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中

首頁
    次立蘊處界以攝七十五法者。

    且五蘊者。

    一色蘊。

    二受蘊。

    三想蘊。

    四行蘊。

    五識蘊。

    梵雲塞建陀羅。

    此譯為蘊。

    舊譯為陰。

    或譯為衆。

    如法華雲五衆之生滅。

    此中色蘊攝色十一。

    受想二蘊攝心所大地法中受想二。

    行蘊攝五十八法。

    謂心所中除受想二餘四十四心所。

    及十四不相應。

    識蘊是心王。

    蘊中不攝三無為。

    彼與蘊義不相應故。

    謂聚義是蘊義。

    諸有為法可聚集故。

    假令如色。

    若過未現在。

    若内外若粗細。

    若劣勝若遠近。

    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

    無為不然非如色有過去等品類差别。

    可略一聚名無為蘊。

    解雲無常已滅名過去。

    若未已生名未來已生未謝名現在。

    自身名内所餘名外。

    有對名粗無對名細。

    染污名劣不染名勝。

    去來名遠現在名近。

    乃至識蘊應知亦然。

    而有差别謂依五根名粗。

    唯依意根名細。

    問何故餘心所總置行蘊中。

    但受想二别立為蘊耶。

    此有三因。

    一诤根因。

    二生死因。

    三次第因。

    诤根有二。

    謂着諸欲及着諸見。

    此二受想如其次第為最勝因。

    味受力故貪諸欲。

    倒想力故貪着諸見。

    諸欲者五妙欲也。

    諸見者五見也。

    欲貪諸見體是煩惱。

    煩惱名诤即诤名根。

    受想二法與诤根為因。

    诤根之因依主釋也。

    生死因者。

    由耽着受起倒想故生死輪回。

    故受與想為生死因。

    生死之因依主釋也。

    其次第因如次當辨。

    問五蘊名數如是次第何義。

    此有四義。

    一随粗次第。

    謂色有對故。

    諸蘊中為粗。

    無色中粗是受。

    如世間言我手等痛痛是苦受。

    次想粗于後二。

    謂男女等相易了知故。

    行粗過識。

    貪瞋等行易了知故。

    識最是細。

    總取境相難分别故。

    二随染次第。

    謂無始生死已去。

    男女于色更相愛樂。

    此顯形等故初說色。

    此色愛生由耽受味故次受。

    耽受複因倒想生故次想。

    此倒想生由煩惱故次行。

    如是煩惱依識而生。

    此行及前三皆能染識。

    三随器等次第。

    如欲迎客先求好器。

    謂色如器受所依故。

    故色初說。

    既得器已拟有所盛。

    次求飲食謂米面等。

    受類飲食如食有損益。

    苦樂受亦爾。

    故次說受。

    求得食已不可獨進。

    次求助味。

    謂菹鹽等。

    想同助味由取怨親中。

    平等相助生受故。

    故次說想。

    雖得飲食助味。

    複須人調合。

    次求廚人。

    行似廚人。

    由貪思等業煩惱力。

    愛非愛異熟生故故次說行。

    既調合已進客受用名為食者。

    識喻食者。

    有情身中識為主勝故。

    故最後說識。

    四随界别次第。

    謂欲界中有諸妙欲色相顯了。

    色界靜慮有勝喜等受相顯了。

    三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了。

    非想中思感八萬。

    思最為勝行相顯了。

    此即。

    識住其中。

    諸蘊次第應知如是。

    由此諸次第因離行别立受想二蘊。

    餘經說無漏五蘊。

    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此中戒者道其無表色蘊中攝。

    定慧心所法行蘊攝。

    解脫以心所中勝解為體。

    解脫知見是盡無生智以慧為體亦是心所行蘊攝。

    次立十二處者。

    六根六境為十二處。

    六根者眼等五根第六意根。

    六境者色等五境及與法境。

    此中五根五境攝色十一中十。

    意處是心。

    法處中具攝六十四法。

    謂四十六心所。

    十四不相應。

    三無為并無表。

    問一切皆法何故但一名法。

    一為差别故。

    若總名法即無差别。

    二攝多法故。

    謂六十四法。

    三攝增上法故所謂涅槃。

    言處者梵雲阿耶怛那。

    唐雲處舊翻入。

    此十二處是心心所生長門處故名為處。

    其次第者如次界門中辨。

    次立十八界者。

    梵雲馱都唐雲界。

    種族義是界義。

    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

    如是一身一相續。

    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

    其十八者六根六境六識。

    此中意界者。

    即六識身無間滅已為後識依名為意界。

    意者所依義。

    此即第六意識所依也。

    問此立處界次第何義答今當辨六根次第。

    由斯境識類知。

    且前五根所取境但是現在。

    第六意根通三世無為取。

    是故先說五根後說意根。

    又五根中前四根境唯是所造是故先說。

    身境不定是故後說。

    又前四中眼耳取遠境是故先說。

    眼耳中眼用遠故說在耳先。

    如遠見山河不聞其聲。

    又眼用速勝耳。

    先遠見人撞擊鐘鼓後聞聲故鼻舌二根。

    用俱非遠合中知故。

    然先鼻者由二義故。

    一速二明。

    速者如對香美飲食時。

    鼻先嗅香舌後嘗味。

    明者鼻能取味中之細香。

    舌不能取香中之細味也。

    又此六根随扶根依處上下故辨次第。

    謂眼所依最上。

    次耳鼻舌。

    身多分居下。

    意無方所。

    有即依止諸根生者故最後說。

    謂六識身總名為意。

    眼等五識依五根生故。

    此中六識得名随所依根。

    根變識有明昧故。

    及彼根不共因故。

    謂眼等五根。

    但與眼等識為不共因。

    若色等通自他眼識等。

    及自他意識等所取是共因也。

    故不名色識乃至觸識第六意根亦能為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