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二十

首頁
    表。

    二定果。

    瑜伽第三(十四丁)說亦同彼。

    顯揚十八(五丁)說法處色有十二相。

    一影像。

    二所作成就。

    三無見。

    四無對。

    五非實大生。

    六屬心他地境。

    七世間。

    八不思議。

    九世間定果。

    十出世定果。

    十一自他地境。

    十二諸佛菩薩自在轉變顯揚第一(十三紙)五十四(九紙)如今文。

    委如法處色章。

    定自在者亦名自在所生色。

    顯揚雲。

    三摩地所行境色。

    瑜伽五十四曰威德定所行境(雲雲)定通無擁名為自在。

     【章】作誠勵意栖玩曰。

    問。

    此言中思卻名為勝。

    如何相狀為其勝耶。

    答。

    殷勤三業盡其力用。

    名之為勝。

    不必非涕面門出血舉身毛豎。

    名之為中(雲雲)由此義義鏡中。

    雖是處中悲涕猛勵而有上思。

    (雲雲) 【章】律儀容容(雲雲)義鏡曰。

    善惡律儀及處中業同通上下。

    故律儀等寬緩容容而有中思。

    爾乃律儀處俱通上下。

    亦所熏種亦通上中。

    熏種子時猛利義同。

    成無表時豈簡處中耶。

    故相例時其義齊等。

    明知處中亦有無表(雲雲)(已上取意)。

     【章】若以律儀(雲雲)此下以律儀名同相例。

    寄後師難勢而例。

    後師難初師言。

    若律儀有具七衆彼彼戒事。

    非律儀亦具身三口四意三十事。

    作要故思種熏勝。

    故雲得有無表。

    處中業不具事故不名具事。

    則不具七事故可無無表(已上後師難初師)即應百行非等下。

    初師答後師難。

    謂若爾應雲百行非是律儀耶。

    亦者亦近事近住等戒。

    百行亦同近事等戒。

    有全分離一分離名百行故。

    此百行但名處中。

    不可名律儀耶。

    若不名則違諸論說百行律儀。

    許近事戒等者。

    汝許七衆律儀有無表不名處中。

    其近事近住戒有小分受。

    故七衆戒非律儀。

    以但名處中耶。

    故處中劣弱無有無表者不應理也。

     【章】于二說中(雲雲)南京光抄雲。

    亦任取舍亦字。

    前任意為用本之潤色也。

    上不雲任意則亦字亦何哉(雲雲)(诠要抄)今雲。

    此釋尤好。

    報恩吼破之不是也。

     【章】諸根大種(雲雲)諸根者。

    五根勝義根與扶塵根合。

    今名諸根。

    大種造色者。

    五勝義根是四大種及所造色。

    扶塵根亦四大種及所造色。

    如是等大種造色和合積聚方成此身。

    故雲和合積聚差别說名為身。

     【章】五根四塵(雲雲)下遮妨。

    明積集義得身名。

    五根四塵上能造(四大)所造(色等四塵)問何故初雲四塵。

    又雲所造。

    豈非重言耶。

    答。

    且如一眼根中七微于積集。

    謂即此眼及與身地色香味觸。

    此七物同住涉入同處不相離也。

    如眼所餘四根亦複同住不相離也。

    故今雲俱得身稱也。

    身是積集義故。

     【章】表謂表示(雲雲)栖玩曰。

    身表之表隻有一義。

    不同語表表有二義。

    内字之上加以自字讀之即顯(雲雲)今雲。

    報恩吼中以此說為不是。

    尤好。

    栖玩以表示表知表彰三義為别。

    睿尊覺盛等所覽自是自始。

    為穿。

     【章】舊雲身作(雲雲)義鏡雲。

    義不相應者。

    此文稍隐。

    若言身作戒即相應。

    身語假有造作義故。

    若言無作。

    義不相應。

    無表業中有造作義何名無作。

    是故當知。

    若言身作對此亦雲無作。

    此作言義即不當。

    今即釋其不當所由故。

    雲無表亦有造作義故。

    若言身表。

    對此亦雲無表。

    無表示他故名無表。

    非雲無造作義。

    名為無表故。

    義相應(雲雲)(已上秋篠)今雲。

    此釋尤好。

     【章】若色處表色(雲雲)義鏡中以若色處表色已下文雲明假身業。

    今取動已下文雲釋實身業(雲雲)今雲未穩濫薩婆多實有身業故。

    今改科雲。

    若色處等已下。

    明經部所立身業。

    今取動已下。

    明大乘義。

    既雲今故此大乘義。

    問。

    何故與經部對明耶。

    答。

    經部所立濫大乘。

    故今别對明。

    次語表業下亦以假實明。

    雖有理濫有部故不穩。

    中古西大招提抄。

    由義鏡以假實辨不穩。

     【章】或複語者(雲雲)演秘(二本二十二紙)雲。

    或複語等者。

    問。

    前解何别。

    答。

    由其語聲有假名等而有表(雲雲)今雲。

    此即釋語義。

     【章】聖所受戒瑜伽第九說。

    聖所受戒唯約初果及第三果。

    (雲雲) 【章】别别防非(雲雲)梵雲波羅提木叉。

    此翻雲别解脫。

    别别誓棄舍諸惡業故(雜集第八)南山行事抄雲處處解脫身口七支罪起非一。

    戒能防之故雲處處解脫。

    又淨影過法師雲解脫。

    今由雜集論雲别别防非。

    若由是具應雲别别解脫也。

     【章】能防所防(雲雲)義鏡曰。

    問。

    防止二義何别。

    解雲。

    檀法師雲。

    法能防非。

    行能防惡。

    謂受戒之法但能懸防過非未能止惡。

    所以有戒法者猶不免犯罪。

    持戒之行方敵對止。

    所以惡将欲起即慎謹不起廣如彼章(雲雲)今雲。

    出家之須學知之(今雲防就受戒法。

    非雲持戒雲雲) 【章】皆通善惡(雲雲)此師立善惡共有律儀如行殺生持刀杖等種類法戒。

    淨影天台南山等同之。

    但慈恩家不爾。

    如次下辨名不律儀者。

    古師名不之律儀。

    不謂惡法。

    慈恩家名不律儀。

     【章】亦調亦伏(雲雲)意曰。

    于三業非亦調亦伏故名調伏。

    則非調之伏。

    非調即伏。

    但于毗尼一體之處具調與伏之二用故名調伏。

    即名同依持業(雲雲)亦律亦儀者。

    此正例同。

    意言。

    今亦爾。

    非律之儀。

    非律即儀。

    但于一無表戒體處。

    具法戒與軌範之二用。

    故名律儀亦名同依持業。

     【章】第二出體者假身表業(雲雲)以色處中表等者。

    義鏡曰。

    問。

    色處中立表色攝身表。

    何故聲處中不立表色耶。

    答。

    立表色攝身表色。

    身不動轉之時非顯表義。

    作動之時正有表義。

    别立之。

    語即表也。

    無語非表故别不立之。

    (雲雲) 【章】先審慮故略纂曰。

    即前表知後作此事(雲雲)又倫記曰。

    加行思者。

    謂遠欲起此事思(雲雲)今雲。

    遠欲起此加行思。

    若近欲作則決定思也。

    必勿濫焉。

     【章】将欲作故倫記曰。

    決定作此事之思(雲雲)問。

    倫記中雲必作。

    今章文雲将欲作。

    相違如何。

    答。

    倫記就決定思後念。

    今章文就初念。

    全無相違。

     【章】三動發勝思瑜伽雲等起思。

    然等起有三。

    一者遠因等起。

    二者近因等起。

    三者刹那等起。

    此中何等起耶。

    謂近因等起故雲等起思。

    如三十論疏二本(四十三紙)雲。

    又遠近二思名為意業。

    非第三思正發業者。

    今言正發。

    簡初二思。

    又簡遠近及與刹那。

    第三思是近因等起故說發言(雲雲)今雲。

    決思後念雲近因如近因。

    今第三正起故雲等起也。

    第四思已上刹那等起。

    秋答曰。

    近因等起思為身語業體。

    遠因刹那等起者。

    唯意業性(雲雲)又文備成業論疏雲。

    此三思并非遠因等起亦非刹那等起。

    但近因等起中有此三思(雲雲)今雲。

    此說不是。

    又小乘說非如今章主說。

    俱舍論中立二種等起。

    一因等起。

    二刹那等起。

    發業前心名因等起在先為因。

    故與業俱心名刹那等起。

    與身語二業同一刹那能等起故。

    與身語二業俱即第三第四動身發語心名刹那等起也。

    與今家所立不同。

    第三思已後為刹那等起故。

    念念刹那相續能等起所等起故名刹那等起也。

    (此大乘之義也) 【章】佛等所有(雲雲)此等言等取何等。

    謂撰集曰。

    等取十地菩薩因無漏也。

    若約佛所有諸法皆無漏。

    若依因位雖有漏無漏。

    今但約無漏而言也。

     【章】無漏五蘊五蘊有二。

    一五分法身。

    五分律雲。

    五分法身蘊一切善法。

    故曰五蘊。

    二今解。

    色受想行識故曰五蘊。

     【章】因餘無漏因謂指十地菩薩之無漏。

    簡佛果無漏。

    故雲因也。

    問。

    餘無漏之餘言指何之餘耶。

    答。

    除戒餘定慧等皆為處中。

    故雲餘無漏也。

    又但約戒言則除攝律儀戒。

    餘二聚戒随行施等一切善法雲餘也。

     【章】不同小乘此四字亦前解為正之由也。

    義鏡曰。

    不同小乘者。

    十八界中意界法界及意識界。

    此通有漏及與無漏。

    餘十五界一向有漏。

    即律儀不律儀無表。

    及年中無表法界中攝。

    若作後解即同小乘。

    故以前為勝。

    俱舍頌曰。

    意法意識通。

    所餘有漏。

    (雲雲) 【章】若律儀業定通(雲雲)義鏡曰。

    律儀業中具有三業。

    若約菩薩說漏無漏即有二說。

    一雲身語唯有漏。

    意業通無漏。

    七地已前在因位故。

    二雲菩薩二業亦通無漏。

    後得智中有敬禮身語表故。

    今存後義。

    故雲若律儀業定通無漏。

    許佛等亦有等者。

    言二表者。

    身語二表也。

    佛有無表。

    其義決定。

    身語表二義稍難解。

    故置許言。

    以何得知如來有身語二表。

    解雲。

    梵網經中釋迦亦禮盧舍那佛。

    故有身表。

    法華經雲。

    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

    喜稱南無佛。

    故有語表。

    皆唯無漏。

    菩薩無漏後得智中所起身語亦唯無漏。

    今舉佛等菩薩。

    故雲許佛等。

     【章】防身語惡戒(雲雲)就是有西大招提兩門義。

    一防發别體之義(西大義也)防惡發善俱是戒。

    攝律儀是防惡。

    後二發善戒也。

    以今文兩處功能言為證。

    二防發一體之義(招提之*儀)謂三聚俱防惡戒。

    以禁非為義故。

    雖後二戒是禁不修善不利生之過。

    以之為戒。

    發善業門而非戒也(雲雲)今雲。

    二傳中共雖有理以招提為穩。

    西大意止持作持兩門戒故。

    雖止作共轉。

    細分别于一功能亦有止持作持用别。

    如一眼識用上有見青黃等用别也。

    問。

    不雲身語意何但雲身語耶。

    答。

    顯業抄曰。

    是約别受(聲聞所受戒)故但雲身語。

    若約通受者。

    應雲以有防三業非發三業善功能為體(雲雲)今雲。

    必不爾。

    是示所防所發但在色業。

    但雲身語。

    上雲善思種子上有。

    故于三思業上有顯然。

    故于三業事論是。

    自可知(三思不具無此功能故)必以别受不可論之。

     【章】由願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