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二十一

首頁
    聚無表俱于動發身語思種防非功用倍增。

    是名無表。

    若自後二聚見。

    則于意表業思種。

    防非功用倍增。

    是名無表如是無表雖似有二。

    同一時處。

    非即非離。

    如上已明。

    三聚戒相不可分離故。

    如唯識肝心第八言。

    菩薩自息惡戒者。

    意地三戒。

    由是且說七衆是菩薩戒。

    據護命義。

    明如實義。

    意地亦名律儀戒。

    所以不說意業名律儀戒。

    意地律儀攝善戒中攝故(雲雲)如上章言。

    菩薩律儀制十支故。

    性罪治故。

    色支唯七。

    後三非色。

    其菩薩戒期心廣故。

    必須具受(雲雲)然成唯識等。

    破小乘實有無表。

    說假立無表故。

    且準彼宗但雲身語思種。

    非意業種無無表。

    如義燈中具辨。

    如前已明。

    由上來所明理故。

    環庵所言悉是妄談。

    彼不辨大小乘之意别。

    猥斷章主其罪不輕。

    有學之人勿必黨諸問。

    瑜伽戒本所說四重禁戒。

    及後四十三輕戒。

    三聚戒中何聚攝耶。

    答。

    欲釋此義大分三門。

    一出古釋。

    一判是非。

    三述今義。

    初出古釋者。

    此有六家。

    一者西明圓測義雲。

    但由支種同故言律儀戒即是菩薩所受七衆戒。

    其餘菩薩四波羅夷。

    四十二輕戒等。

    皆是攝善法戒(雲雲)二者倫記釋曰。

    此四他勝處法具三聚戒。

    初不為貪求自贊毀他是律儀戒即當勝鬘經于諸衆生不起嫉心。

    第二不悭惜财法是饒益有情戒。

    即當勝鬘于内外法不起悭心。

    第三不忿結亦是饒益有情戒。

    第四不謗毀大乘說相似法。

    是攝善法戒。

    又四十三輕戒中大分為二。

    初犯三十二輕。

    障于六度攝善法戒。

    後犯十一種輕障于四攝利衆生戒(雲雲)此中釋輕戒稍同今家也。

    三者睿尊曰。

    以七衆戒為攝律儀戒。

    與之不共皆為後二。

    梵網所列十重六八。

    瑜伽所說四重四十三。

    皆與七衆别解脫戒有差别。

    故以本論校。

    皆為攝善攝生之戒也。

    善戒瑜伽。

    共于律儀戒者。

    讓諸部律。

    别不說也(已上三聚四字抄)四者通玄梵網古迹資讓二雲。

    此三聚戒有三性别。

    謂。

    顯了·斷惡二一皆具。

    顯了者。

    出于善戒持地瑜伽。

    謂。

    七衆律儀以為菩薩攝律儀戒。

    後四重禁四十三輕為後二戒。

    律相顯然。

    覽而可了故曰顯了。

    斷惡者出于本業經。

    十波羅夷為攝律儀。

    斷惡義故。

    八萬法門為攝善法。

    四無量心為攝衆生。

    但約律儀立斷惡名。

    一一皆具者。

    諸戒并具斷惡修善及攝生義(雲雲)五者惠光自誓問決曰。

    凡篇聚戒為初律儀。

    根本四重四十三輕共為後二。

    亦瑜伽義。

    基師屬攝善法戒。

    倫公為攝律儀。

    今檢瑜伽。

    分别三聚名共不共。

    吾與基師。

    上品纏犯他勝法舍菩薩淨戒律儀。

    吾與倫公。

    舊解三本亦當準知(雲雲)六者報恩吼中信倍義曰。

    今謂。

    慈恩意謂。

    瑜伽為顯支别。

    指七衆戒以為攝律儀(倫記亦同)彼七衆戒乃身口二業。

    與後二以三業為體不同。

    然則律儀二業。

    後二三業。

    瑜伽為顯三聚體有差别。

    且以七衆戒為攝律儀。

    其實别有菩薩攝律儀戒。

    如文殊問說。

    今謂。

    準賢首等判教大意。

    瑜伽是始教。

    影似小乘。

    是故以七衆戒為攝律儀。

    文殊問是終教。

    其教更高。

    是故别說菩薩攝律儀戒。

    非為顯支别耳第二判是非者。

    初判西明釋曰。

    圓測所釋是一往粗相釋也。

    此但明聲聞七衆戒與菩薩所受七衆戒體有差别。

    而欲會律儀戒者。

    謂。

    諸菩薩所受七衆别解脫戒之戒。

    就舊受聲聞戒已後受菩薩戒者。

    與聲聞戒支種同(支種者身三口四七支)設此粗相釋。

    非盡理釋也。

    又以菩薩四波羅夷四十二輕戒等為唯攝善法戒。

    非慈恩家。

    意違勝鬘述記釋。

    故今家相承人不可依攝。

    二判倫記釋曰。

    是亦非盡理釋也。

    以四種他勝處法當勝鬘十大受。

    配三聚戒。

    唯次自贊毀他為律儀戒。

    唯當勝鬘第四受。

    大謬釋也。

    雲何唯第四受自贊毀他是律儀戒。

    非今家意。

    違勝鬘述記釋故。

    不可信用焉。

    又此倫記前文牒三藏雲。

    引波羅夷之釋。

    其次作以四他勝處法三聚相攝之釋。

    是故有人誤以此三聚相攝文為唐三藏所釋。

    甚不是也。

    此雲三藏雲者。

    但示新譯之梵名已。

    此相攝釋。

    遁倫法師所辨也。

    後學勿濫。

    違勝鬘及唯識述記故三判我朝睿尊說者。

    此師當我邦律法類頹敗之時。

    以瑜伽三聚羯磨欲強立七衆差别。

    是故以菩薩戒一切學處為後二聚。

    欲枉以唯聲聞戒攝律儀戒作此釋也。

    此唯莊嚴彼師所立。

    而非慈恩一家所立。

    講此章時勿慎用彼師說。

    四判通玄引據說者。

    報恩吼中信培破此師說曰。

    今謂本業所說三聚戒者。

    初攝律儀約斷惑義。

    後二不然。

    何總為斷惑三聚戒耶。

    斷惑等三無有依據。

    亦不允當。

    基辨雲。

    吼主所彈實允當矣。

    複雲菩薩戒四重四十三輕為後二聚。

    瑜伽論中未見其判文。

    雲何判律相顯然耶。

    通玄斷辨妄謬之甚矣。

    五判惠光自誓問決者。

    是亦信培彈雲。

    今謂。

    倫師亦同慈恩屬攝善法等。

    何舍倫師。

    又三纏犯戒如上具釋。

    慈恩遁倫意無楚越。

    有何通塞耶。

    斷然向背于兩師之間乎。

    實不領知兩師所立故緻斯謬(雲雲)基辨雲。

    慧光不領二師義。

    如吼主判。

    信培亦不領。

    已慈恩一家章疏中何處以根本四重及四十三輕屬攝善法戒耶。

    唯識述記中雲其實菩薩戒亦律儀戒。

    唯識論中以色為律儀體。

    所以不然。

    攝善戒寬故。

    即令入其中。

    故論實亦得(雲雲)由是。

    唯識論文雖入攝善法。

    疏主論如實義為攝律儀。

    及勝鬘述記釋分明。

    雲何言慈恩遁倫意無楚越耶。

    以一切菩薩戒為攝善法。

    倫師妄談非如實義。

    盲者判導盲說俱陷大譯。

    嗟呼危哉。

    六判信培妄說者。

    報恩吼中雲慈恩意。

    瑜伽為顯支别(乃至)其實别有菩薩律儀戒。

    如文殊問說。

    本由成唯識述記十本釋義。

    此述記文釋論第九說戒以受學菩薩戒時三業為性。

    而引瑜伽第四十說律儀戒者七衆戒等文。

    判三聚中初戒二業為性。

    後二聚戒三業為性。

    此判釋已。

    以唯識論會同瑜伽雲。

    此中總論。

    故以三業為性。

    以受學時三業為性故(雲雲)次舉難勢。

    彰此會同意粗相義。

    非如實義。

    雲然菩薩戒自息惡戒是何戒攝。

    今欲為前支别故。

    且說七衆。

    此中且言。

    彰非大乘實義随轉理門。

    複次示大乘實義。

    雲其實菩薩戒亦得是律儀戒。

    菩薩戒有意業。

    複次舉瑜伽論色為律儀體通伏難。

    難雲。

    若律儀戒但七衆戒以菩薩戒何聚攝耶。

    今文通雲攝善法戒寬故等。

    複結大乘實義雲論實以亦得。

    文略難解。

    具作文。

    應雲若論菩薩戒如實義亦複以菩薩戒為律儀戒。

    亦者亦七衆戒攝律儀戒。

    現流疏本作然寫誤。

    複次引文殊問經。

    證菩薩戒是律儀戒三業為性。

    雲菩薩有五篇戒之言。

    明菩薩戒是律儀戒攝。

    五篇者。

    波羅夷。

    僧殘。

    波逸提(三十舍堕)提舍尼(九十單提)突吉羅(百衆學)是即律儀。

    安立軌則為名。

    又若心分别等之言。

    示菩薩律儀戒通三業。

    複次然菩薩地四波羅夷若者。

    此文明瑜伽論與文殊問經說相雖異。

    亦有以菩薩戒攝律儀戒之義。

    波羅夷是五篇随一。

    亦律儀故。

    慈恩基法師釋成唯識之意既以如是。

    信培雲何不以大乘實義為慈恩正意耶。

    又信培評瑜伽與文珠問之相違。

    以賢首家判教雲瑜伽是始教。

    文珠問為終教。

    教文更高。

    信培由來有至不曾得慈恩所立深義處。

    以天台賢首判教令混交今家。

    作教文高下之說癖。

    當知于大乘教文起高下執。

    是不平等見。

    非佛法中正見。

    名邪外道。

    後學深慎。

    勿據信培之說。

    又信培不識賢首家五教判意。

    猥作妄斷。

    基辨讀五教章。

    賢首有言。

    謂。

    始教就法相差别門。

    終教就體相镕融門。

    若爾一切教示中作體相镕融之說是即終教。

    亦作法相差别之言是為始教。

    非以一經一論全分判為是始是終。

    既以起信一論判始終頓三教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