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後,頭微微垂下。
有右相的銀牌在,誰也不敢有半句怨言。
李善德突然覺得很荒謬,他依足了規則,卻處處碰壁;而這麼一塊不在任何官牍裡的牌子,卻暢行無阻。
難道真如楊國忠所說,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規矩。
李善德沒時間搞私人恩怨。
他直接開門見山,簡要地說明了一下情況,然後拿出了數十卷空白的文牒,直接分配起任務來。
駕部要調集足夠多的騎使,以及跟沿途水陸驿站聯絡;典廄署負責協調全國牧監,就近給所有的驿站調配馬匹;戶部要協調地方官府,調派徭役白直;太府寺要撥運錢糧補給、馬具裝備;就連上林署,都分配了調運冰塊的庶務。
能想到砍樹運果的法子,并不出奇,稍做調研即可發現。
轉運的精髓與難點,其實是在以此延展出的無數極瑣碎、極繁劇的落地事項。
整整一個上午,上林署官廨裡一直響着李善德的聲音。
各位主事隻有俯首聽命的份兒。
前日的委屈,今日徹底逆轉過來。
抛開内心對這個幸進小人的鄙夷,這些老吏們對李善德的工作思路還是相當欽佩的。
李善德發給他們的,是一系列格眼簿子,裡面将每個衙署的職責、物品列表、要求數量、地點、時限都寫得清清楚楚,如果有兩個衙署需要配合比對,把簿子拿出來,還可以合并成一個,設計得極為巧妙。
整個安排下來,流程清楚,職責準确。
大家都是老吏,你是唱得好聽還是做得實在,幾句就判斷出來了。
安排好了大方向,李善德請各位主事暢所欲言,看有無補充。
他們見他不是客氣,也便大着膽子提出各種意見,有價值的,都被一一補進轉運法度裡面。
連荔枝專用的通行符牒什麼樣子、過關如何簽押都考慮到了。
午間休息的時候,魚朝恩來找過一次,他拿出劄子,交還給李善德,說自己揣摩了一天一夜,可惜才疏學淺,實在讀不透,隻好歸還原主。
他講話時還是那麼風度翩翩,言辭懇切,不見一絲嫉恨或不滿在臉上。
李善德懶得說破,跟他客氣了幾句,送出門去。
下午他們又足足讨論了兩個時辰,算是最終敲定了荔枝轉運的每一個細節,李善德長舒一口氣。
原來他限于預算與資源,很多想法無法實現,隻好絞盡腦汁另辟蹊徑。
而如今有了朝廷在背後支撐,便不必用什麼巧勁了。
以力破巧,因地制宜。
總之一句話,瘋狂地用資源堆出速度,重現漢和帝“十裡一置,五裡一堠,奔騰阻險,死者繼路”的盛況。
李善德在規劃好的那一條荔枝水陸驿道上,配置了大量騎使、驿馬、快舟與槳手、纖夫,平均密度達到了驚人的每六十裡一換,換人,換馬。
而且根據道路特點,每一段的配置都不一樣。
比如江陵至襄州中間的當陽道一帶,官道平直,密度便達到了三十裡一換;而在大庾嶺這一段盤轉山路上,則雇請手腳矯健的林邑奴,負甕取直前行,讓騎手提前在山口等候。
當然,如此轉運,花費恐怕比之前的預算還高。
不過右相說他會解決,李善德便樂得不提。
各個衙署的主事們,也都默契地沒開口去問,各自默默地先從本署賬上把錢墊上……
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李善德宣布,他會親自趕去嶺南,盯着啟運的事。
其他人也要即刻動身,分赴各地去催辦庶務。
所有的準備,必須在五月十九日之前完成,否則……他掃了一眼下面的人群,沒有往下說,也不必說。
散會之後,李善德算算時間,連回家的餘裕都沒有。
他托韓承給夫人捎去消息,便連夜騎馬出城了。
這一次前往嶺南,李善德也算是輕車熟路,隻是比上一次行色更為匆匆,更無心觀景。
他日夜馳騁,不顧疲勞,終于在五月九日再度趕到廣州城下。
廣州的氣候比上一次離開時更加炎熱,李善德擦了擦汗水,有些憂心。
這邊沒有存冰,荔枝出發的前兩天,在這個溫度下挑戰可不小。
比天氣更熱情的,是經略府的态度。
這一次,掌書記趙欣甯早早候在城外,他一見李善德抵達,滿面笑容,喚來一輛四面垂簾的寬大牛車,車身滿布螺钿,說請尊使上車入城,何節帥設宴洗塵。
很顯然,嶺南朝集使第一時間把銀牌的消息傳到了。
“皇命在身,私宴先不去了。
”李善德淡淡道。
一來他不太想見到何履光,二來也确實時辰緊迫。
“也好,也好。
何節帥在白雲山麓有一處别墅,涼爽清靜,正合尊使下榻。
”
“還是上次住的館驿吧,離城裡近些,行事方便。
”
連吃了兩個軟釘子,趙欣甯卻絲毫不見惱怒。
他陪着李善德去了館驿,選了間上房,還把左右兩間的客人都騰了出去。
安排好之後,趙欣甯笑眯眯地表示,何節帥已作出指示,嶺南上下一定好好配合尊使,切實做好荔枝運轉。
李善德也不客氣,說麻煩把相關官吏立刻叫來,須得盡早安排。
趙欣甯吩咐手下馬上去辦,然後從懷裡掏出大小兩串珍珠額鍊。
珠子圓潤剔透,每個都有拇指大小,說是給尊夫人與令嫒選的。
李善德知道自己不收下,反而容易得罪人,便揣入袖中。
他想了想,剛要張嘴問尋找林邑奴屍骸的事,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