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二十一

首頁
    生現行。

    此現思所熏種子上得無表。

    其功用運運增長也。

    雲雲。

    今雲。

    此釋緣因言實為允當。

    然以種現相望釋因緣。

    非此文所用。

    此文但現種相望釋因言也)。

     【章】用倍倍增(雲雲)鈔曰。

    斷戒章意雲。

    成唯識說增長位慈恩疏釋雲倍增。

    不解文字也。

    言增長者。

    戒種功德日夜優長也。

    非約多少語。

    然疏主約多少而雲倍增。

    不解之甚(雲雲)芳決破是。

    以婆沙百三十二證倍增義。

    又以大乘彌勒論(義燈所引)又恩吼以環庵為正曰。

    然大乘慈恩等。

    思種功用說為無表。

    而亦以倍增解增長義。

    豈當論意耶。

    又諸種子雖與如無假法不同。

    而亦非如是一切色心别有自體現行之法。

    一切種是諸現行所熏成氣分故。

    亦名習氣。

    然此無表為種上功用。

    非取種體。

    則是因氣分。

    更生功用者也。

    以将是習氣故。

    如是克窮而論。

    則無表法者。

    實是心所氣用之分。

    而假法之極者也。

    雖彼所防有七支别。

    而論能防體。

    全非可算數二三五六百千等以論多寡者也。

    若依小乘有部。

    無表是四大所造實色也。

    既為實色。

    則雖不可見無對。

    而論其多寡以為倍增。

    不亦宜耶。

    具如婆娑正理。

    然大乘慈恩等。

    以倍增解增長義。

    此不當大乘也(雲雲)基辨雲。

    吼主所言雖似有理。

    不知大乘法相建立。

    今法相大乘示中道理。

    以外道小乘所立教相即為大乘法相。

    以唯識所變觀故。

    彼等所談即為大乘義。

    今家以婆沙俱舍所言培增以任運實用識變。

    約似有多少立培增義釋增長。

    不雲實有培增故。

    與小乘不同。

    又種子是雖熏習氣分。

    于其種子功用立一個法相論。

    非唯無表。

    不相應行中。

    無想滅定二定體。

    是厭患種子上功用。

    複八地已上俱生煩惱障種子。

    以種子用勢令變易時長。

    此等任運變現故。

    但似有如是任運勢用假立名相也。

    思準可知。

     【章】以随心戒(雲雲)鈔曰。

    斷戒章雲。

    此文寫誤。

    應作以随轉戒(雲雲)恩吼中亦雲。

    此文寫誤。

    應作不随心戒(雲雲)别脫是不随心戒故。

    作不為好欤。

    基辨詳雲。

    作不字。

    雖有理。

    如現流本應爾。

    此體增家。

    準定道戒随心轉戒設救故。

    現本為好。

    下雖字唯字寫誤欤。

    謂随要期心戒恒相續。

    如定道戒随心轉戒。

    唯念念中現行熏種。

    未曾有種似體增故。

    應非用增是體增者。

    者言牒彼救難也。

     【章】一切用增鈔曰。

    或問雲。

    初得戒無有增義。

    何雲初刹那位一七用增耶。

    或自作答曰。

    帶可增義故雲增耳(雲雲)我今作答雲。

    未得戒已前。

    唯種子有防非功能。

    别不名無表戒。

    至第三羯磨竟。

    初念位名無表戒。

    一七支防非用增長。

    第三羯磨竟已前。

    與已後種子雖别無相。

    防非用名無表戒。

    七支防用義意倍增。

    故雲一七用增也。

     【章】乃至未舍鈔曰。

    續後抄雲。

    初刹那一七支。

    第二刹那二七支(雲雲)第三刹那如何。

    若次第雲。

    增一個七支。

    第三增三個七支。

    第四刹那四七支也。

    若以倍倍言。

    則應雲第三刹那四七支。

    第四刹那八七支。

    第五刹那十五個七支耶。

    答。

    倫記十四上(六丁)雲。

    謂。

    從十不善業道種次念增成二十。

    第三增至四十。

    乃至無邊(雲雲)。

     【章】其别解脫(雲雲)鈔曰。

    其者指頓悟二類菩薩。

    謂。

    或變易已去受戒。

    或分段時以有漏心受戒已。

    即證第八地。

    即身受變易亦通。

    今家不立别盡别生故。

    無命終舍。

    乃至者自初地乃至佛果也。

     【章】轉成圓滿(雲雲)鈔曰。

    謂。

    有漏位所受。

    由無漏增明緣。

    不由作法。

    自然舍劣得勝故雲轉等。

    亦雲自然得戒。

     【章】非菩薩戒中律(雲雲)鈔曰。

    問。

    十輪經說。

    若不先學小乘即學大乘。

    無有此處。

    又說。

    無力飲河池。

    誰能呑大海。

    是故一切菩薩。

    皆先學二乘。

    唯不究竟證小耳(雲雲)又梵網經說。

    俗典阿毗昙藏論***是斷佛性障道因緣。

    如是所說兩途。

    今如何學。

    答。

    如瑜伽第四十一說。

    菩薩于聲聞乘别解脫有應等學。

    無有差别。

    何以爾。

    以諸聲聞自利為勝。

    尚不棄舍将護他行。

    建立遮罪。

    何況菩薩利他為勝。

    又說。

    于别解脫中。

    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小希望住。

    建立遮罪。

    制諸聲聞。

    令不造作。

    于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雲雲)由是應知。

    菩薩于聲聞乘有應學。

    有不應學。

    故圓測曰。

    不共者除之(雲雲)十輪經說約應學者。

    梵網經約不可學者。

    必勿偏執。

    問。

    回心向大之後。

    為小乘戒。

    轉成大戒耶。

    答。

    既雲回前心。

    不回一切。

    則如何雲向大之後。

    以聲聞向大乘戒為菩薩屍羅莊嚴故。

    全聲聞戒為菩薩戒但為莊嚴也。

     【章】即名初得或雲。

    此有二義。

    一雲。

    了相作意靜慮初起。

    故雲初得。

    二雲。

    第一念故雲初得。

    第二念後是成就也。

    若泛論。

    上二界十七地各有初得。

    而初未至一切靜慮最初故。

    别約之也。

     【章】能損害(雲雲)撰曰。

    問。

    有漏定有損害種子義耶。

    答。

    以有漏觀門僅伏現行。

    但損生果功能。

    永不生現行。

    有少分損之義。

    于其種子無損害之義(雲雲)今雲好。

     【章】一言了相(雲雲)興正科。

    已下雲總配。

    以初二作意(了相勝解)總伏上三品欲惑。

    以第三遠離作意總斷上三品。

    故名為總配科也。

     【章】色界五地(雲雲)下約地明對治辨得時。

    色界五地者。

    色界初未至及四根本定也。

    是為見道依地也。

    見道斷惑道故。

    特揀依此五地也。

    若次第證者。

    局依初未至。

    今兼超越類故雲五地。

    謂。

    次第證超越一來。

    超中二果必依未至超越不還。

    通依未至根本定得入見道故雲五地等。

     【章】皆斷對治。

    謂。

    約通依色界初未至四根本故雲皆等。

    此皆見惑斷道所依地故。

    雲斷對治也。

     【章】餘色無色(雲雲)此餘有二别。

    一。

    若約次第證者。

    唯依初未至地入見道者。

    初未至。

    斷對治。

    初禅已去皆遠分對治(雲雲)二。

    若約超越證者。

    通依未至根本定。

    得入見道者。

    通依未至四根本。

    皆斷對治。

    其餘七近分四無色皆遠分對治。

     【章】長徒義别本作長從。

    非也。

    長途者。

    猶雲常途。

    謂。

    見道依地大小二乘不同。

    小乘六地(五地加中間定)大乘除中間定故雲依五地。

    大小共許故雲長徒等。

     【章】初念名得興正之門徒。

    由此文立義雲。

    通别俱以動發勝思。

    初念為成無表所依故。

    不問通别。

    近因初念為得表時(雲雲)今雲。

    此義妄談也。

    謂。

    小乘戒取乞戒動發之初念以為得表時。

    又大乘戒取請戒慈愍故。

    第三周已之初念以為得表時。

    故初念之言雖是一。

    意即存别。

    由是雲無表所依。

    亦應有二之意也。

     【章】第二念中(雲雲)是亦準上有二意。

    一者約小乘乞戒動發第二念。

    二者約大乘第三周請戒已第二念。

     【章】佛是曾得對法抄雲。

    一切無漏皆未曾得也(雲雲)菩提院贈僧正雲。

    因果相望時。

    佛果有未曾得(對法抄之意也)因果相望者。

    金剛心無間位。

    舍一切有漏法并劣無漏。

    解脫道位純上品無漏現起。

    是初得故未曾得。

    又果果相望(今章由之)佛果與佛果。

    無未曾得。

     【章】佛顯無萎(雲雲)此下立理辨佛顯無表無舍。

    樞要曰。

    由佛無表。

    雖是曾得非念念新生。

    以昔發願制于業思。

    衆生界盡。

    我願亦盡。

    以心無萎歇故戒常有。

    除佛已外戒皆未曾得。

    由願制思不萎歇故。

    未遇破緣戒常相續。

    不爾不新起名為舍戒(雲雲)問。

    因位舍戒。

    與佛果無表同異如何。

    答。

    因位無表皆未會有得。

    若遇舍緣。

    期願萎歇。

    曾得表業種不犯間。

    無表功用。

    但順舊住。

    更不新生。

    以名舍戒。

    佛果無表亦曾得。

    體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