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若見道斷律儀亦色界五地。
除中間禅。
約遠分者通無色界也。
若修道斷律儀色六無色三界九地。
若約遊觀無漏遠分對治。
則亦通非想故雲随應(雲雲)問。
準下依地有無。
非想地唯遠分非斷義。
然今雲二界十地。
義鏡曰有頂無漏欲惡不生。
相違如何。
答。
是多分斷對治故雲欲惑不生。
此伏現雲不生無違二界十地者。
義鏡曰。
色界六地無色四地是為十地。
是無漏道所依地。
十七地中。
色後未三至。
無色四未至無無漏。
故除此七地。
自餘十地為無漏中修道依地。
故雲二界十地。
随應者。
謂于十地中随其所應唯依一地入無漏觀。
所依一地于欲界非斷對治。
其餘遠分對治也。
故雲随應也。
【章】或依定中(雲雲)斷戒體章雲。
約在欲界修定之人立定無表者。
一往說也。
故雲定中。
約色界有情難雲定中。
續芳決破之。
今謂。
二師共局。
欲界入色定及生色界入定。
皆有防非用。
故雲定共無表。
今通雲定中也。
中言是境第七聲也。
指所在聲能差别聲。
問。
定言通二無心定。
二定亦立無表耶。
答。
有二義。
一雲。
别抄雲。
二無心定不立無表。
定戒随心。
彼無心故。
一雲。
亦立無表。
方便後起亦許有心。
故立無表。
下舍緣中于滅定明暫無舍。
若非有無表何有暫無舍耶。
成實論雲。
無作非色心故。
四空定邊亦得有戒。
定道二戒通出定位。
唯約初入名随心戒(雲雲)
【章】第三假實分别(雲雲)此下古師作解曰。
此章意及諸家釋義意。
謂思為身語表之能發。
及為無表所依體故。
但以思為實。
所發身語表色及能依無表為假也。
依是秋篠守千釋。
一一文并約假實。
故學者大作煩。
後有唯心師者。
始開業體及得名二門假實而釋。
爾來皆能相從用焉(聽聞抄雲。
诠要引也業體假實者。
謂别種所生有别體法名實。
分位假立無别體法為假。
其中今表無表即假法也。
得名假實者。
謂于假法中由名體相應可目而名言實。
名事不應不可目而強名言假也雲雲)又曰。
于此一門大分為三。
初若表無表下。
總标顯業體假。
二然有差别下。
于假法中複分别得名假實。
三唯識又雲下。
重明業體假(雲雲)(此科不是。
今所改科在章本)今雲。
若表無表下。
國讀付點有二意。
一者若表無表二業三業皆是假立然有差别(此基辨。
由是别行本點)二者若表無表二業皆是假立(現流章本點。
今雲不是)基辨評曰。
唯心律師立二門假實甚令人迷妄。
彼師意雲别種所生其别體法名實。
分位假立無别體法為假。
立業體門假實。
失大乘法相實義。
如何則大乘意一切法皆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
無一應實有者。
然于假有法中亦立三假。
一者因緣假。
謂似實用而現起法。
二者分位假。
謂如不相應行于色心分位假立也。
三者觀待假謂如大小長短有無等。
但于觀心行解相待上立名。
唯名無有實。
于此三假中。
如思種子皆是因緣假。
雲思種上有防非用亦因緣假。
于此因緣假上立無表色。
是觀待假。
相待表色及似有實用色業故。
然唯心師以無表為分位假。
不識法相大乘意也。
濫經部以無表攝不相應行故。
是故立業體假實門。
濫經部以思種為實。
以無表為假故。
不可用之說也。
此業體假實門不成。
故得名假名門亦自不成也。
此等所釋無害無益也(今此門雲假實分别假實言。
非論法體性雲假實分别。
此中假實言示假談實談。
就實義雲實。
假似且作說雲假也。
必以法自性不可論也)。
【章】實是表色(雲雲)此實言對無表假色雲實也。
表色者。
取舍屈申表色及語表色也。
此表色三假中身表色觀待假色。
語表色分位假。
如對法疏等明。
然今雲實。
非以有實用雲實也。
實談之實也非業性者。
意言。
名雲身語二業。
非有業造作義故可名為業。
此似令他表知造作動作故今雲假表業體。
本令動作思心所故雲身語二表業。
就假表業為名也。
雖然以身語雲表色非假似義。
身語上表色故。
今雲實是表色也。
又雲業本非身語事。
故雲非是業性也。
栖玩中以此文雲二實一假。
身語表色是實非假(二實)身語曰業。
是假非實(一假。
雲雲)此說雖似有理。
假實之言不影實義。
故不穩當。
【章】假名善惡實是無記意言。
就身語二業令表知心善惡故。
假身語二業雖名善惡業。
雲其實則身語是色故。
是異熟無記性。
若以五塵雲通善惡則非釋子也。
無記法不招當果故。
然身語二業雲善惡業。
此假似說。
非如實說。
【章】其發身語(雲雲)千師雲。
上辨假業。
下辨實業。
此次文雲三假一實科。
次文以三個非字分三假。
是一實三假千師意。
上下俱為業體假實。
文既票實是業性。
故此為一實。
【章】其無表色(雲雲)今雲。
此科非也。
此中千師釋一實一假。
【章】第四具支多小(雲雲)支有二義等者。
此支言章釋立二義。
一者支分義。
二者支類義。
今雲。
支分之支以七衆戒之四支六支五支三支為支。
即七衆戒之支。
支者枝條。
分者廢立也。
謂以七衆戒發四支六支五支三支。
即廢立門也。
支即分也。
又支類之支以身三口四七支為支。
類者差别也。
七支十支相之差别支即類也。
然秋篠釋支分之支以身三口四七支。
但以分之言為廢立。
以類之言為能所護類别(雲雲)又曰。
其所護戒如園中果。
能護之戒似園外牆(雲雲)今雲。
秋篠釋不準章意。
章中但于支類下。
以身三口四七支而釋。
于支分下不雲身三口四七支。
明七衆支之廢立。
此支分義。
廢立雲分。
又以身三口四七支明七衆戒之體類。
此支類義也。
【章】苾刍律儀(雲雲)問。
此四支中通攝出家五衆諸戒。
何故言苾刍律儀四支所攝。
答。
下雲。
正學等四戒體雖狹。
皆等護持與苾刍同。
故廢立中五衆合說(雲雲)又聲聞地第二十二(二右)說六支中第二支雲。
今此義中唯依苾刍律儀處。
說善能守護别解脫律儀(已上全文)今小随大相從而說。
文雲苾刍律儀四支所攝。
何故得知相從說之。
即次下雲十戒六法歸依說相皆即初支。
明知皆等護與苾刍同。
故相從說。
(已上秋篠)
【章】受具足支诠要抄引開解意雲。
此有兩點。
一者受具足支謂具表白第四羯磨等諸緣。
成就受戒故雲爾也。
二者受具足支具是者。
指五衆戒。
非唯比丘戒言具足五衆成道器故。
不許分受。
名為具足(雲雲)。
【章】作表白第四(雲雲)義鏡曰。
言表白者。
非但一白。
三番之中初一單白名為表白。
總該始終有四單白。
一差人問緣單白。
二問諸緣已召入衆單白。
三戒師和問單白。
四正授戒體單白(白四羯磨中初一白是也)今通此四名作表白。
作白之相廣如一卷羯磨中說。
第四羯磨者。
即正授戒體中作一白三番羯磨。
今望一白說名第四。
羯磨者梵音。
唐言作法辨支(琳音五十九·三紙)優婆離問經作劍暮。
此梵言訛也(古來立二義。
一者一白三羯磨第四雲第四。
一白雲作表白。
二者如義鏡釋)。
授戒羯磨法
先請和上。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請大德為和上。
大德為我作和上。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慈愍故(三請和上訓曰)受諸所請(受者答雲)頂戴持。
次請羯磨師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請大德為羯磨阿阇梨。
願大德為我作羯磨阿阇梨。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慈愍故(三請羯磨師訓曰)受諸所請(答)頂戴持。
次請教授師。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請大德為教授阿阇梨。
願大德為我作教授阿阇梨。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慈愍故(三請教授師訓曰)受諸所請(答雲)頂戴持。
次請七證師諸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請諸大德為證戒尊師。
願諸大德為我作證戒尊師。
我依諸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慈愍故(三請七證之中第一大德總訓雲)諸大德受諸所請(答雲)頂戴持。
次差人問緣法單白(雲差教授師單白羯磨)大德僧聽。
彼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
若僧時到。
僧忍聽。
某甲為教授師。
白如是(答雲受戒羯磨以後更不須和)。
次召入衆法單白(雲召沙彌入衆單白)大德僧聽。
彼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
若僧時到僧忍聽。
我已問竟聽将來。
白如是(答雲召沙彌入衆)。
乞戒(受者三乞)
大德僧聽。
我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
我某甲今從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上。
願僧慈愍故拔濟我。
次戒師和問法單白。
大德僧聽。
此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今從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上。
若僧時以僧忍聽我問諸難事。
白如是(答雲對衆問難)次正授戒法白四羯磨大德僧聽。
此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今從衆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上。
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
年滿二十三依缽具。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授某甲具足戒。
某甲為和上。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今從衆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上。
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
年滿二十三依缽具。
僧今授某甲具足戒。
某甲為和上。
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授具足戒。
某甲為和上者。
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上。
問成就已應唱總結和辭)僧已忍與某甲授具足戒竟。
某甲為和上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章】随粗學處義鏡曰。
受具戒已略說四重及以四依。
謂乞食等名粗學處(雲雲)今雲。
此倫記文以釋。
一白三羯磨名為第四。
自此已後受行随戒名受随法學處支(雲雲)(已上倫記栖玩雲。
粗者大也。
重戒雲粗學處)由倫記等意。
聽聞抄中設問答雲。
問第一支者。
限受戒欤。
通随學處欤。
若言限受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