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春風,柳色初青。
每到這個時節,長安以東的大片郊野便會被一大片碧色所沁染,一條條綠縧在官道兩旁依依垂下,積枝成行,有若十裡步障。
唯有灞橋附近,是個例外。
隻因天寶盛世,客旅繁盛,長安城又有一個折柳送别的風俗,每日離開的人太多,橋頭柳樹早早被薅秃了。
後來之客,無枝可折,隻好三枚銅錢一枝從當地孩童手裡買。
一番銅臭交易之後,心中那點“昔我往矣”的淡淡離愁,也便沒了蹤影,倒省了很多苦情文章。
李善德出城的時候,既沒折柳,也沒買枝,他沒那心情。
唯一陪伴自己上路的,隻有一頭高大的河套駿馬,以及一條鼓鼓囊囊的馬搭子。
那日他決定出發去嶺南之後,韓承向他面授機宜了一番。
李善德轉天又去了上林署,一改唯唯諾諾的态度,讓劉署令準備三十貫去嶺南的驿使錢與出食錢。
劉署令勃然大怒,說你是荔枝使,要麼去開聖人的内帑大盈庫,要麼去找戶部的度支郎中讨,關上林署屁事?李善德卻亮出敕牒,指着那行“奉敕佥薦李善德監事勾當本事”,說這“佥薦”二字是您寫的,自然該先從上林署支取錢糧,上林署再去找度支部報銷。
劉署令還要掙紮,但李善德表示你别耽誤了聖人的差遣,他立刻慫了,痛心疾首地從公廨本錢裡調了三十貫出來。
這公廨本錢,是朝廷發給各個衙署自行放貸的本錢,所得利息用于維持辦公開銷。
李善德強行劃走三十貫,同僚們的午食檔次登時下降一大截,整個上林署裡怨聲載道——也算是他小小地報了個仇。
離開上林署之後,李善德又去了符寶司,以荔枝使的名義索要了一張郵驿往來符券。
有了這券,官道上的各處驿站便可以免費停留,人嚼馬喂皆由朝廷承擔。
既然路上有人管吃住,上林署支給的所謂“驿使錢”與“出食錢”,其實是用不着。
使職的妙處就在這裡,它超脫諸司流程之外,符寶司不會跟上林署對賬,上林署也沒辦法問戶部虛實,三處彼此并不聯通。
李善德用這些錢購買一匹行腳馬和一些旅途用品,餘下的全數留給家人。
隻可惜他的本官品級實在太低,沒法調用驿站的馬匹,否則連馬錢都能省下來。
奔走了一圈,李善德才真正明白,為何大家會為了使職差遣搶破頭。
他還沒怎麼做手腳,隻利用程序漏洞,就賺了三十貫。
韓承罵那些使臣都是啖狗腸的逃奴,着實深切。
二月五日,李善德跨過灞橋,離開長安,毫不遲疑地向東疾奔而去。
他既是算學及第,對數據最為看重,出發之前特意去了趟兵部的職方司,鈔來了一份《皇唐九州坤輿圖》與《天下驿乘總彙》,對大唐交通算是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
其時大唐自長安延伸出六條主道,聯通兩京、開封、幽州、太原、江陵、廣州、益州、揚州等處,三十裡為一驿,天下計有一千六百三十九間驿所,折下來總長是四萬九千一百七十裡。
而他要去的嶺南,距離長安一共是五千四百四十七裡,一般自藍田入商州道,經襄州跨漢水,經鄂州跨江水,順流至洪州、吉州、虔州,越五嶺,穿梅關而至韶州,再到廣州。
一開始他還能每日奔馳一百五十裡,但很快便慢了下來。
人且不說,再神駿的寶馬,這麼持續奔跑也要掉膘,蹄子更受不了。
他不得不放緩速度,還心疼地自掏腰包,讓驿站多提供幾斛豆餅。
即使如此,在他抵達鄂州時,那匹馬終究抵受不住,在紛紛揚揚的春雨中栽倒在地。
李善德别無他法,隻得将其賣掉,另外買了頭淮西騾子。
騾子堅韌,隻是速度委實快不上去,任憑李善德如何催促,一日也隻能走四十裡。
總算天下承平日久,沒有什麼山棚盜賊作祟,他孤身一人,倒也沒遇到什麼危險。
這一路上山水連綿,景緻頗多。
倘若是杜甫去壯遊,定能寫出不少精彩詩句。
可惜李善德的頭上懸着一把鍘刀,無心觀景,白天埋頭狂奔,晚上在驿館裡也顧不得看壁上題詩,忙着研究職方司的資料和沿途地勢、裡程,希望從中找出機會。
隻是越是研究驿路,李善德的心中越是冰涼。
出長安時那股拼死一搏的勁頭,随着鑽研的深入,被殘酷的現實打擊得四分五裂。
其時大唐郵驿分做四等:驿使赍送,日行五百裡;交驿赍送,日行三百五十裡;步遞赍送,日行二百裡。
以及最慢的日常公文流轉,馬日行七十裡,步及驢五十裡,車三十裡。
即使是按照最快的“驿使赍送”,從嶺南趕到京城也要十幾天,新鮮荔枝絕送不過來。
朝廷倒是還有一種八百裡加急,但隻能用于最緊急的軍情傳遞。
職方司的記錄顯示:二十年内,唯一一次真正達到八百裡速度的郵傳,是王忠嗣在桑幹河大破奚怒皆部,兩千四百裡路,報捷使隻花了三日便露布長安。
當然,這種例子不具備參考價值。
漠北一馬平川,水少沙硬,飛騎可以一路揚鞭。
而李善德自渡江之後便發現,南方水道縱橫,山勢連綿,别說兵部不給你八百裡加急的權限,就算給了,你也跑不起速度。
李善德知道,自己是在跟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作戰,但他别無選擇。
為了挽救家人和自己的命運,李善德隻能殚精竭慮,在數字中找出一線生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