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四

首頁
    願聽太子在外半月布施修福。

    然後随王如法苦治。

    王即聽許。

    時都城北。

    有一大林。

    名曰日光。

    太子詣彼。

    設大施會。

    一切衆人。

    雲集彼所。

    爾時法輪音聲虛空燈如來。

    與天龍等無量大衆。

    來詣彼會。

    為善伏太子等。

    說圓滿因緣修多羅。

    時彼大衆。

    聞正法已。

    八十那由他衆生。

    皆起離垢清淨法眼。

    得無學地。

    一萬衆生。

    滿普賢行。

    廣說(雲雲)爾時太子。

    豈異人乎。

    我身是也。

    我于爾時。

    得此法門。

    經文甚廣。

    取要引之。

    下重頌雲。

    顯現自在力。

    演說圓滿經。

    無量諸衆生。

    悉受菩提記(已上)依此文故。

    立圓教名。

    天台圓教。

    即依此文。

    問。

    彼是過去如來所說。

    何故今教。

    取立此名。

    答。

    彼此俱是一乘圓教。

    無有别味。

    即是一體。

    何況守護夜天。

    于昔佛所。

    獲此長養善根法門。

    今遮那會。

    以此法門。

    授于善财。

    彼即圓經。

    此亦圓教。

    此彼一體。

    故得引用。

    如法花中日月燈明威音王等。

    此是過去。

    與今一同。

    引彼顯此。

    問。

    此經中。

    既言圓滿修多羅。

    而今于此經。

    誰初立此名。

    答。

    花嚴傳二雲。

    釋惠光。

    姓揚氏。

    定州盧人也(乃至)有疏四卷。

    立頓漸圓三教。

    以判群典。

    以花嚴為圓教。

    自其始也(已上)此乃依善伏太子。

    圓滿經誠據故也。

     章中間三者。

    二廣明中間三教。

    亦二。

    初标分。

    二随釋。

    今初。

    複古雲。

    中間三者。

    謂始終頓也。

    探玄開二。

    則首開别教一乘。

    前四為三乘。

    三中則開小為小乘。

    中間三教。

    為共教三乘。

    與此全同。

    章初以别教。

    揀三乘。

    以愚法在界内。

    為小乘。

    中間為三乘也。

    孰雲不揀終頓哉(已上)總合言之。

    三乘小乘。

    總言三乘。

    三中别開故。

    分小乘。

    立一·三·小。

    以名三宗。

    因破異釋。

    故雲孰雲。

     章一或總為一下。

    二随釋。

    亦三。

    謂一教二教三教也。

    今初一教。

    義苑雲。

    言中間者。

    謂前有小乘。

    後有圓教。

    則始終頓之三也。

    謂一三乘教也者。

    言同而義别也。

    言同故。

    帶三乘。

    名義别故。

    始教實有三乘。

    方便引攝。

    究竟不破故。

    終教該收權小。

    破會三乘。

    同歸一乘實故。

    頓教三乘融攝。

    一性本顯。

    靈明知寂故。

    後之二教。

    雖展轉深妙。

    皆該性。

    良由未免對。

    故屬三教。

    如上所引說者。

    般若深密法花涅槃等(已上)折薪雲。

    言或總為一三乘教者。

    合前所列中間三乘。

    總為一個三乘教也。

    以此下。

    出所以。

    然此所得。

    自有三義。

    始教始終俱别。

    終教始終俱同。

    頓教始終俱離。

    然皆三人所得故。

    總名三乘教也。

    言如上所引說者。

    即上同教共般若中所明。

    三乘共教者是。

    今既指前反驗。

    前明三乘。

    況通三教理無疑也。

    問。

    初一即愚法。

    後一即别教。

    此中間是三乘教。

    獨不指配同教何耶。

    答。

    此深有理。

    以同教必具三一。

    即合成同教。

    今約三一。

    分教不同。

    故不配也。

    若欲配者。

    即将此初小中三後一。

    合乃當同教。

    正同前上開一乘。

    下開愚法。

    而名三乘。

    即此三乘名為同教也(已上)此中明不舉同教之所以。

    此亦可有此道理焉。

    複古雲。

    何以三教總為三乘。

    以此三教皆為三人所得故。

    所得者。

    修因獲得之果也。

    良由此等大乘經典。

    雖有權實。

    皆是通說三法。

    通益三機也。

    如上所引者。

    即三乘中大品等經。

    共集三乘衆。

    通說三乘法。

    具獲三乘益。

    獲益即所得也。

    若雲終頓三人。

    共得一果。

    皆得成佛。

    或引近異遠同者。

    皆是憶說。

    且始教得三果。

    終頓得一果。

    此可釋存三泯二不同。

    分之為二也。

    今合為一耳(已上)總為一三乘教之釋。

    諸記大同。

    對校可見。

    集成雲。

    或總為一謂一三乘教等者。

    指上顯法本末門中。

    普超三昧等。

    然其泯二之教。

    亦此中菩薩藏攝。

    于中即有普超。

    大品。

    法華。

    涅槃。

    維摩。

    思益。

    大般若等。

    義方圓足。

    無爽通理(已上)此意終頓是泯二教。

    而三乘中菩薩藏攝。

    是故總通言三所得 章二或分為二下。

    二二教。

    亦二。

    初标列。

    二釋成。

    今初。

    折薪雲。

    二或下。

    然頓漸總有二義。

    若直就諸經所诠。

    行位差别等相為漸。

    就諸經不立地位。

    一向辨真性處為頓。

    此約義克體。

    以明漸頓也。

    此如今文并探玄大疏等正三教中說。

    二若以三時五時。

    始自阿含。

    終乎法花涅槃。

    通名為漸以圓覺等二十餘部不落三時說者為頓。

    此約大分。

    總以一代教。

    分為頓漸也。

    此于圓覺疏鈔中。

    多明此義。

    雖有二義。

    皆是合始終二教為漸。

    對第四頓教為頓。

    但克體約位無位即局。

    大分約時非時即寬。

    随于諸祖所用。

    何義但以此二義會之。

    則無不通也。

    今是克體。

    約位無位。

    以明漸頓也(已上)複古雲。

    于上三乘。

    開出漸頓。

    謂孔目問答。

    與餘教章分判諸教。

    所依之經。

    皆就法花之前。

    以皆是憶說。

    且始教得三果。

    終頓得一果。

    此可釋存三泯二不同。

    分之。

    為二也。

    今合為一耳(已上)總為一三乘教之釋。

    諸記大同。

    對校可見。

    集成雲。

    或總為一謂一三乘教等者。

    指上顯法本末門中普超三昧等。

    然其泯二之教。

    亦此中菩薩藏攝。

    于中則有普超大品法花涅槃維摩思益大般若等。

    義方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