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修行所依身者。上約修行時分所诠義五種别。明能诠教亦五種别。自下約修行所依身所诠義五種差别。明能诠教亦五種差别。上已雖明時分。若不明依身者。由何修行。是故次前此門來也。 言十住經中十地已還有中陰者等者。十住斷結經第九雲。爾時世尊。即入無形觀三昧。普見五道中陰衆生。乃至亦複見彼中陰形質。從一住地。至二十住地。案雲。蓋疑此經文耶。驗十住經。無此文故。 言雜集論雲至結生相續者。第五卷雲。已離欲聖者。對治力強故。雖未永斷。然此處不複現行。彼由随眠勢力。令生相續中有初。相續刹那。唯無覆無記。以是異熟故。乃至廣說。案雲。蓋略取此文耶。 言又梁攝論雲至留彼種子者。第十四雲。由諸菩薩永斷除上心欲。但留随眠欲故。諸菩薩。得出離成佛。何以故。若不留此随眠欲。則同二乘涅槃。若不除上心欲。則與凡夫不異。 言有聖教說至受變易身者。此指仁王經等。故下引彼經雲。遠達菩薩。伏三界習因。業果滅。住複身中。住第七地阿羅漢位。此寄因中自在。未自在位。以分大小。此約始教直進中說。此中既寄聲聞。至第七地故。煩惱障及分段身。俱至此位。八地以去。寄是菩薩。行位勝前。是故唯有彼所知障及變易身。案雲。非直寄對二生死粗細差别。顯有功用及無功用二位差别。亦即寄對二乘。顯自在未自在二位優劣故也。 言如律中說佛度五人已等者。五分律第十九雲。說是法時。五比丘。一切漏盡。得阿羅漢道。爾時世間。有六阿羅漢。案雲。阿羅漢人。斷煩惱障。得解脫邊。同佛無異。由此邊故。同佛不分位也。同座亦爾。準之可知。又為生諸聲聞心勝欲樂故。同佛不别。準下知。言如對法論至及如來故者。第十四卷雲。又諸菩薩。已得谛現觀。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對治道。非煩惱障對治道。若得菩提時。頓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頓成阿羅漢及如來。案雲。二乘煩惱盡邊。雖同佛而未斷所知障。邊異佛地。是故分大小也。又欲引二乘向大乘故。 言如涅槃經中說至住第十地者。第六卷雲。有人出世。具煩惱性。是第一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念人。是第三阿羅漢人。是名第四。乃至阿羅漢者。斷諸煩惱。舍于重擔。建得已利。所作已辨。住第十地。乃至廣說。案雲。二乘羅漢。亦雖得果。而非究竟故。以望佛為因故。寄第十地。顯其羅漢。以煩惱盡邊。同第十地故。漸引小乘令向大故。以因必歸果故。前教說同佛故。若全下同因初。恐不信故。稍下同因終。令易信故。 言如仁王經至阿羅漢位者。下卷雲。複次玄達菩薩。十阿僧祇劫中。修無生法樂忍滅三界習因業果。任後身中。無量功德皆成就。無生智。盡智。五分法身滿足。住第十地阿羅漢梵天位。疏雲。玄達菩薩。即遠行地也。無生法樂忍者。七地得無生。始證法遍神。故名法樂忍也。滅三界習因業果者。此就分段。非永盡也。前六地滅因。七地滅果也。又六地斷正使。七地斷習也。住後身者。三界系業分段之窮。名住後身也。言十地者。加前三賢故。名十地十地之中。是第七地故。案雲。章家七地。準之可知。測雲。玄謂玄遠。達即通達。遠至功用邊。名之為玄。創入無生忍。名為達也。滅三界等者。滅三界中業果細習。住後身中者。住分段生死中最後一身。至第八地。即成變易報也。梵天位者。梵者淨也。已住清淨行位故。今章家意。如上釋也。 言五初二三地至如本業經說者。今此引文。非如本文。但得意引文。故今具引。示現也。本業經。賢聖學觀品雲。歡喜地中。住中道第一義谛惠。乃至作五神通。第二地中。自行十善。教人行十善。第三地中。修世間門禅等。第四地中。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第五地中。修四谛觀等。第六地中。達十二因緣等。問驗本文。不言七地以上。寄同菩薩。雲何今言七地以上寄同菩薩。答既以初地乃至六地。寄同世間二乘。明知。七地以上。寄同菩薩。章家本意。如是可知。 言六世間二乘。至如梁論等說者。此寄二乘。一乘。自在。未自在行相。顯十地自在未自在二位行相。如梁論說者。第十二卷。論曰。出出世善法。功能所生。釋曰。二乘善名出世。從八地以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間。若爾。可言三乘善是出世。如何二乘善名出世。答本業經等雲。初二三地。相同世間。四五二地。同聲聞。第六同緣覺。梁論雲。八地已去。為出出世。彼第七是何人也。是故當知。彼三二乘。名出世。即大小二乘也。以聲聞緣覺俱名小故。二乘名通具如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