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四

首頁
    教。

    得所诠義。

    由獲義故。

    解心即成。

    是名依言成義解也。

    行依言者。

    如教修行。

    如行而說。

    如說而行。

    是名依言而行修行也。

    此乃依言。

    有所解之理。

    依言有所行之理。

    故雲所有解行并在言說。

    又解謂解境。

    行謂行境。

    解發則諸門并現。

    行起則諸相并泯。

    且如有空。

    即有六句。

    一有。

    二空。

    三亦有亦空。

    四非有非空。

    五雙照前四。

    解境現故。

    六雙泯前五。

    行境起故。

    四句存亡。

    皆依言顯。

    一切解行。

    準此可知。

    言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者。

    此明階位漸教義也。

    諸記所釋。

    皆就此門。

    始教三乘階位方便等四。

    資糧等五。

    三乘共行十二位等。

    終教菩薩四十一位。

    并是階位次第相也。

    且如聲聞。

    見道已前。

    有七方便。

    次四向四果。

    方便為因。

    四果名果。

    有學已前。

    雖有分果。

    阿羅漢果。

    為究竟果。

    四向是四果各别之近因。

    七方便等。

    一一鄰次。

    各有克果。

    位果随義。

    但有事故。

    又如菩薩位五十二位。

    佛果為究竟果。

    等覺已前并是因位。

    又位位之中。

    各有因果。

    鄰次相乘。

    随分兩成。

    是名位果。

    前位為因。

    後位為果。

    如是相乘。

    成立因果。

    是故總名因果相乘。

    微謂微劣。

    着謂顯著。

    三乘行位。

    各各鄰次。

    互有微着。

    從淺至深。

    初住為微。

    二位為着。

    二住為微。

    三住為着。

    如是等也。

    此之三句。

    皆漸教相。

    上之解行。

    即通此三句階漸之相。

    随曆諸位。

    解行二法。

    次第增勝。

    微至着故。

    言通名為漸者。

    此通結上言說階位。

    由此二種。

    名漸教故。

     章故楞伽雲下。

    二引證。

    十卷楞伽第二雲。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诃薩。

    為淨自心現流。

    複請如來。

    而作是言。

    雲何世尊。

    淨除自心現流。

    為次第淨。

    為一時耶。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摩诃薩言。

    大慧淨自心現流。

    次第漸淨。

    非為一時。

    大慧譬如庵摩羅果漸次成就非為一時。

    大慧衆生清淨自心現流。

    亦複如是。

    漸次清淨。

    非為一時(已上)彼經次下。

    亦舉陶師作器。

    地生草木。

    人學技藝。

    并譬漸次成就非頓。

    此即正證始終二教。

    依言顯理。

    因果相乘。

    折薪雲。

    庵摩勒果。

    此方無故不翻。

    或雲庵沒羅。

    又雲阿摩勒。

    葉如小棗。

    花白而小。

    實如胡桃味酸甘。

    可入藥。

    漸熟之由。

    未詳(已上)漸熟之由。

    有何别義。

    果子漸成。

    事法爾故。

    人根萬差。

    有漸頓故。

     章頓教者下。

    二頓教。

    亦二。

    初四種頓義。

    一言說頓絕。

    此對前漸并在言說。

    二理性頓顯。

    此對前言所顯之理。

    此二種頓。

    合為一具。

    三悟解頓成。

    此對前漸位。

    上前解亦通依言顯理之解。

    四修行頓成。

    此對前漸位中之行。

    若對四頓。

    前成四漸。

    謂施設言說。

    理性漸顯。

    解行漸成。

    名為漸教也。

    若對前漸。

    明此頓義。

    不過二種。

    一絕言顯理。

    二不立階位。

    開則四頓。

    合唯二種。

    義苑雲。

    言說頓絕等者。

    謂不同天台四教絕言并令亡筌會旨。

    今欲頓诠言絕之理。

    别為一類離念之機。

    不有此門。

    逗機不足。

    則頻禅宗故。

    達磨以心傳心。

    正是斯說。

    既言言絕。

    何言頓教。

    若不指一言。

    以直說即心是佛。

    心要何由可傳。

    故寄無言之言。

    直诠言絕之理。

    教亦明矣。

    解行頓成者。

    思益雲。

    得諸法正性者。

    不從一地至于一地。

    楞伽雲。

    初地則為八。

    乃至無所有。

    何次等。

    一念不生等者。

    則心本是佛。

    妄起故為衆生。

    一念妄心不生。

    何謂不得名佛。

    故達磨碑雲。

    心有也曠劫而滞凡夫。

    心無也刹那而登正覺(已上)此文皆取清涼解釋。

    問。

    四法頓義。

    其相雲何。

    答。

    折薪雲。

    頓者下。

    通明四法皆頓。

    教理可知。

    言解行頓成。

    解頓可爾。

    行頓成者。

    圭山雲。

    今一念悟時。

    即離染着(頓解)一悟永悟。

    盡未來際。

    而無間斷。

    修亦念念相應。

    而無休息。

    此則念念與解相應。

    即是行頓成也。

    以若有間斷則心有也。

    曠劫而滞凡夫。

    若念念相應。

    則心無也。

    刹那而成正覺。

    非唯行頓。

    果亦頓成。

    故次雲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已上)言教理可知者。

    教頓是言說頓亡。

    理頓乃理性頓顯。

    心無念。

    則雖聞言說。

    終日亡言。

    心契旨。

    則雖無可顯。

    竟夜冥理乎。

    解頓可爾者。

    一念悟解。

    頓朗萬法。

    即是悟解。

    未必證解。

    若證解者。

    即果頓。

    以即佛故。

    此四種頓。

    一時頓成。

    盡未來際。

    相續不休。

    念念無心。

    念念大用。

    複古雲。

    言說頓絕。

    如真默等。

    理性頓顯者。

    法性無多少長短。

    故解行頓成者。

    淨名雲。

    時維摩诘。

    默然無言。

    文殊歎曰。

    是真入不二法門。

    祖曰。

    若無維摩默不二理。

    即一切法不成。

    一念不生等者。

    一念妄心不生。

    雲何不得名佛。

    清涼雲。

    念想都寂。

    方曰不生。

    寂照現前。

    豈不名佛。

    又真如無分别空。

    一念即成其佛。

    又一念所謂無念也。

    小乘無一念成佛(已上)真性本來無念。

    一念頓契無念。

    是故一念即是無念。

     章故楞伽雲下。

    二引證。

    亦二。

    初楞伽證相。

    二寶積證名。

    初中亦二。

    初引文明相。

    二以義明由。

    三指事顯相。

    今初。

    言故楞伽雲頓者如鏡中像等者。

    複古雲。

    即四頓之一也。

    庵羅果。

    四漸之一也(已上)十卷楞伽亦雲。

    大惠譬如明鏡無分别。

    心一時俱說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