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即賢首判教大意。
由是應知。
信培所斷不識賢首。
猥作妄判。
其罪不輕。
今難斥雲。
瑜伽論中。
以聲聞七衆戒體相镕融。
說即菩薩戒。
是豈非終教耶。
令戒體镕融故。
若不爾則一切镕融教門。
應非終教。
信培雲何判瑜伽為唯始教耶。
複文珠問經。
以菩薩戒法相差别。
安立五篇。
是豈非始教耶。
以戒五篇為差别故。
若不爾則一切法相差别教門應非始教。
信培雲何判文殊問經為唯終教耶。
成唯識疏中既會同文珠問與瑜伽。
令同有五篇。
為菩薩律儀戒攝之證。
是今家意。
爾雲何于此經論作高下不平等見耶。
大乘教是一味法門。
随所被機解了不同為淺深異。
信培起一執見。
讀大乘經論故。
随彼情見。
但為高下。
于教門體非全有高下也。
是判信培妄說已。
第三述今義者。
勝鬘經疏上(十六紙)曰。
于别說十大受。
由菩薩地有三種戒。
謂。
律儀等。
即此十中分之為三。
初有五種。
明律儀戒。
第二有四種。
明饒益有情戒。
第三有一種。
明攝善法戒。
又曰。
律儀戒者。
斷一切惡。
菩薩戒内有四重者。
亦依此義。
文中有二。
初有一大受。
于性及遮若輕若重根本随順但悉堅持。
第二有四受。
唯持其性非遮。
唯重非輕。
唯根本非随順也。
于中有四。
即四波羅夷。
四波羅夷。
此名他勝處。
惡法損己。
名他勝法。
善法益己。
名己勝處。
何者為四種。
一。
若有财法不得法惜。
二。
不得為名聞等自贊毀他。
三。
有怨嫌彼此相和。
四。
不得起大邪見謗無因果。
今此文中不依斯次。
從後向前說。
欲明斷惡。
邪見最重。
所以先明(已上勝鬘疏文)今謂。
據此疏所釋應知。
瑜伽所說根本四生随順四十三輕。
及所餘所說一切菩薩自息惡戒。
皆是律儀戒攝。
為慈恩家正意。
既釋雲性及遮。
若輕若重。
根本随順。
但悉堅持。
為律儀戒故。
我邦先德由倫記釋。
于瑜伽所說輕重戒中分為三聚。
非今家意。
又如前已引。
成唯識疏十本舉瑜伽四波羅夷。
令同文殊問經。
立菩薩戒亦律儀戒攝之義。
而雲其實菩薩戒亦得是律儀戒。
是與勝鬘疏同義也。
故倫記等釋非今家意。
我朝睿尊已來。
以倫記說混交慈恩。
我今陶汰沙中金已。
又讀本業璎珞經。
并考今家。
大葉經意。
彼經說攝律儀戒。
所謂十波羅夷(雲雲)又說菩薩十重有八萬四千威儀戒等(雲雲)此中所說十波羅夷及八萬四千威儀輕戒是菩薩戒。
非聲聞戒。
爾今說為攝律儀。
故慈恩家所判尤協經意。
由是應知。
瑜伽四重及四十三輕随順戒及一切菩薩戒。
悉初律儀戒攝。
然伽四十文但示二分菩薩形居律儀。
但雲菩薩所受七衆戒。
非如實義。
随轉所說。
因問。
八萬四千威儀戒者如何。
答。
如本業璎珞經具舉示數。
略雲八萬威儀。
如梵網經。
例如雲八萬四千法門。
略說八萬法蘊。
如俱舍光記等具明。
八萬四千數約對治有情心行八萬四千。
說八萬四千法門。
一一衆生有八四千諸行。
如大集經說。
今準立八萬四千數。
計八萬四千威儀。
十重禁戒。
一一各有九禁為方便。
一一具十成一百。
此有前分一百後分一百。
合有三百。
置本一百。
就前分一百一一皆以九戒為方便成一千。
後分一百亦以九戒為方便。
複成一千。
合本一百成二千一百。
已起十禁有二千一百。
未起十重有二千一百。
合上成四千二百有。
約事意樂。
方便煩惱究竟之五相。
一一有四千二百。
合成二萬一千。
遂就因緣法業之四以配一一。
有二萬一千。
遂合成八萬四千。
此即護十重禁威儀。
故雲八萬四千威儀。
略是八萬威儀。
梵網經說别有八萬威儀品。
此土未翻。
委細難了故。
今以本業會解梵網。
令有護十重威儀。
即說四十八輕戒。
是即十重禁威儀。
具明如别處明。
【章】僧衆法事(雲雲)鈔曰。
此第二所由也。
謂。
雖依向因等起思所熏種而立無表。
作法未竟。
事不滿故。
于種子上用不倍增故。
第三羯磨竟已前非得無表時。
至第三羯磨竟時。
期願滿足。
法事具足故。
以此時為得無表時也問。
别受戒法十僧法事故。
應雲僧衆法事等。
于菩薩戒法。
唯能授人即證明師。
有一人無餘人。
雲何此僧衆法事二句。
雲亦明通受戒所由耶。
答。
菩薩受戒法以文殊彌勒為羯教二阿阇梨。
十方已入大地諸菩薩為同學伴侶。
為證明師。
雖現前證明師一人。
随所奉請。
是勝義僧多衆故。
名僧衆法事。
問。
大乘中有可稱僧耶。
答。
如三寶章說。
其他受用自性身等大乘佛寶。
變化唯是二乘佛寶。
雖地前衆。
十地菩薩亦得見之。
非大乘佛。
彼地前衆非是大乘僧寶攝故。
為彼僧現。
是彼佛故。
出家外道皆假号僧。
為異彼徒。
稱佛為首。
大苾刍僧顯佛弟子。
外道既稱僧。
豈大乘衆不稱僧耶。
寶性論第二三寶品。
由三乘說三寶。
故有菩薩乘僧。
自可知耳。
問。
見文殊彌勒等大乘菩薩。
其形相皆是優婆塞。
何故以此二大士為首。
十方諸菩薩名稱僧耶。
答。
十輪經說。
有四種僧。
一勝義。
二世俗。
三啞羯。
四無慚愧。
謂。
佛十地菩薩獨覺四果。
名勝義僧。
若諸有情。
帶在家相。
不剃須發。
不服袈娑。
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脫戒。
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
而有聖法得聖果故。
前出家聖此在家聖皆勝義僧。
有剃須發。
被服袈裟。
成出家戒。
名出俗僧(雲雲)(餘二往見)由是可知。
雖優婆塞形。
已入大地聖者故。
皆是勝義僧衆。
故今約菩薩戒法。
勝義僧衆法事此時具足。
又何加焉。
顯業抄雲。
僧衆者是别受。
甚不是也。
【章】雖由前位(雲雲)鈔曰。
下通難。
難雲。
既知由表發無表。
雲何得表時在乞戒時。
無表得時在此第三羯磨竟耶。
今此通。
(雲雲)
【章】雖或無心(雲雲)鈔曰。
此亦通難。
難雲。
得表時在前。
得無表時在今此第三羯磨竟。
則其間曆多念故。
應别緣心起雲何應雲由善表業得善無表。
由惡表業得惡無表耶。
今文通(雲雲)通意雲。
雖第三羯磨竟時得無表故。
得表已後。
其間或無心。
或别緣心起。
向所期願今滿足故。
不拘無心或别緣起。
羯磨竟時于得表業所熏種上。
無表防非切用自起。
【章】用倍倍增(雲雲)鈔曰。
三十論二本(四十三丁)曰。
若新熏種。
念念種子體新倍生上立無表(此難陀勝軍論師唯新熏義)若本有種體雖不增而功能倍(此護月論師唯本熏義也)若新舊合用。
唯取新熏種倍倍生時用增上說不用本有力(本有之力)不及新熏故。
初熏種時舊亦生種。
今所立無表唯依新熏上立也。
然此新熏亦唯用增。
而體不增為勝。
既無現行。
如何種起(已上護法正義。
謂。
今論戒體約防非用增上假立無表故。
本劣故唯取新用)由是知。
今用倍倍增者。
護法用增義也。
【章】新舊種子若别若總鈔曰。
斷戒意雲。
上文并舉小戒與三聚戒共是得戒之緣故。
雲若别若總(基辨雲。
是妄談也。
小戒三聚戒。
何故雲若總若别耶。
若以通别二受雲為總别。
則今家章疏中不見以通别為總别文恩吼以成唯識說五取蘊相或總或别之文為例。
大為是正)得戒緣以彼因等起思為因故。
雲現行緣因(今雲。
此釋妄談也。
此雖雲現行思所熏種之文加入緣因二字。
彰為所熏種此現行思為增上親因二緣。
上所言若總若輥之新舊合成種子。
即現行緣因思熏行種也(現行緣因)顯業鈔雲。
現行緣因等者。
唯本有種。
護月論師意。
今現思為本有種作增上緣。
受得戒故。
緣字屬唯本有義。
唯新熏種難陀師義意者。
今現思作親因緣。
新熏種子。
此種子之上受得戒故。
因字屬唯新熏師義。
護法正義意者。
本有種子為增上緣。
新熏種子。
為親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