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二十一

首頁
    故。

    為趣三解脫門。

    為成菩薩三聚淨戒故。

    為令佛法久住故。

    名上品心(雲雲)三者林玩記曰。

    章心上中下者。

    明非唯勝不立表戒。

    得戒須是勝上心故。

    若依正解。

    取其上品。

    中下不得。

    于理何失(雲雲)(恩吼評是雲。

    守千于三品中唯取上品者。

    非此中意)四者廣章第五雲。

    于下中上三品戒。

    大乘有二解。

    初解同律毗婆娑。

    謂。

    五戒是征品。

    十戒是中品。

    具足戒此上品。

    後解同俱舍說(雲雲)五瑜伽五十三曰(如前文二左引釋)今詳曰。

    此中麟記所釋大乘所說。

    非今所用。

    惠晖所言亦不辨所據。

    栖玩為謬。

    廣章說亦非此所用。

    俱舍婆娑說不知何等為上中下心差别。

    但以瑜伽五十三所說釋應辨也。

    瑜伽三品心說。

    二乘通門故。

    如上已引釋處分。

    康熙字典雲。

    又分别也。

    晉書杜預傳雲。

    處分既定。

    乃啟請伐吳之期。

    世說謝太傳。

    送兄征西葬還曰。

    莫雨駛小人皆醉。

    不可處分。

    公乃于車中。

    手取車柱撞馭人。

     【章】是事如是持時得鈔曰。

    就論此得時古來有三家别。

    一者定賓義。

    第三羯磨雲誰不忍者說之說字時得(羯磨竟說某甲為和上者默然誰不忍者說之說字時得)二者南山義。

    第三羯磨已後。

    說僧已忍與某甲授具足戒竟之竟字時得。

    三者今家義。

    第三羯磨竟後說僧已忍與某甲授具足戒竟。

    某甲為和上。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之持字時得。

    就如是三家得時之别。

    近來亦有三家師。

    評取各别。

    一者環庵取賓賓斥今家。

    斷戒體章下曰。

    得無表時是根本業道方成刹那也。

    今據羯磨文。

    克取業道究竟之時。

    第三說誰不忍者說時是也。

    章雲如是持時得。

    不詳羯磨言也。

    謂。

    羯磨言。

    三說大德(乃至)誰不忍者說而結三說。

    又說僧已忍與某甲授具足戒竟。

    某甲為和尚僧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此文雲與竟。

    故知第三說。

    竟時是共戒時。

    當得戒時。

    何待如是持耶(雲雲)斷戒章雲得無表時是根本業道方成刹那(雲雲)今詳曰。

    環庵混合大小乘之法相。

    智者不可依用也。

    小乘立表無表同時得故。

    以得無表時為根本業道。

    此是以實有表無表為業道義也。

    故若有犯戒則失此業道。

    此即俱舍婆娑等義也。

    又大乘立得表在動思初念。

    以此初念熏種為根本業道。

    此熏即得無表之所依也。

    故若有犯戒則失此無表戒。

    不失根本業道。

    此即瑜伽論及本業璎珞經等所說不失戒之義也。

    如下章辨。

    故環庵不知大小乘菽麥。

    妄作臆斷。

    學者不可依用也。

    二者慧光取南山斥慈恩。

    自誓問決曰。

    慈恩以為盡結文者未是穩當。

    何則言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但總結和辭。

    南山所謂通收雲僧已忍與某甲授具足戒竟。

    是羯磨竟處亦受戒竟者。

    進退的當。

    宜其信用。

    若複通受亦第三羯磨答言能持時得。

    然如自誓通受。

    不須通收知辭。

    正是第三羯磨竟得(雲雲)三者信培明環庵斥南山。

    又救慈恩。

    報恩吼五曰。

    又環庵意。

    據羯磨文克取得時。

    文既雲與竟。

    是故指示第三說竟時。

    甚有其理。

    南山破定賓未可。

    何今據羯磨論得時者。

    此就無他诃而受法成者。

    若有诃者則受戒不成。

    今唯決判受法成者之得時。

    其不成者非今所論。

    若如南山等。

    約決定時者。

    此亦不然。

    無诃之時此人前既得戒。

    然一例總括以為後得。

    此延早得以屬晚類。

    遲速失時。

    僧位越階。

    豈是正判耶。

    又救慈恩曰。

    又慈恩說亦踐古轍。

    全非草創。

    章中雖言第三羯磨竟等。

    而非必據智論。

    章主意謂。

    僧衆法事全成之時。

    受者所邀勝願方滿。

    是故指示如是持時得。

    非意必在羯磨文焉(雲雲)基辨今評取曰。

    破斥定賓如南山業疏三下(一左)辨(如首已載)又破斥南山如恩吼辨(如前已明。

    又恩吼中立自解曰。

    竊以。

    當今具縛凡僧。

    揩定他得戒之漏刻。

    甯自得決知。

    金口所說授受如法。

    則方第三羯磨竟時納得戒體。

    無他唯以此聖訓為準為繩而已。

    豈唯不知他量而已。

    其登壇受具之人。

    于斯頃間。

    周遍法界恒沙善法。

    一純而入于己身中。

    然不夢知。

    觸一毫芥法。

    其言第三羯磨竟朵抱戒體。

    乃是唯佛與佛之境界也。

    雲雲。

    基辨詳曰。

    恩吼之所言固執實有戒體。

    設納得朵抱之言。

    如此師等固執之人。

    豈可識發得無表時耶。

    如彼所言。

    令堕不思議境界。

    而蔽彼智不及。

    如瑜伽顯揚言。

    有五種不可思議。

    此得無表時非其五種。

    如何雲唯佛與佛之境耶。

    有智之人必可思議。

    第三羯磨竟時者。

    是何之時耶)今詳總破曰。

    雲第三羯磨竟者。

    以雲是事如是持時為羯磨竟時。

    雲授具足戒竟之竟是授戒竟之竟。

    而非羯磨竟之竟。

    汝等何故不辨二竟之别。

    猥破今家耶。

    問。

    何故以是事如是持為第三羯磨竟耶。

    答。

    如前二羯磨。

    未辨僧忍不忍故。

    不唱總結和辭。

    至第三遍。

    僧忍默然故直唱總結和辭。

    是亦第三羯磨文攝。

    是即結僧忍默然文故。

    不至唱是事如是持已。

    則非第三羯磨文竟。

    故今家雲出家大戒第三羯磨竟是事如是持時得也。

    例如菩薩戒。

    答雲能持時為第三羯磨竟(凡不雲持則非羯磨竟也)菩薩戒自誓受故。

    受者自雲能持而得。

    又出家大戒僧忍授故。

    雲僧已忍與授戒竟。

    而雲僧已忍默然是事如是持。

    受者無言。

    羯磨師雲。

    如是持而得。

    又不至是事如是持言。

    則僧法事未具足。

    故未結僧已忍默。

    則期願未滿。

    故非今家所言得時也。

    由此可知。

    定賓南山不識第三羯磨竟故皆是妄談也。

    如環庵慧光。

    謬釋自可知。

    如吼主救今家。

    不救職此章主意一分(是事如是持為羯磨竟。

    亦僧法事期願滿竟。

    無表起時故)。

     【章】其菩薩戒(雲雲)鈔曰。

    論及羯磨文雲。

    證明師作羯磨竟告言。

    汝能受否。

    答言能受。

    又受菩薩戒法雲。

    汝能持否。

    答言能(雲雲)今章據受菩薩戒法。

    文集雲。

    受雲正受時初。

    持通始終。

    正作法時必須依章(雲雲)今雲。

    無受則無持。

    若無持受。

    何益之有。

    故雲能受。

    言含能持。

    能持言含能受。

    自可知已。

    又顯業抄曰。

    今文以通受羯磨受大比丘戒之證文也。

    正受出家大戒處之文故(雲雲)今雲。

    此所言大害章全篇。

    此文但說菩薩戒無表得時之文也。

    非以通受羯磨受大比丘戒之證文之也問。

    今此第一類正明出家大戒無表得時之文。

    若此文非以通受羯磨受大比丘戒之證文。

    則為何舉菩薩戒無表得時攝此第一類耶。

    答。

    雖通受與别受羯磨有别。

    至第三羯磨竟得無表時同故。

    攝第一類。

    羯磨既别。

    何應雲以通受羯磨受大比丘戒證文耶。

    故顯業所言妄談也。

    問。

    既票别解脫得其第一類。

    攝菩薩戒得時。

    明知。

    以通受羯磨受大戒之證文。

    雲何斥此解耶。

    答。

    雖如瑜伽說别解脫名是聲聞戒。

    今此立三類。

    但在無表得時别。

    若以菩薩戒得時不于此第一類而論。

    别立第四類而論。

    則卻為相濫。

    以與第一類相同者立别類故。

    次類中亦有出家在家異。

    故應立為别類也。

    菩薩戒雖非别解脫。

    此菩薩戒中有一切性戒。

    其戒中以聲聞戒為菩薩戒屍羅莊嚴故。

    其莊嚴中苾刍戒尤為莊嚴故。

    今與苾刍戒無表得時相并說得時也。

     何雲以通受羯磨受比丘戒之證耶。

    問菩薩地說三聚淨戒雲律儀戒者。

    謂。

    諸菩薩所受七衆别解脫律儀。

    即是苾刍戒。

    苾刍尼戒正學戒。

    勤策戒。

    勤策女戒。

    近事男戒。

    近事女戒。

    如是七衆。

    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應當如。

    是名菩薩律儀戒(雲雲)若由是。

    可雲以通受羯磨受出家大比丘戒。

    何故今不許耶。

    答。

    檢瑜伽論。

    以菩薩一切戒為二分戒。

    一在家分戒。

    二出家分戒依此二分戒說三種淨戒。

    一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三饒益有情戒。

    此中律儀戒如問者言。

    七衆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