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二十二

首頁
    有意味。

    得是成就異名。

    于人中所受别脫戒。

    于欲天成就不失故。

    此比丘生悔厭欲。

    安處天仙之園。

    是不失别脫故。

    以此引經應為證文。

     【章】畜生鬼趣鈔曰。

    周記曰。

    鬼畜雖受五八。

    俱名妙行。

    相似解脫非真解脫。

    以彼非是受戒器故。

    言有别脫。

    但據相似(雲雲)今雲。

    此釋爾。

    畜生者指龍神野于之類。

    有業通者。

    經中如說龍神受戒等因緣。

    又鬼有二類。

    一福德鬼。

    二薄福鬼。

    此二之中指福德鬼。

     【章】故有别脫鈔曰。

    撰集曰。

    或欲天鬼畜。

    但約别受五八故雲有别脫。

    非約通受故雲非等(雲雲)今雲。

    次上文雲但非彼性如扇搋等。

    此約别受五八故。

    今雲故有别脫。

    于菩薩戒。

    欲天鬼畜。

    亦成菩薩性。

    故雲非菩薩戒也。

    故撰集所釋未穩(續後亦同撰集)。

     【章】地獄無由鈔曰。

    大乘義章雲。

    出家之戒。

    局在人道。

    在家之戒。

    人天鬼畜四趣中生四趣成就。

    大乘戒法。

    人天鬼畜四趣中生五趣皆成。

    一受得已當成就故。

    菩薩戒遍在五趣之中。

    皆生皆成。

    如華嚴經。

    諸龍畜等。

    各于法門而得自在。

    提渭經中。

    諸龍鬼等聞法悟道。

    方等經中。

    地獄衆生。

    遇佛光明。

    棄諸佛處。

    聞法悟道。

    故知五趣皆成(雲雲)又曰。

    此等由佛強緣方能悟道。

    離佛不能。

    故名為離身。

     【章】地藏菩薩等鈔曰。

    經雲。

    每日晨朝入諸定入諸地獄。

    令離苦。

    無佛世界度衆生。

    今世後世能引導(雲雲)。

     【章】瑜伽但遮鈔曰。

    續後雲。

    師雲。

    論先遮二種雲不成近事戒。

    然其中俱形損尚遮性不遮戒。

    何況畜生等。

    論無遮之。

    尤可成近事戒也。

    (雲雲) 【章】然非有漏出家鈔曰。

    或講師雲有二義。

    一雲。

    約别受。

    凡聖相對。

    謂。

    欲色天中聖者得無漏出家戒。

    若凡夫欲色天衆不得出家戒。

    故雲非有漏等。

    二雲。

    但約凡夫通别相對。

    謂。

    通受門許受七衆戒。

    約别受門。

    遮出家戒故雲非有漏等。

    今雲。

    二義之中。

    以初義為穩。

    既簡雲非有漏故。

     【章】是斷對治鈔曰。

    問。

    雜集第八曰。

    離欲界欲者。

    謂。

    由伏對治力或少分離欲。

    或全分離欲(雲雲)若爾是應伏對治。

    章主于上意無表得下及今此依地文。

    同雲唯初未至是斷對治。

    此相違如何。

    答。

    别抄曰。

    對治有四。

    謂。

    伏斷持遠。

    此四對治四道也(加行無間解脫勝進)且今離下界欲時。

    于聞思位折伏粗惡。

    名伏對治。

    初得未至正離伏欲時名斷對治。

    後念已去即持對治乃至。

    從此已去名為遠分。

    以遠遮防令不起故。

    且約七作意辨得定共戒。

    初六作意(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方便究竟六作意為初未至)是未至地第七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是初意根本定。

    此七作意約四對治。

    了相勝解二作意。

    為損伏對治(伏欲九品中上三品惑也。

    所謂少分離)猶未伏盡。

    第三遠離作意為斷對治(此時伏盡上三品故雲斷。

    非斷種子)此是有漏六行觀對治。

    雖雲斷唯伏也。

    少分伏雲伏對治。

    全分伏雲斷對治。

    此以有漏六行伏盡欲上三品時。

    初得初未至。

    名遠離作意。

    此斷對治初。

    次攝樂作意。

    觀察作意。

    方便究竟作意。

    此亦斷對治攝。

    皆是伏盡義名斷也。

    第七方便究竟果作意。

    此正入根本初定也。

    即名持對治也。

    第二定以上名遠分對治也(遠遮防令不起欲惑故) 【章】果斷律儀鈔曰。

    略纂第四雲。

    或意等至果斷律儀所攝。

    業者意者色界。

    四意等至者四無色也。

    果者依靜慮等至所修生。

    功德斷者意等至相應現思虛。

    防欲界諸犯戒非之斷惑也。

    果即是斷惑果之斷也。

    體即定生律儀二乘通身語。

    大乘兼意業(雲雲)。

     【章】中間意無見道故鈔曰。

    成唯識十末雲。

    中間無明利無漏故。

    有明利無漏則能入故。

    又彼梵王居多散亂故。

    非純淨地故。

    瑜伽之文言依意及初未至。

    不言中間入見谛故(雲雲)(太抄雲。

    多散亂者。

    起辟見故)。

     【章】餘皆持遠分鈔曰。

    此明無漏律儀通十地中。

    見道無漏斷對治唯色界五地(四禅根本定初未至)除此餘五地(四無色根本中間禅無漏)一向無見道斷對治義。

    唯持對治(持所斷障令不起也)遠分對治(遠防遮令不起所斷惑也)又一義雲。

    上五地中随但以所依一地為斷對治餘為遠分。

    賢聖義曰。

    預流一來次第超越。

    必依未至而得果故。

    所以者何。

    由此二人未離欲染必無得彼根本地故。

    其不還果。

    若次第者。

    唯依未至初得不還。

    後起上定非得果故。

    若超越者。

    通依色界四根本定及初未至得不還果。

    必定無有依中間意。

    是稽留故(雲雲)由是。

    雲所依一地。

    可思察焉。

    今雲。

    二義之中初總明。

    又次義所依别明之。

    兩義共得。

    總之中含别故。

     【章】超初果取鈔曰。

    超越之初果雲超初果也。

    超中二果。

    十六滿心。

    随應九地中一為依地。

    類集合斷。

    有先加行祈願故。

    十六心滿心移餘定。

    九無間類集合斷。

    九解脫顯滅理無為也。

    是知依下三空定類集合斷人。

    于此處有斷欲惑。

    爾則雲何限色界六地。

    不通下三無色地。

    故雲通下三無色也。

    集解雲。

    超中二果之初果。

    取第四果也。

    非超初果也。

    此人唯識疏有二釋。

     【章】雖知論文引指端分别鈔曰。

    下會違義。

    論文者對法論文。

    指端分别者。

    續後雲。

    雖知論文等者。

    對法論引指端分别二經(未度經也)(雲雲)今撿雜集第十三。

    委說依未至定證第四果。

    然但引指端經。

    不引分别經。

    對法十三(十二左)曰。

    損出離者。

    謂。

    入谛現觀已。

    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品品别斷。

    唯立二果。

    謂。

    預流果阿羅漢果。

    品品别斷者。

    謂。

    先頓斷欲色無色界修道所斷上上品随眠。

    如是乃至軟軟品。

    頓斷三界者。

    如見道所斷。

    非如世間道界地漸次品品别斷。

    此義以何為證。

    如指端經說。

    諸所有色。

    乃至識。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廣說。

    乃至。

    若遠若近。

    總此一切。

    略為一分一團一積一聚。

    如是略已應觀一切皆是無常一切皆苦。

    乃至廣說。

    依如是觀但可建立初後二果(雲雲)由是應知。

    續後雲對法引二經。

    未盡釋也。

    唯引指端經明着。

    又續後雲。

    二經未度經(雲雲)今雲。

    此亦未穩。

    檢唯識述十末(八紙右)文曰。

    又此唯超越非次第者。

    第二三界九地合為九品斷者。

    唯有利根諸預流非餘果。

    餘果不能起勝作業缺煩惱故。

    指端經及分别經中說初果由加行心。

    能以三界九品同為一品。

    合為九品斷。

    準超越不還許依五地。

    此亦依三無色。

    斯有何過。

    然加行心是色界。

    總緣三界故。

    無間道可起無色上地。

    如不還于五地有欲界斷對治故。

    此亦應爾。

    應說。

    此義理不違也(雲雲)由是應知。

    章主面見此二經作引證故。

    續後抄中雲未度經。

    粗漫之甚。

    雖傳支那未傳我朝也。

    對法論所引文。

    與唯識疏所引文不同故。

    章主面閱以引用是故對法中但雖引指端經。

    章主直閱二經知同義故今章中合二經會違。

    學者勿責續後粗昧自可知已。

     【章】據多分決定能鈔曰。

    續後抄雲。

    據多分決定能者。

    通途必可依初未至也。

    不進修上無漏者。

    必依初未至故。

    雲多分決定也(雲雲)又雲。

    不據容有者。

    若修上無漏者。

    必九地中依何定地證也。

    一類進修上無漏者。

    容有依九地故雲不據容有也(雲雲)今雲。

    此釋珍重也。

     【章】非想地鈔曰。

    顯業引唯識七雲。

    有頂雖有遊者觀無漏。

    而不明利。

    非後三根(雲雲)非後三根者。

    三無漏根也。

    非三無無根故。

    是非斷惑之依地。

    故唯遠分也。

    是故雲唯遠分也(雲雲)。

     【章】天及惡趣鈔曰。

    謂。

    諸天衆善業所感故。

    執因所引善心強勝。

    惡心非勝。

    故成律儀。

    不成不律儀。

    又諸惡趣心智愚昧故。

    善惡二心俱非強勝故。

    性相之中三惡趣類不成業道(雲雲)。

     【章】何大造者鈔曰。

    問。

    今雲何。

    此于何中間牒何大造(雲雲)如何。

    答。

    古來有二義。

    一欲色二界中。

    何大種所造(雲雲)問也。

    二所發所防色中。

    何色被造哉問也。

    古評雲。

    以後義順下文(雲雲)今雲爾。

     【章】欲界所防鈔曰。

    定道别脫三種之戒。

    尋所防非。

    皆以欲界七非則為其體。

    造彼七支能造四大為三種戒。

    又成能造也。

    (诠要)今雲。

    大乘意欲界第八識變四大種。

    能造似所防造惡身語造色之無表色即所造也。

     【章】設佛身無漏(雲雲)鈔曰。

    下釋難。

    難雲。

    律儀色從所防名色者。

    佛斷一切惡所防。

    無色所防久斷滅何有所防之色哉(雲雲)今章會雲。

    雖現無。

    遙望過去曾有所防名色也。

     【章】既假疏遠(雲雲)鈔曰。

    大種造色章雲。

    諸大種子。

    未生諸大。

    造色種子。

    終不能生。

    要大種子先生大種。

    造色種子方生造色。

    為前道故說彼能生。

    故名生因(雲雲)問。

    若爾别脫及定道俱戒既離大種應不得生。

    答。

    此随所遊(即所發也)所防名色。

    亦随彼二假說大造不離義有二。

    一定同處。

    二必假藉。

    别解脫戒等。

    必藉大生非定同處亦名不離。

    離質聲光亦如是(雲雲)義鏡雲。

    造有二種。

    一親實藉造。

    如即質造等。

    二疏假藉造。

    如離質造等。

    無表色等是假藉造。

    今遮薩婆多等實親造。

     【章】小乘必有表(雲雲)鈔曰。

    栖玩雲。

    章小乘必有表者。

    次下釋之。

    正理論曰。

    彼由意憤身語必變。

    或由咒咀必動身語(或雲出雜心論未考。

    已上恩吼)。

     【章】準此二說鈔曰。

    恩吼曰。

    栖玩雲。

    章準此二說者。

    有表唯意名為二說。

    今謂。

    此釋非也言二說者。

    指律不律。

    其處中善如律儀說。

    惡處中如不律儀故雲準二也(已上恩吼)基辨雲恩吼所言亦好。

    又此二說者。

    顯揚唯識二說也。

    上句随其善惡言即律不律故。

    下二說随律不律。

    準二論說也。

     【章】應成差别鈔曰。

    顯業抄曰。

    應成差别者。

    古師雲。

    應成不應成二種也。

    故雲差别(雲雲)今雲。

    不爾。

    既雲應成。

    須應成中辨差别也。

    師資二德此雲差别。

    又于資中。

    出家在家有衆多别故雲差别(已上顯業)基辨雲。

    此一段明得緣别。

    應成之言。

    謂。

    成就即得也。

    應言緣也。

    相應為緣。

    此得緣有别故雲應成差别。

    翻應成即不應成也。

    下六因即不應成也。

    翻之知應成也。

    故古說為是。

    顯業說存古說中不可是非。

    又撰集曰。

    師應成授戒德。

    資應成受戒器。

    故雲應成差别(雲雲)。

     【章】一意樂損害鈔曰。

    釋是古來有二解。

    一雲意樂能損害也。

    善法者所損害也。

    次下文雲彼意樂被損害故。

    第二依止損害已下。

    依止即損害也。

    損害言為所損害。

    依止即所損害也。

    六因不一準也(已上诠要贊後等雲古義)二雲。

    六因之中四因皆一準也。

    皆約所損得名。

    謂。

    意樂即所損害。

    活命等事即能損害。

    撰集抄曰。

     由活命等惡事因緣能損害欲受戒善意樂故(雲雲)(已上雲今師料簡)今雲。

    二之中以第一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