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判也。
小乘意佛三十四心斷結成道。
一坐經三十四念。
第三十四解脫道位得戒也(見道十六心。
修道九無間九解脫合三十四心也)是故雲無間道得戒不是也。
又觸覺曆百六十心。
其第百六十心得戒(見道十六心入地各起九天間九解脫)是亦解脫道得戒也。
雲無間道不是也。
又小乘意第九解脫道初念盡智。
第二念無生智。
大乘意于一念上望義得名。
雖有此異今總雲盡智心位得戒也。
【章】見谛得此見谛得有無漏事。
古來有無漏論義繁重有之。
此入見已前有祈願心。
動發身語熏種後入見道。
依此種立(行意)若爾入見已前有漏加行位有祈願身語。
其位身語思種立無表故。
所依是有漏。
此見谛得之戒應有漏戒耶。
古來義勢非今所論。
今家所立以轉齊為正義。
有漏無漏及種子現行所談。
悉皆虛妄假法論談。
故至佛果時悉皆棄舍有漏義。
入見道未轉齊。
有漏善種不害見道故。
然此由了義燈所判而論。
此非今所論。
義燈明無表依動發思上立。
非為論得戒因緣。
今章所明說佛初度家族三人舅氏二人見谛便得戒。
此見谛已前誰師誰衆。
未有僧故。
無應陳情氣戒所對之師。
故無依動思義。
誠如栖玩所論。
然守千難燈家未穩(燈家所論此是别義所論非見谛得所論)今按下章曰。
如佛為說法得入見道。
遠塵離苦得入三昧。
即便得戒。
若爾亦應說有表業。
此亦不然。
此思不發外身語故。
是無漏故。
無有表業故唯可說有無表業(雲雲)今曰。
此文說定共戒道共戒之文。
準是可解見道已前聞法思惟熏種思種上。
入見谛同時于其有漏善思種上。
别解脫無一起。
入見已前思惟應别别防非。
要期緣熟故。
是故同自然得。
是亦但有意表業。
但意無表起。
由是應知。
入見時别脫定道共三無表一時起自可知已。
【章】佛命善來麟記有二釋。
一雲。
謂此人輩深厭生死希求出家。
佛言善來即得具足戒。
故曰善來。
善即求戒者心。
來謂如來言教。
二雲。
佛知此人願樂出家命之善來。
即發具戒。
此即善來之言俱在如來言教(雲雲)報恩吼評曰。
第二釋好。
善來二字共在能化為正。
分為能所化不可也。
今雲二釋共有理。
【章】唯佛自作(雲雲)開宗記立二義曰。
一如來惑盡智圓威力廣大。
能令衆生受法戒道故。
二善識根性。
應機授藥。
如是二義但佛自具。
非諸弟子。
故雲非餘等。
【章】佛建立善根(雲雲)古來有異解。
初雲。
顯業抄雲。
上受具足之上者。
褒美之詞也。
謂能證智所證理。
皆勝故雲上也(雲雲)二雲。
诠要抄曰。
建立善根上受具足者。
依佛界言心中苦修建立妙理。
即能證智所證理。
俱名善根。
聲聞果以第四果為上。
故名上。
即其位成具足戒故名受具足。
果戒俱彰故。
言建立善根上受具足也。
【章】先尼衆中(雲雲)上來明遣信緣由。
已下明遣信授戒作法。
先于尼衆集處。
十尼衆作白四羯磨。
是雲作本法竟。
而受戒尼于一處所。
令住不令去。
但十尼衆将來往僧往蘭若處。
十尼衆禮僧衆足。
尼羯磨師為從僧乞戒。
僧羯磨師乃至為作白四羯磨已。
尼和上尼阇梨将十尼衆還至本處所。
呼受戒尼令禮衆足。
在尼羯磨師前跪合掌。
為說謂衆白四羯磨。
令其聽已具說二八兩四也诠要雲。
光雲。
于是南山十二語得慈恩八語得也。
本處初白四羯磨(四證)往蘭若處白四羯磨(四語)又歸尼寺白四羯磨(四語)以上十二語也。
此第三歸尼寺白四羯磨竟時得。
此十二語得也(已上南山)次慈恩八語者。
往蘭若處白四羯磨竟時得。
故入語得也(已上慈恩)。
【章】四人成僧續後抄雲。
邊五中有釋取僧體同南山。
但六人是異也。
南山四人僧體慈恩三人僧體遂因也。
且于布薩一法者。
慈恩意三人僧體也。
一人作羯磨久也。
共四人。
一切作法事四人作法。
作法人僧體外。
故自恣時三人僧體也。
一人所差也。
一人作羯磨者。
故共五人也。
是以南山慈恩用人同也。
慈恩意雲體三人也。
雲用時四人也。
但緻舍堕之忏悔慚愧。
有不同。
南山意忏主單白四人忏主共五人也。
慈恩意者四人。
一人忏主。
三人僧體也。
慈恩意衆者唐土習三人已上也。
約彼以三人翻之為僧體(雲雲)此釋不爾。
慈恩家三人已上雲衆西國之法。
三已上雲衆多故。
不由唐土習。
又慈恩雲約體三人約用四人。
非今家意。
今家立體用不離故。
不可分體用也。
彼欲會舊人謬。
南山所用設種種釋。
不可依用也。
【章】或應白日此慈恩家責南山家之一舉過也。
或通此難雲。
如世間評所為事。
能白不同和時縱來事不成。
此亦應爾。
四人羯磨白于自義自成立。
以作羯磨無不和義(雲雲)今雲。
此會釋未穩當。
如準世間朝廷等評議公事。
能白人不關預評議。
如我朝維摩大會注記能白人不關論議衆。
大凡世間大事分用不如汝所言。
授戒式僧中大業也。
汝何以賤家事例同是乎。
我朝佛法落土民之手。
不如千古久矣。
嗟乎可歎之最也。
【章】亦名三語得報恩吼中言南山意三歸三語各别不同。
引業疏。
彼曰。
多論雲。
宿業力故應三語得戒者。
三語則止。
三歸亦然。
自然使爾(雲雲)今雲。
報恩吼所釋通漫也。
多論中雲三語得戒者。
非三歸。
此是三師七請受戒作法。
未始已前作法也。
此雲三語羯磨受戒作法也。
又三度白四羯磨亦雲三語羯磨也。
是故三語名種種。
瑜伽九十九(二丁)說是相同。
論記釋雲。
四者三語羯磨如說戒時。
但有三人。
不廣說戒。
但對手言大德僧聽我比丘某甲于戒清淨等。
如是三說名三語羯磨。
有釋三語羯磨者。
謂對首三說。
如受依等(已上倫記)由是可知。
三歸亦對首三說得。
故今此文亦名三語得也。
故以南山疑今文暗于律文也(四分律三十三曰。
佛言自今已後舍三語授具足戒。
自今已去聽滿十人。
當授具足戒白四羯磨雲雲)
【章】其見谛得(雲雲)顯業抄曰。
是約人同會之。
見谛善業其法雖差别。
十誦見谛得四分善來得皆五比丘故。
其人體同也。
故雲即善來也(雲雲)今雲大好。
【章】律中自雲(雲雲)古雲。
諸律中未詳所出。
顯業抄曰。
此即毗尼母論意毗尼母論雖非四分文義。
宗相同故得引為證。
【章】六群比丘薩婆多論四(六)雲。
難途跋離陀迦留陀夷闡那馬師滿宿。
此六俱是豪族。
共相影響。
相與為友。
宣說佛教(雲雲)此六人同共朋遊故名為六群(已上戒疏)
【章】多子塔邊飾宗記二本(二十四左)雲。
多子塔者。
佛本行經三十六迦葉因緣品雲。
佛在一樹下。
爾時是神名曰多子。
偈中雲。
佛在多子樹。
母論雲。
迦葉白佛言。
我初到多子塔林中見世尊(雲雲)由多子神以目林塔(雲雲)。
【章】四五衆僧祇律二十三雲。
佛告諸比丘。
富樓那在輪那國。
遣億耳來。
從我乞五願。
從今日後聽輪那邊國五願。
何等五。
一者輪那邊地淨潔自喜。
聽日日澡洗。
此間半月。
二者輪那邊地多疆石土塊及諸刻木。
聽着兩重革覆。
此間一重。
三者輸那邊地少諸敷具。
多諸皮革。
聽彼皮革作敷具。
此間不聽。
四者輸那邊地少衣物。
多死人衣。
聽彼死人衣着。
此間亦聽。
五者輸那邊地少于比丘聽彼五衆受具足。
此間十衆。
(雲雲)
【章】三敬受。
善見論曰。
何雲為受教授。
佛告迦葉。
汝應如是學。
念身而不棄舍。
汝迦葉應當學。
大德迦葉以教授即得具足戒。
迦葉具足戒者。
皆是佛神通力得。
(雲雲)
【章】四問答同論*曰。
爾時世尊于富樓羅彌寺經行。
問須波迦沙彌。
或問膀脹名。
或問色名。
此二法者為一同。
為是各異。
因十不淨而問須波迦。
即随問而答。
佛即歎言。
善哉。
又問。
汝年幾。
須波迦答。
我年七歲。
世尊須波迦汝與一切智人并善能答問正心。
我當聽汝受具足戒。
是名答問得具足戒(雲雲)。
【章】三語即遣信(雲雲)或考多論雲。
彼論*曰。
爾時世人棄俗入道。
詣諸比丘。
或三語受戒。
或三歸受戒。
以衆生宿業力故。
若應三語得戒者。
三語則止。
若應三歸得戒者。
三歸便止。
以業力故自然使爾。
今謂慈恩三語為遣信。
與論相違。
南山為正。
彼雲。
七種受中五是比丘不共尼。
謂善來見谛三語三谛自誓(雲雲)(已上報恩吼)基辨詳曰。
此文自一見谛至七白四。
牒薩婆多論七種受具又自此說弟子至皆白四故。
會十誦與薩婆多論違。
此說弟子等八字。
會十誦所說自然得今此論不說。
三語即遣信下。
明十誦遣信得今此論不說。
謂十誦遣信得。
今此論三語得中攝故。
遣信雲三語之所由如此章釋。
三語者。
對首三說雲三語。
猶雲三度對談。
問何故十誦律中遣信得受戒攝薩婆多論三語中耶。
答。
如薩婆多論言。
爾時世人棄俗入道詣諸比丘。
或三語受戒(雲雲)今此遣信得戒。
亦羯迦屍棄俗入道詣比丘許。
受是得戒。
複三度羯磨得戒。
故三語中攝也。
問。
若爾此遣信羯磨得故應攝在白四中。
何故不攝白四。
攝于三語中耶。
答若攝白四則濫僧白四。
遣信三語義遂不彰。
不同僧以一度白四得戒。
故欲彰此别今于三語中攝也。
此初一者。
本法尼寺白四。
此為初語。
至彼一者。
至僧寺之白四。
此為第二語。
來後一者。
還尼寺之白四。
此為第三語也。
報恩吼雲與薩婆多論違。
而作難甚粗漫。
有相違故今會。
不違何會之有。
是故恩吼為謬。
此是薩婆多等下。
明與俱舍不違。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二十(終)
于明治二十八年十二月于京都五條柿本町圓龍院騰寫之本化末資照善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