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五

首頁
    四大和合。

    有于眼法。

    五陰和合别有人法。

    此下根人也。

    (乃至薩衛诃梨中上二根非今所要)犢子入真觀故。

    則見我空。

    小于俗谛。

    别有人體(已上)入觀之時既亡人我。

    故斷煩惱。

    證小果也。

    淨名玄論一雲。

    佛滅度後。

    五百論師。

    諸部異宗。

    亦不出四句之義。

    如龍樹所引犢子計。

    有我有法。

    名為有見。

    乃至問。

    犢子計我。

    與外道。

    何異。

    答。

    犢子明計我。

    外道執實我是故為異也。

    廣如俱舍論辨。

    犢子三假之宗。

    又如釋論所引。

    雲犢子計。

    五陰和合故有人法。

    四大和合。

    故有眼法。

    既稱和合。

    即是假也。

    故知是假我問。

    既是假我。

    與诃梨所辨。

    有何異耶。

    答。

    犢子計。

    别有假人體。

    與五蘊體。

    不一不異。

    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故俱舍論出彼義雲。

    如薪有火。

    别有火體。

    雖同陰有人。

    别有人體。

    同不然。

    今明有假體者。

    世谛故有。

    即真故無。

    而犢子計我。

    不可全空。

    故非類也。

    答。

    蓋是未悉犢子之宗故。

    作此說耳。

    如俱舍論雲。

    犢子未入空無我觀。

    是故有我。

    入觀之日。

    則知我空。

    是故當知。

    全同彼說(已上)問。

    若如此說。

    犢子所立。

    既是假我。

    不可依入觀不入觀之事。

    若依入觀。

    雖是實我何妨聖果。

    皆入空故。

    答。

    雖言假我。

    不同餘部無體假我。

    唯是依彼五陰和合。

    是故言假所成人我。

    實有别體。

    即如俱舍依薪有火。

    火有别體。

    此義極成。

    不同外道不假五蘊。

    别有實體。

    直起堅執。

    故托五陰。

    名為假我。

    而實有體。

    還是實我。

    有實體故。

    空由真觀。

    以假我故。

    即異外道。

    既有實體。

    是人執攝。

    故空由觀。

    南山律師所解之意。

    犢子計我。

    亦依觀空。

    故戒疏一上。

    陳述二部五部十八五百諸部乖诤已雲。

    問。

    上列四種異執不同。

    既是一化所宗。

    俱會聖道。

    何得更執。

    豈曰達人答。

    理本一也。

    悟有淺深。

    由機涉明味。

    計有利鈍。

    故入觀也。

    人法俱也。

    及其出也。

    不無緣習。

    教約相動。

    随義以張。

    道據正理。

    分通會契。

    故無量義雲。

    法水一也。

    江河井池。

    分其異耳。

    初說四谛。

    本為聲聞。

    八萬諸天。

    發大道意。

    用斯文證。

    何得懷疑(已上)問。

    此入觀時。

    見空理者。

    與嘉祥意。

    有何差别。

    答。

    約入觀義。

    彼此一同。

    而嘉祥意。

    雖入觀時。

    知無我理。

    唯是我空。

    不兼法空。

    南山師意。

    總見二空。

    即言人法俱亡。

    非唯我空。

    亦通諸部。

    非唯犢子。

    故彼師歸敬儀雲。

    三乘聖賢。

    深淺有異。

    至于入證。

    唯在二空(已上)行事鈔雲。

    小乘極處。

    人法二空。

    此乃總通四部。

    分部故此分齊與嘉祥異。

    跋摩二空。

    有部人空。

    犢子人我。

    所說差别。

    并絕習故。

    入理之時。

    皆二空故。

    元照律師。

    行宗記一上。

    分别犢子部我雲。

    問。

    此與外道何别。

    答。

    外道妄謂蘊中别有神我。

    此約觀行。

    摧折我蘊非一非異知是虛妄計妄為有可得悟道故不同也(已上)此且陳述入觀之時。

    折我義邊。

    實是入觀。

    見二空理。

    非唯我空。

    大集經雲。

    皆說有我。

    不說空相。

    猶如小兒。

    是故名為婆蹉留羅(已上)鈔批釋雲。

    婆蹉者。

    此翻為犢。

    富多羅者。

    此翻為子空富羅者此翻為子言富羅者略也。

    正是犢子部也。

    此部計我。

    非是即蘊。

    亦不離蘊。

    而有實我。

    梵雲婆羅必栗托陀那。

    此雲愚異生。

    舊釋為小兒。

    凡夫準此。

    應言猶如異生。

    似其異生。

    此有實我。

    指之為喻。

    經言小兒意。

    取愚義也(已上)大集經中。

    如來懸記。

    應懸記故。

    滅後起之。

    大集所說。

    非唯犢子。

    總說五部分出懸記。

    謂昙無德。

    薩婆多。

    彌沙塞。

    迦葉遺。

    婆粗富羅也。

    此是枝末本是僧祇。

    故彼經雲。

    廣博遍覽五部經典也。

    是故名曰摩诃僧祇(已上)此即根本。

    此雲大衆。

    即是窟内上座部宗。

    非是窟外大衆部也。

    南山靈芝。

    如此而判。

    是故大衆通窟内外。

    古來諸師。

    相傳說言從窟内僧祇分出此五部。

    如來滅後。

    百年之時。

    于鞠多下。

    彼五弟子。

    橫分五部。

    即昙無德。

    薩婆多等。

    問。

    今章所言。

    犢子者。

    佛滅何時分出犢子。

    答。

    依宗輪論。

    如來滅後三百餘年。

    從有部中。

    流出此部。

    問。

    若爾。

    與彼佛滅百年分出犢子。

    同異如何。

    答。

    分部時節。

    久近既異。

    人體亦别。

    非唯犢子。

    法藏等四事。

    義皆爾。

    後後宗中。

    準此可知。

    總是五部。

    三百餘年。

    上座部中。

    次第随應有此五名。

    謂一切有部。

    犢子部。

    化地部。

    法藏部。

    飲光部也。

    如是次第。

    随年出來。

    是名久後流行。

    五部雖有二十。

    久後流行。

    唯此五故。

    後五部名。

    即取昔名。

    所計同故。

    即立昔名。

    義淨三藏。

    所傳意者。

    天竺不聞百年五部。

    言五部者。

    唯後四也。

    南山等意。

    以昔為本。

    是故五部有二。

    謂昔與今也。

    藏經諸律。

    多是有部。

    四分律是法藏部。

    十誦律是一切有。

    五分律是化地部。

    飲光部律。

    唯戒本來。

    廣律未傳。

    僧祇律是上座部。

    毗尼母論·摩得勒加論·薩婆多論·并有部中律論。

    明了論是正量部律論。

    新家律師。

    此法藏等。

    判謂。

    後五部中律藏。

    南山等舊家并謂。

    昔五部中律也。

    雜心論主。

    名曰法救。

    與婆娑會。

    其名即同。

    後同昔名。

    所立義理。

    亦同昔說。

    此五部名。

    其實亦同。

    問。

    犢子人我得道。

    義理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