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識所依。
雖非不共因是意識所依性故。
故從所依名為意識。
法非五識所取。
唯意識取卻是不共因。
然非所依故不名法識。
問無表如何五蘊中即色蘊攝。
處界中即法處法界攝。
解雲以是以故色蘊中攝。
以唯意識緣故法處法界。
若爾五境亦意緣。
應法處法界攝。
解雲五境通六識緣。
以是變礙故。
法處法界不攝無表唯意識緣所以唯法處法界。
所以說此蘊等三科者。
所化有情有三品故。
一愚有三。
或愚心所總執為我為說五蘊。
五蘊中一是色一是心。
分心所為受想等三故能破彼執。
或唯愚色總執為我為說十二處。
十二處中以十全一少分是色故能破彼執。
或愚色心總執為我為說十八界十八界中廣說色心。
謂十全一少分是色。
七全是心。
一少分是心所。
故能破彼執。
二根亦有三。
謂上中下根。
上根聰利略說五蘊中根說處。
下根廣說十八界。
若記持不同分根反此。
三樂亦有三樂略中廣如其次第說蘊處界。
第三義門分别有九。
一三性門。
二界系門。
三有漏無漏門。
四有為無為門。
五是異熟非異熟門。
六有異熟無異熟門。
七識所識門八根非根門九三斷門。
初三性分别七十五法者三性者善不善無記。
若法可贊置白品中名為善法。
若法可毀置黑品中名為不善性非可贊毀名為無記。
色十一中色聲二通三性。
若善心力等起身語表攝是善。
若不善心力等起身語表攝是不善。
若無記心力等起身語表攝是無記。
及非等起色聲亦是無記。
非等起色聲者。
八對聲中後六對聲。
二十色中十二顯色是也。
言等記者心心所等能引起。
由色聲二非自性善惡。
約能發心判成善惡。
初定有有覆表故。
色聲亦通有覆無記。
無表唯善惡不通無記如前已釋。
餘八種色但是無覆無記也。
心通三性。
謂七心界若與無貪等相應名善。
若貪等相應名為不善餘名無記。
心所中大地十。
尋伺睡眠此十三通三性。
此中眠通三性者。
據有夢說。
若無夢時唯是無記若夢見禮佛等事即善性。
若夢見殺生等即不善性。
若夢見青黃等即無記性。
大善地十唯善大煩惱六通不善有覆。
大不善二。
及小惑中忿覆悭嫉惱害恨。
并不定中瞋此十唯不善。
谄诳憍三及貪慢疑此六。
通不善有覆。
惡作唯善不善不通無記。
有說惡作通無記。
謂我頃何為不消而食。
我頃何為不畫此壁等。
然是但省察非惡作也。
不相應中得通三性。
從所得法判性故。
四相亦通三性。
遍一切有為故。
二無心定唯善。
是招無想有頂故。
是善心所等起故。
餘七皆無覆無記也。
名身等唯無記者。
此依聲而起非心力親能發起故。
聲是心力親起故通三性。
三無為中擇滅是勝義善。
是善是常故。
虛空非擇滅是勝義無記。
上來所述三性總明。
若細分别善有七。
生得聞思修學無學修勝義也。
無記亦七。
異熟威儀工巧通果自性勝義。
此六無覆無記。
更有有覆無記為七。
不善唯一。
合有十五如餘處明。
第二界系門。
三界者。
一欲界二色界。
三無色界。
此亦分為九地。
謂欲界散地色四靜慮無色四定。
色十一中五根色聲觸通欲色界香味二境唯欲界系。
此二唯段食性故。
欲界身段食所資故。
色界不爾故不通色界。
言段食者可成段别而飲啖故。
謂以口鼻分分受之。
舊名抟食可抟握故。
今以飲等非可抟握故譯名段食。
無表通欲色及不系。
若散位無表是欲界系。
若定俱無表是色界。
若道俱無表是不系。
不系者無漏也。
此十一種是色故不通無色也。
心法總言通三界及不系。
若七心界約九地分别者。
意界意識界。
通三界及不系通無漏故。
眼耳身三識。
通欲初定二地。
鼻舌二識在欲界。
色界無香味故。
故無鼻舌二識前五識不通二定已上者。
此五恒與尋伺相應故。
二定已上無尋伺故。
又此五不通不系唯有漏故。
然二定已上。
欲見聞觸時。
借初禅識。
此謂泛借起。
泛爾借起也。
非生彼地無眼識等及尋伺。
但非彼系故雲借也。
心所法中大地十。
大善十通三界及不系。
大煩惱六小煩惱中憍不定中貪慢疑此十通三界。
有漏故不通不系。
小惑中谄诳二不定中尋伺此四但在欲初定。
不通二禅已上。
此中尋伺亦通不系。
谄诳二種通初定者。
經說谄诳極至梵天。
衆相依故上地無有。
以大梵王處自梵衆。
忽被馬勝苾刍問言此四大種當于何位盡滅無餘。
梵王不知無餘滅位。
便矯亂答我于此梵衆。
是大梵自在。
作者化者。
生者養者是一切父。
作是語已引出衆外。
谄言愧謝。
令還問佛。
矯亂答顯彼有诳。
谄言愧謝顯彼有谄。
大不善二不定中瞋小惑中除谄诳憍餘七。
此十唯不善。
故但在欲界不通上二界。
彼無不善業果故。
惡作憂相應故憂唯欲界不通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