殊勝究竟名為勝義勝義。

    若于第三真能顯智依诠空門故。

    雖應唯俗所顯如體非安立非凡愚所測。

    超前二真。

    名為殊勝。

    若于第二真境是染淨因果差别修學方便。

    設立道理雖應唯俗。

    智是無漏根後二聖過第一真。

    故殊勝名勝義。

    若于初真蘊等三科事境粗顯随緣出沒易知。

    雖應唯俗。

    無漏後得聖智能顯起第一俗當世情者唯堕虛僞。

    故名殊勝。

    此是為四真殊勝别境界名義者。

    秋篠雲。

    境界之義即通依主有财。

    道理義唯持業義。

    基辨詳雲。

    此秋篠釋粗漫。

    不解童意。

    境界名義中加之言唯應依主。

    若有财釋加入即言應雲境界即義。

    名不爾。

    如為境故通文雲何解耶。

    至次文當辨之。

    又雲道理之義唯持業亦為粗漫。

    此亦至次具辨。

    今所雲有二種義言。

    義謂差别。

    若就能緣勝言為殊勝智。

    則以所緣應釋義言。

    所緣境界所差别應雲持業釋(所緣境界體持所差别業用名持業釋)若就能诠勝字為殊勝言。

    則以所诠應釋義言。

    所诠道理所差别應雲持業釋(所诠道理體持所差别業用。

    則名持業釋也)此為義言有二種别。

    為下所言通依士有财等釋。

    此二種義約四真名勝義前三真與第四真别作釋。

    故有通依士有财等釋。

    秋篠前後混合作釋。

    後學思察。

     【章】第四勝義(至)依士釋也鈔曰。

    釋勝義谛四文中。

    二勝義二字對約四真别離合釋。

    此中三文。

    初以第四真持業釋名。

    二以四勝義為依士釋。

    三明持業·依士·有财通釋。

    今即初二也第四勝義谛論多說等者。

    初句牒辨第四勝義離合。

    諸論多說等者。

    今謂論中多分以雲廢诠談旨非境界故文為據。

    廢诠為勝。

    道理為義。

    廢诠勝即是道理義持業得名。

    又少分雲何說耶。

    謂少分廢诠即廢緣(意雲。

    廢能诠則心廢誰緣自煙然)立義應雲廢緣談旨非诠理故故。

    應廢緣為勝。

    境界為勝廢緣即義持業得名也。

     【章】論說依他(至)随在何谛鈔曰。

    勝義二字對約四真離合釋四文中。

    三明持業·依主俱用。

    此辨由境界義勝義之言随應通持業依士也。

    論說依他等者。

    顯揚論等中說依他起相。

    亦是清淨所緣境界故。

    亦說為勝義無性。

    無漏複得真智名勝。

    亦緣此依他為境故此依他。

    亦名清淨所緣。

    勝之義故(成唯識九末三丁引)其所應者。

    意言依圓二性約四真勝。

    深能應知随應。

    第一真勝三科。

    第二真勝四谛。

    第三真勝二空。

    皆是施設安立心變依他。

    然第一真無漏後得智境。

    可名清淨所緣。

    是殊勝智之境界義。

    說為勝義。

    又第二真苦等染淨因果差别所觀亦是後得智境。

    有相安立心變依他。

    亦清淨所緣殊勝智之境界義。

    若複如是染淨因果歸一滅谛證離言體。

    根本真智所緣以如體勝即為境。

    殊勝即境界義。

    又第三真後得聖智。

    依诠空門證圓成實。

    依诠空門心變依他施設安立後得清淨。

    所緣勝智之境界義說為勝義。

    然約所證圓成實體。

    是根本真智月内證真如體勝即境界義。

    又若第四真廢诠談旨非境界故。

    是自内所證非心變非安立。

    圓成實性非依他起。

    殊勝一實如理即道理義。

    如此于四真别約依他。

    或約圓成實根後二智所緣差别。

    道理境界差異随此等所應。

    或應持業亦應依士等熟察可知而已。

    此說随應二智境所以也。

    所以諸教等者。

    以上來所辨随應所以約如體勝即境。

    此于前三真中離言體勝為持業。

    如體持勝境義業用故也。

    實通依士者。

    依殊勝智之境界義。

    前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