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六

首頁
    固執實有自然生性。

    故立自然生無性。

    後勝義無性亦雲遠離前所執性。

    由是顯圓成實性如大虛空雖遍衆色而是衆色無性所顯。

    遠離遍計所執我法處所顯絕言緣起性。

    雖非全無二空無所顯絕言性。

    假雲勝義無性。

    我慈恩一家相承。

    以說三性為真勝義。

    說三無性為世俗谛。

    三無性彰一法一法三性中道。

    施設方便名為世俗。

    如他家雲。

    無性為真。

    三性為假。

    至次自可知已唯識妙理者。

    一法一法唯識所變觀知已時。

    即知一切諸法依他緣生已。

    故了計所執本來情有理無。

    是一切法同時同處變現道理法爾具故。

    是圓滿成就真實。

    一法唯識實了知已。

    圓成實性絕言緣起一心現已。

    是名唯識妙理問。

    三性三無性與唯識妙理雲何為别耶。

    答。

    唯識妙理是總說。

    如次前明。

    故三性三無性别說也。

    離唯識變無依他起性。

    故無能所遍計應起由。

    亦何處圓成實顯現。

    由是無三性。

    故無三無性。

    今說唯識即說三性三無性。

    又翻可言。

    三性三無性是總說一切法。

    無法不依他緣生。

    故唯識變是别一法。

    一法相故。

    如是理趣非但唯識教門。

    一切教門皆是有空中三性。

    即三無性皆是一法一法唯識離言中道雲唯識妙理而已緣此為境等者。

    彰菩薩緣此妙理為所觀境而證得自棄果。

    故名為證得。

    能觀心上所安立故名為世俗也。

     【章】第四勝義(至)二空如故鈔曰。

    此四菩薩勝義世俗谛。

    所安立者。

    心緣修觀以二空智。

    所觀所證二空所顯如。

    故雲菩薩雙證等也。

     【章】第一世間(至)十善巧等鈔曰。

    上來正明菩薩乘二谛中。

    初明菩薩四重世俗谛竟。

    此下二明菩薩四重勝義谛文也。

    此中有四。

    初菩薩世間勝義谛。

    即今此文也。

    所安立者。

    菩薩乘人于十善巧等所觀境。

    心緣口诠于彼彼境起善巧智觀心安立。

    此是善巧觀境待初世俗。

    有名有實觀境名為勝義。

    心緣口诠有相安立名為世間。

    事相粗顯亦是世間。

     【章】第二道理(至)三性等理鈔曰。

    二菩薩道理勝義谛。

    所安立者。

    菩薩乘人以三性三無性等理為所觀境。

    此境待理世俗十善巧等粗顯事相。

    則此是有名有實中微細理性。

    若觀三性即離亦觀三性三無性一法唯識變。

    稍近廢诠無别無相。

    故名勝義。

    是理性觀名為道理。

     【章】第三證得(至)而證得故鈔曰。

    三菩薩證得勝義谛。

    謂二空如者。

    以二空觀所顯真如名二空如。

    亦雲空性真如依二空門等者。

    明此谛名證得勝義由。

    前二重所修三性三無性觀非不二空觀門。

    而觀十善巧亦說為除十我。

    皆是二空觀之方便也。

    待前加行修觀。

    今正雲證得。

    彰升廢诠之堂。

    雲門亦雲入堂故。

    故名證得勝義也。

     【章】第四勝義(至)一真法界鈔曰。

    四菩薩勝義勝義谛謂非安立二空等者。

    秋篠曰。

    問。

    二空無我并目安立。

    何故亦雲非安立二空無我耶。

    解雲。

    舉诠取旨。

     是故标二空(二無我即二空)理但可雲非安立廢诠談旨一真法界(雲雲)今詳雲。

    此解釋未穩當若雲安立二空無我等。

    則應知所難。

    今雲非安立二空無我。

    以彰廢诠談旨。

    若不雲二空無我簡二乘唯生空。

    則不彰示菩薩乘非安立無我故也。

    非安立二空無我者。

    彰菩薩乘廢诠。

    一真法界者。

    示菩薩乘談旨竟。

     【章】所悟所執(至)非二乘境鈔曰。

    菩薩乘二谛四文中。

    三與二乘對辨明菩薩乘差别所悟所執等者。

    菩薩所悟即二空智所執即二執也。

    二乘所悟即生空智所執即二執也法執雖通二乘不障二乘果。

    故今雲既異二乘也。

    所證所斷等者。

    菩薩所證即二空如。

    所斷即二執二障也。

    二乘所證即生空理所斷。

    我執及煩惱障也。

    斷證相對顯示寬狹有别。

    上必兼取下等者。

    明菩薩乘寬。

    謂上智上根上乘必兼取下等下根下智。

    菩薩兼了知二乘境行。

    故必兼取修如菩薩行十善巧法攝入蘊界等。

    諸論多說等者。

    舉兼取理證。

    謂三科四谛雖二乘所修。

    大乘人亦為所觀故。

    明四重世俗中。

    以三科四谛為二三體。

    雖所觀境等取菩薩四谛歸滅三科歸識。

    觀等能觀智有上下。

    次文具明。

    下不及上等者。

    明二乘狹。

    如文可知。

     【章】二四谛中(至)自内證故鈔曰。

    四真俗四重相望明安立非安立二者真與俗二谛四者二谛各有四重谛。

    谛言通二四可觀有相安立者。

    心變緣起事相有别。

    心上安布道理有别。

    是名有相安立。

    無差别相者。

    謂廢诠談旨之無差别相。

    故無别亦無不别。

    本疏七本釋論說真故相無别文。

    雲既雲廢诠何别不别之有。

    由是自知。

    今雲無差别相者。

    無别亦無不别相強名為無差别相。

    唯非安立等二句。

    明廢全無别相之由也上來大門大段第二三乘淺深門有四中。

    初二辨三乘二谛文竟。

     【章】言淺深者(至)通二四谛鈔曰。

    自下第二門大文有四中。

    第三于人法顯淺深。

    此中二文。

    初總明。

    後别明。

    此即初文也(此文中皆通二四谛者。

    依人依法。

    真俗二谛各立四重。

    然次明文就法但明四重二谛。

    人二谛中但凡聖相對。

    明二谛别而不說四重。

    雖爾理必應有。

    文但存略也) 【章】依人淺深(至)名為世谛鈔曰。

    此下後别明。

    此中亦二。

    初依人明。

    二依法明。

    初中有四。

    初标牒。

    二由就經所說凡聖智淺深說人二谛而成立。

    三正引經成立實義。

    四别示二谛别。

    今即初二也。

    文義易知。

    涅槃經者。

    北本十三聖行品文也淺深者。

    下劣道理名世俗谛。

    上勝道理名勝義谛。

    世俗為淺。

    勝義為深。

    出世人知者等者。

    無漏智人知三科四谛二空一實如。

    名勝人之義谛世人知者等者。

    意言。

    世者有漏也。

    有漏智人知瓶盆三科四谛二空真如。

    是名世俗人之谛也。

     【章】世谛即第(至)說有二谛鈔曰。

    依人明中有四文。

    第三正引經成立文義也。

    世谛即第一等者。

    謂世谛即第一義故雖不可說二谛。

    随順衆生。

    說有二谛。

    是佛有善方便故。

    經文意也。

     【章】如五陰和合(至)無樂甲名字鈔曰。

    有四文中。

    第四别示二谛别。

    此中二文。

    初就人不同明二谛說相别。

    二明離知此說相别餘無第一義谛。

    今即初也。

    如五陰和合等下五句。

    示世人粗相推求。

    是世俗谛相。

    經有八複次。

    廣說此義。

    謂如五陰假和合有根身由世人粗相推求稱雲某甲。

    凡夫衆生任其所稱想像分齊。

    是名世俗谛解陰無有等者。

    示出世人微細推求。

    是即第一義谛相也。

    解謂出世人觀解也。

    五陰假和合身無有某甲名字。

    推求都不可得。

    離五陰身亦無某甲名字。

    是出世人觀解相也。

     【章】出世之人(至)第一義谛鈔曰。

    二明離知此說相别餘無第一義谛意言。

    出世無漏智人于所觀境。

    如其(彼彼)性(無别)相(有别)同一時處宛然具足。

    而能觀知之名第一義谛。

     【章】依法淺深(至)當廣顯示鈔曰。

    此下别明二文第二依法明。

    此中四文。

    初标牒。

    二舉證推第三門。

    三章家就境粗細明法二谛。

    四引論示大乘真俗妙理。

    今即初二也依法等一句。

    初标牒第二科。

    涅槃經中已下四句。

    二舉證推第一門經第十三聖行品以八複次說中。

    初複次依人。

    後七複次依法。

    故雲自具解釋。

    下教攝中者。

    第三門也。

     【章】如五蘊法(至)顯真如故鈔曰。

    依法明四文中。

    三章家就境粗細明法二谛。

    此中二文。

    初明俗谛。

    後明真谛。

    今即初也如五蘊法等者。

    一切法法一一之上具各有真俗二谛。

    今且舉五蘊一法相。

    例餘令知。

    此文示由觀心于一蘊一法上立四重真俗。

    秋篠曰。

    同三科四谛等相望而說法淺深者。

    其義應爾。

    一五蘊上更無粗細。

    如何今雲一法之上具有真俗耶。

    解雲。

    五蘊之體雖無粗細四義條然各有差别。

    所謂名事理诠為俗四義。

    事理诠旨為真四義。

    是故非無粗細淺深。

    由是當知。

    就境粗細辨法淺深誠有其因(雲雲)若所執蘊等三句。

    示世間世俗有名無實相。

    意言。

    若因執實有五蘊。

    當情妄現故唯虛妄起都無體用為第一俗。

    此五蘊事等者。

    離妄執五蘊事體即理世俗五蘊之上等者。

    于五蘊假和合觀解染淨因果(即四谛道理也)等言等取三性三無性道理。

    是亦于五蘊上觀解三性三無性唯識妙理。

    是即第三證得世俗(是皆有相有别相待觀成證得。

    故名為世俗也)觀此五蘊等者。

    意言。

    上來所觀五蘊今觀細分。

    無人我法我二實執。

    依二無我觀成。

    所自内證顯得真理(真謂絕亡妙理)是即第四勝義世俗。

    以說依诠等者。

    釋上句真理言。

    示俗谛說真如由。

    此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