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于其中強弱不等。
猶如九人大小不同力有強弱共舉七石谷。
若斷一品餘八惑猶潤五生。
如八人共舉五石谷。
餘喻應知。
問何故無斷一品二品五品。
五生四生一生半家家者耶。
答必無有斷一品二品不斷三品中間死生。
無斷五品不斷六品而有死生。
謂由聖者得初果已斷欲修惑起大加行。
必無未斷一大品結(三品名一大品)有死生故。
故斷一品二品必斷三品也。
斷第五品必斷第六品者。
謂斷第六品證一來果。
以無一品能障得果故。
應知總有二種家家。
一天家家謂欲天趣生三二家而證圓寂。
或于一天處而受三二生。
或于二天處受三二生。
或于三天處而受三生。
二人家家。
謂于人趣生三二家而證圓寂。
或于一洲處受三二生。
或于二洲處受三二生。
或于三洲處而受三生。
若天三生家家天三人二。
若天二生家家天二人一。
此即人中得道天上涅槃。
從涅槃處為名。
若人家家翻此應知。
此不等不生家家。
亦有等生家家。
天三人三等。
此據得道及涅槃處為名。
思之應知。
一切家家并不論初得道生。
皆約得聖之後更受生說。
然言斷三四品餘三二生者此據極說。
此中非無滅三二生若斷三品經一生已總斷餘結。
入涅槃者亦是三生家家攝也。
二生家家其義亦爾。
諸一來者進斷欲修惑七八品名為不還向。
是趣第三不還果故。
若斷第九成不還果。
梵雲阿那含此雲不還。
必不還來生欲界故。
不還向中若三緣具轉名一間。
一由斷惑斷欲修斷七八品故。
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
三由受生更受欲有餘一生故。
言一間者間謂間隔。
彼餘一生為間隔故不證圓寂。
或餘一品欲修所斷惑為間隔故不得不還果(前約異熟後約煩惱)有一間者說名一間。
問前言無一品惑能障得果。
何故斷第八品不斷第九品有死生耶。
答以斷第九品。
一即得果得第三果也。
二複越界越欲界也。
由越界故第九品惑障不還果。
斷第六品雖即得果而不越界。
故此一品不能障果。
明不還果差别多種。
一明七種不還。
二明九種不還。
三明七善士趣。
四明欲界經生。
五明身證不還。
初七種不還者一中般。
二生般。
三有行般。
四無行般。
五上流。
六行無色。
七現般也。
中般者謂欲界沒色中有中般涅槃故。
生般者色界生已般涅槃故。
此具勤修速進二道。
有行般者色界生已長時加行方般涅槃。
有勤修行。
無速進道。
無行般者謂于色界生已經久加行懈怠無功用行般涅槃故。
此勤修速進二道俱阙也。
言上流者是上行義。
謂于色界要轉生上方般涅槃。
上流有二一者有雜修即樂慧也。
二無雜修即樂定也。
若雜修者生色究竟。
無雜修者能往有頂。
就雜修中複有三種。
一全超。
二半超三遍殁今依色界十六天中辨此三種。
言全超者謂在欲界。
于四靜慮已具雜修。
遇緣退失上三靜慮。
唯味初禅從此命終生梵衆天。
由先習力複能雜修第四靜慮。
從梵衆殁生色究竟頓越中間故名全超。
言半超者從梵衆殁生色究竟。
中間有十四天漸次受生。
或越一天後生色究竟。
或越二天後生色究竟。
乃至或越十三天處。
後生色究竟皆名半超。
超非全故名為半超。
非敵對之半也。
越一天者受十五生。
越二天者受十四生。
乃至越十三天者唯受三生。
由此半超極多十五生。
極少唯三性。
中間多少如理思之。
聖必不生大梵天處。
謂大梵言我生世間。
是戒禁取僻見處故。
言遍殁者于十六天盡遍受生故名遍殁。
無雜修者遍生色界。
唯不能往五淨居天。
廣果天殁往生天無色。
後生有頂方般涅槃(此亦有全超半超遍殁準前應思)故色界中下十一天樂定樂慧。
俱得受生。
于廣果天便分二路。
若樂慧者生五淨居。
若樂定者生無色界。
此五名為行色界者。
樂定那含雖生無色。
經色生故是色界攝。
行無色者差别有四。
唯除中般無中有故。
從欲界殁直生無色。
有生般等四種那含。
此總名為無色那含。
現般者不生色無色。
唯于欲界得般涅槃名現般那含。
于現身中得涅槃故。
言雜修靜慮者。
夫欲雜修四靜慮者必先雜修第四靜慮。
以第四定最堪能故(彼定樂行勝故名為堪能以第四禅止觀均故名為樂行)謂阿羅漢或是不還。
彼必先入第四靜慮。
多念無漏相續現前。
從此引生多念有漏。
後複多念無漏現前。
如是旋還後後漸減。
乃至最後二念無漏。
次引二念有漏現前。
無間後生二念無漏名雜修定加行成滿。
次複唯有一念無漏。
次複引起一念有漏。
無間後生一念無漏。
中間有漏前後無漏。
以相間雜故名雜修。
此一念雜名根本成。
修第四已乘此勢力。
亦能雜修下三靜慮。
雜修靜慮總有三緣。
一為受生生淨居故。
二業現樂受法樂故。
三為遮止起煩惱退。
若不還修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