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回 奔父命巧遇攢戟嶺 避仇人深羁不染庵

首頁
    孫草,一縱閑情練晴時。

     不題杏娘吟詩之事,隻說翌王、景節二人。

    離了萬安屯,竟喚個船,從長江順流而下。

    不幾日過了漢口,早到蕪湖鈔關上,便打點起旱,從河南大路進京。

    當下還足船錢,起發行李上岸。

    來到飯店中,吃了些東西,二人便道:"總是明日起身,此時天色尚早,我們到外邊閑步一回,有何不可。

    "兩人齊出了店門,随意玩耍觀看。

    此一去,分教: 尼庵翻作迷樓記,貞士施為蕩子身。

     那蕪湖關口,是天下第一個大碼頭,真是十三省人煙湊集的去處。

    當下二人各處遊玩,那裡看得到許多好處。

    翌王對景節道:"熱鬧處有什麼趣,不如揀那幽僻去處,略玩片刻,倒可開懷散悶。

    "景節道:"曉得那裡是幽僻所在?"翌王把手指道:"進此小巷,怕不有好處?"二人遂轉彎抹角,曲曲折折,果然一步有趣一步。

    翌王道:"端不負我二人來意。

    " 再向西走了幾步,回頭不見了景節。

    翌王心中忖道:"他必是小解落後,想也就趕來的。

    "自己隻顧望前而走,看見一小小黑煤刷的門牆兩扇,黃竹小門,匾額上有不染庵三個貼金大字,早知是一所庵院去處。

    不意行走半日,腿下略有些酸,就在門檻上坐地,等那做妹丈的走來。

    等了一會,杳然不見。

    站起身兩邊張望,亦并無影響。

    那曉得陶景節正是小解落後,趕上前來,早已不見了阿舅。

    也是數該如此,他竟一直追去,并不想轉一個彎兒。

    若轉一彎時,湛翌王便現現的在那裡。

     不說景節尋覓翌王,隻說翌王不見來了景節,心下想道:"我在這裡玩,他在那邊耍,兩下尋不見,少不得大家到飯店中會的。

    "又想道:"這庵裡面的光景,到有些意思。

    "竟移步而前,進了山門,到正殿之上,拜了佛。

    正在閑看,隻見東首一門開處,有兩個小尼望外一張,就笑嘻嘻的關了門進去,翌王方曉得是個尼庵。

    停一回兒,又有兩個開門出來。

    一個年紀約有三十左右,面龐十分标緻,體态亦甚妖娆。

    翌王見了,倒也動幾分火。

    那一個即是先前出來的小尼。

    翌王仔細再看,亦覺風流可愛。

    那大尼移步前來,向翌王問訊道:"相公從何處到此?"翌王道:"适在近處遊玩,偶進寶庵一步,驚動師父不當。

    "大尼道:"相公說那裡話,請裡面坐待茶則個。

    "翌王謝道:"不消了。

    "大尼便殷勤緻敬,決意固請。

    翌王隻得同了他進得這門。

    見裡面小庭之中,花卉争妍,三間一帶小軒,蓋得精緻幽雅。

    大尼道:"這是接待那些女施主的所在。

    "翌王便暗笑道:"正不知接待那男施主的所在在那裡?"又進一重門,另是一座小殿,殿中供着千手觀音的聖像。

    從此而進,便是法堂。

    堂中排列那鐘鼓魚磬經忏,中間挂着幾尊佛像,兩邊有八把小木金漆的交椅。

    大尼便讓翌王坐于客位,自己主位陪坐,叫小尼進茶。

    大尼先啟問翌王道:"相公仙鄉何處?尊姓大名?乞賜見示。

    "翌王答道:"小生西蜀人氏,姓湛,名國瑛,表字翌王。

    敢問仙姑法号?"那大尼又啟一點朱唇,露兩行素齒,低低答道:"貧尼賤号了空,是荒庵住持。

    "翌王道:"寶庵共有幾位?"了空道:"還有愚徒四人。

    一名本空,一名本亮,一名本悟。

    "把手指着下位坐的那小尼道:"他叫做本白,是貧尼新剃度的。

    那幾個都在後邊學誦經文哩。

    "翌王聽了,道聲難得。

    然一心想,到飯店尋會妹夫要緊,便立起身,叫聲:"仙姑,小生告别了。

    "了空道:"敝庵後邊,還有些小景緻,倘蒙相公不棄,一發随喜随喜,實為幸甚。

    "翌王隻欲告别,怎當得了空決意固留,必要到内賞玩,又隻得随了他,進得一小角門,彎彎曲曲,約摸又過了七八重小門,到得裡面,正是一所小樓,收拾得齊整非凡,比外邊光景,便覺大不相同。

    内壁挂的,都是名人手迹,幾上列着古今畫卷,宣爐内一縷名香,瓷壺中泡得苦茗,鮮花幾枝,斜插在膽瓶之内。

    敷說不盡其中幽雅,有一篇叙述女尼卧室的妙處: 欲識女祗園,一片白雲迷曲徑。

    要尋真淨界,數彎流水護禅心。

    優婆夷其中栖止,比丘尼由此修焚。

    璎珞繞琉璃,燈燃不夜;旃壇飛,香散長春。

    夢鎖禅關,不管簾前花落;心澄趺座,漫留檻外莺啼。

    一榻挂鲛绡,光華奪目;半床披蜀錦,璀璨迷眸。

    五色霞衣,斜搭珊瑚架上;千花雲衲,長垂琥珀珠邊。

    月語徹紗窗,香雲缭繞;梵音飄繡蓋,瑞雨缤紛。

    優昙開不落之花,膽瓶清供;琪樹結長生之果,心地真诠。

    四壁淨無埃,摩登女陷阿難于精舍;半龛長抱月,陳仙姑挑必正于空門。

     湛生見此種景緻,心中暗想道:"這班狡尼,倒享得好清福。

    "忽見小尼又送茶來,了空又陪了一巡。

    少停,桌上列着十數品點心,請翌王享用。

    翌王一心要出去,見天色晚了,便連連告辭。

    未知淇生果能即出尼庵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