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四

首頁
    切色像。

    如來世尊。

    亦複如是無有分别。

    淨諸衆生自心現流。

    一時清淨。

    非漸次淨。

    令住寂靜無分别處(已上)明鏡功能。

    頓現萬像。

    物對明鏡。

    一切頓現。

    物對鏡時。

    無有漸現。

    不對而已。

    對則頓現。

    心本無念。

    一時頓照。

    理體頓現。

    無有漸次。

    複古記主。

    四頓一者。

    楞伽經中。

    漸說四種。

    并是譬喻。

    法合唯一。

    言四種者。

    一庵果漸熟。

    二陶器漸成。

    三草木漸長。

    四伎藝漸成。

    四譬俱合淨一現流。

    言四頓者。

    一鏡像頓現。

    合現流頓淨。

    二日月頓照。

    合勝境頓現。

    三梨耶頓緣。

    合淨處頓成。

    四三佛頓照。

    合行光頓照。

    四譬即合現流頓淨。

    而其法體義理少别。

    章中于彼四漸四頓。

    各引初一。

    以證漸頓。

     章以一切法下。

    二以義明由。

    前所引用楞伽之文。

    唯是譬喻。

    即合上文理性頓顯解行頓成。

    今此文者。

    明其所以。

    何故要如鏡像頓現。

    諸法自體。

    本來常恒。

    顯現真有。

    非依言說而初現起。

    亦非觀智所緣初現。

    是故見之。

    則頓圓滿。

    即顯前四皆成頓義。

    本來自正。

    明理性頓現所以。

    不待言說。

    明言說頓絕所以。

    不待觀智。

    明解行頓成所以。

     問。

    楞伽合法。

    衆生自心現流之法。

    一時頓淨。

    何不依彼明此義理。

    與彼所喻。

    有差别耶。

    答。

    此與彼經一時頓淨一同。

    别但彼直明頓淨之相。

    不說現流頓淨所以。

    是故今明頓現之由。

    義苑雲。

    以一切法等者。

    謂相本自盡。

    性本自顯。

    所以離名字相。

    故不待言說。

    離心緣相。

    故不待觀智(已上)折薪雲。

    以一下。

    總出四法皆頓之由。

    亦是通伏難。

    恐有難言。

    豈有四法皆悉頓耶。

    故今答言以一切法本來自正等也。

    此暗用思益意。

    彼經雲。

    得諸法正性者。

    不從一地至于一地。

    今雲自正。

    即諸法正性也。

    不待言說等者。

    由諸法自正故。

    不待言說觀智。

    方正也(已上)不同事相正因緣法。

    依他緣起。

    終無自性。

    此是本來法爾正故。

     章如淨名以默下。

    三指事顯相。

    因前。

    問曰。

    本來自正。

    不待言說。

    不待觀者。

    是誰人耶。

    答。

    且如淨名大士是也。

    彼經中卷。

    入不二法門品之末。

    先三十二人菩薩。

    各說不二訖。

    次下經雲。

    于是文殊師利。

    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

    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言。

    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言說。

    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時。

    于此衆中。

    五千菩薩。

    皆入不二法門。

    得無生法忍(已上)此中文殊。

    請維摩诘。

    維摩居士。

    即顯不二法本自正。

    故亡言說。

    若泛而言。

    本來自正。

    不待言說。

    不礙言說。

    若住無言。

    即礙言說。

    本無拘礙。

    随何自正且寄無言。

    顯不二極。

    勿謂唯此無言。

    即是不二。

    餘非不二法門。

    此名以無言顯無言。

    亦名以無言遣言。

    問。

    淨名無言之後。

    文殊印可贊歎。

    此與維摩。

    為淺深耶。

    又與前文殊。

    淺深雲何。

    若淺。

    何故在淨名後。

    若深。

    何故以言贊可。

     答。

    文殊語贊。

    名以言印無言。

    既印淨名。

    雖是言說。

    不異無言。

    唯是與淨名。

    同體一相。

    無有差異。

    若爾何故以言印之。

    前言言說是不深故。

    答。

    先文殊。

    以言說。

    離言法者。

    為遣三十一人菩薩往言不二。

    故望淨名。

    未為極理。

    淨名無言。

    此上成印。

    是故雖言是最極深。

    文殊歎已。

    菩薩得益。

    總聞三十三人不二故。

    結益也。

    此中前後四重不二。

    合則三重。

    一後二。

    為一。

    言對總為二重。

    前後之文殊。

    以言顯無言故總通言之。

    一種不二。

    開合随宜。

    不可拘滞。

     章又寶積經論中下。

    二寶積證名。

    彼論第一雲。

    未聞者。

    未至耳識道故。

    未曾受持者。

    雖到多識道。

    不受持諸頓教說及諸修多羅法謗。

    以是義故。

    如來說此修多羅等故(已上)此意寶積經。

    即是頓教也。

     章三或開為三下。

    三三教。

    亦二。

    初标立。

    二引證。

    今初。

    義苑雲。

    其漸教中。

    有權實故。

    離成終始并其頓教。

    故總為三(已上)始教是權。

    終教名實。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

    故名終教。

    既于漸教。

    開為始終。

    始教未盡大乘法理。

    對彼漸教。

    是故此門名為終教。

    當知即是漸中至極。

    故名終教。

    非謂總是諸教中極。

     章即如上深密經等下。

    二引證。

    亦三。

    初依深密。

    指始終教。

    二依法鼓。

    明始終教。

    三依起信。

    明始終頓。

    今初。

    言即如上深密等者。

    上叙古今立教中。

    玄奘立教之處。

    章叙彼三法輪已。

    即判斷雲。

    第二第三。

    唯攝始終二教。

    今即指彼處也。

    義苑雲。

    三法輪中。

    後二者。

    謂照法輪中時。

    當諸部般若。

    是此始教。

    持法輪謂後時。

    于大乘中。

    顯了說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

    此是經教後時雖同。

    則性相二宗。

    用意各别也(已上)折薪雲。

    指如深密後二者。

    然探玄大疏皆雲。

    深密第二第三時教。

    同許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不成佛。

    故今合之。

    以為一教。

    今何後二是始終二教耶。

    答。

    以持法輪中有不空理故。

    義當終教。

    若唯約三性理說。

    此通始教。

    所以清涼所叙三時。

    唯約三性以說。

    而深密經中。

    亦約三無性理是一故。

    密說雲唯有一乘。

    非于一切有情界中。

    無有種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