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下

首頁
    滅法智忍。

    此忍無間生滅法智。

    此智無間緣上界滅谛生滅類智忍。

    此忍無間生滅類智。

    此智無間緣欲道谛生道法智忍。

    此忍無間生道法智。

    此智無間緣上界道谛生道類智忍。

    此忍無間生道類智。

    故于四谛各有四心成十六心。

    苦法智忍者苦法是苦谛法忍。

    緣苦法名苦法忍。

    智是忍果是流果。

    智唯無漏。

    為顯此忍亦唯無漏。

    舉後等流以為标别。

    謂四善根中忍是有漏性。

    今此中忍性是無漏。

    恐濫前忍舉法智果顯是無漏。

    與前忍别。

    故忍為智者。

    從果為名如華果樹。

    樹非華果生華果故名華果樹。

    忍亦如是生法智故名法智忍。

    若法智者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

    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

    如苦既爾。

    餘集滅道各有四心。

    準此應知。

    此十六心總說名為聖谛現觀。

    謂在現前觀聖谛故。

    此有三種一見現觀唯無漏慧。

    見谛分明故名見現觀。

    二緣現觀。

    此無漏慧。

    及慧相應心心所法。

    同一所緣名緣現觀。

    三事現觀謂前相應及餘俱有同一事業名事現觀。

    餘俱有者諸道俱戒及生等四相。

    俱有因故名俱有也。

    此十六心與世第一同依一地。

    謂六地中随一也。

    應知。

    依身唯欲界人天九處身也。

    又此中忍是無間道約斷惑得不被惑得之所隔礙故。

    謂斷惑時惑體不現但斷其得也。

    智是解脫道。

    已解脫惑得。

    又與離系得俱時起故。

    忍智次第理必應然。

    猶如世間驅賊閉戶。

    忍如驅賊智如閉戶也。

    然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名為見道。

    于四谛理未見今見見未曾見故。

    至第十六道類智無一谛理未見今見。

    如修曾見故修道攝。

    問道類智緣道類忍未見今見何故非見道攝。

    答此中約谛不約刹那。

    雖于道類忍一刹那心未見今見。

    而于上下八谛皆已曾見故修道攝。

    如刈畦稻唯餘一科不可名為一畦未刈。

    問忍于谛理未見今見可名見道。

    中間七智已見今見何緣七智亦見道攝。

    答知谛未盡中間起故見道攝。

    是見道十五心名初果向。

    趣預流果故。

    此約次第證若超越證則不然如後當明。

     次修道者從道類智已去乃至金剛喻定總名修道。

    九地修各有九品。

    其能斷道亦九。

    謂根本品有下中上。

    此三各三故成九品。

    且下品三者謂下下下中下上。

    中品三者謂中下中中中上。

    上品三者謂上下上中上上。

    九九總有八十一品惑。

    道亦有八十一品無間道八十一品解脫道。

    此中下下品道能斷上上品障。

    乃至上上品道斷能斷下下品障。

    如洗衣位粗垢先除後除細垢。

    又如粗闇小明能滅要以大明方滅小闇。

    此修道中建立三向三果總有四向四果。

    初向是見道。

    後果無學道。

    故中間三向三果是為修道。

    初預流果者至道類智時方住此果。

    梵雲須陀洹此雲預流。

    諸無漏道總名為流。

    初預此流名為預流。

    諸預流者住果未斷修惑欲界受生極多七返。

    人中七生。

    中有生有各七。

    天中亦然。

    總二十八生。

    皆七等故但雲七返如七葉樹。

    問何緣彼無受第八有。

    謂相續身齊此七生所有聖道必成就故。

    聖種類法應如是。

    如七步蛇第四日瘧(為七步毒蛇所螫大種力故能行七步毒勢力故不至第八第四日瘧者諸患瘧者發時不同或有半日不發半日發或有日不發一日發或有極遲發者第一日發第二日第三日不發至第四日必發此名第四日瘧)至第七有逢無佛法時彼在居家得阿羅漢果。

    既得果已必不住家。

    法爾自得苾刍形相。

    若于人趣得預流果七生天趣七生人中。

    至第七生彼還人趣得般涅槃。

    若于天趣得預流果準此應思。

    諸預流者進斷欲界一品修惑。

    乃至五品名為一來向。

    是趣第二一來果故。

    若斷第六成一來果梵雲斯陀含此雲一來。

    彼往天上一來人間而般涅槃故。

    或名曰薄貪瞋癡。

    已斷上中六品厚重。

    唯餘下三品薄貪瞋癡故。

    此受一生中必斷上界煩惱方證圓寂。

    應知欲界經生聖者。

    若起聖道能進斷惑必于此生得無學果。

    但為斷道起時艱辛勵力起得誰肯更生。

    以曾受生極厭苦故。

    若七生住經生聖者能進斷惑必不更作家家等人。

    若家家位經生聖者能進斷惑必不更作一來等人。

    若一來位經生聖者能進斷惑必不更作一間等人。

    一來向中若三緣具轉名家家。

    一由斷惑斷欲修斷三四品故。

    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

    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

    言斷三四品受三二生者。

    若斷三品名受三生。

    若斷四品名受二生。

    以九品惑能潤七生。

    言九品潤七生者。

    具上上品能潤兩生。

    上中上下中上各潤一生。

    中中中下合潤一生。

    下三品惑共潤一生。

    既上三品能潤四生故。

    斷上三品四生便損名受三生。

    既言中上品潤一生。

    故斷中上品複損一生。

    前斷三品已損四生。

    今斷中上複損一生。

    故斷四品總損五生受二生也。

    又解九品未斷皆潤七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