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異。
而何所說。
專合正理。
請示要旨。
答。
諸說是非。
其事雜定。
俱有道理。
義極成故。
随應皆用。
事包含故。
泛爾言之。
大集經說五部已雲。
如是諸部。
雖各别異。
不妨諸佛法界涅槃(已上)此既不礙大乘道果。
況于小乘所得行果。
玄記所引。
内外中間。
雖非佛意。
堪為聖教。
以有如前種種義故。
嘉祥入觀。
出智論意。
南山亦爾。
不可不用。
慈恩等釋。
義理極成。
古德指事。
既引用之。
以此為準。
理緻為足。
義燈二雲。
瑜伽六十四等。
總有四類。
然但前二不攝第三。
若爾。
何故彼論說雲。
依我分别計為有者。
皆攝在此四種計中。
除此更無。
如何不收。
答。
彼據我執。
自性不越彼四。
今據情解。
妄謂為我。
故叙被之。
實是法執。
問。
若爾。
如何下生空斷。
答。
彼之總說。
非别别屬。
文總意别。
斯文不例(已上)燈師既言。
實是法執不礙人空。
故證道果。
問。
此釋與宗輪疏。
有差别耶。
答。
約小乘。
見即是我執。
以彼不知法我見故。
若以大乘見。
彼二非即法執攝。
不異燈釋。
慈恩彌陀通贊疏上八宗中雲。
一我法俱有宗。
犢子部等是(已上)無傳鈔二雲。
言我法俱有宗犢子部等者。
準唯識論說。
此部計我法皆有。
問。
法有可知。
我有如何。
答。
彼計依蘊。
非即非離蘊。
如火與薪非即非離。
離薪無火。
由有薪故有火。
若火即薪而又不可。
薪是形色。
火是觸塵我亦如是。
一由有蘊故有我。
非離又非我積聚。
蘊是積聚。
非即也。
又可說不可說異。
蘊即可說。
我即不可說。
問。
此部主。
既是羅漢。
如何而計有我。
答。
若煩惱所計。
我即無有。
而所知在。
亦執于我。
問。
據教說。
所知迷法。
如何迷我耶。
答。
據實可爾。
緣此師不會佛密意。
故執有我。
問。
佛密意如何。
答。
謂佛出世時。
此部主上代伐蹉外道。
而問佛言。
我執為有為無。
佛即默然。
不答。
以何世尊雲。
答。
有真實我。
即問我有無。
今我既無。
何假答之。
問。
設為彼說是有是無如何。
答。
若為說是有。
增其常見。
若為說是無。
增其斷見。
既堕常斷。
有乖中道。
答之何益。
此部主不得此意便雲。
當時世尊。
說有為。
屬三世。
無為非三世。
即可說。
既不答外道師問我有無。
明知我是不可說。
便計有五法藏。
有為屬三世。
為三。
無為非三世為四。
我不可說為五。
此所說者。
即是所計非即離蘊我世。
然此計即是法執之我見。
問。
若爾有我雲何能得無學果耶。
答。
淄州解雲。
依觀即蘊離蘊雲為空。
得彼無學不妨。
尚有非即離蘊之我見。
得成此宗。
問。
若爾餘部皆有法我。
何唯犢子。
為此計耶。
答。
法雖同。
餘宗即無如是所計五法藏也。
不可相例。
若不爾者。
法我即等。
雲何得說二十部殊。
此言等者。
等餘五部。
謂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經量部。
此等諸部。
約類而言。
不可一一皆使計齊。
諸宗類例。
皆準此知(已上)此一段釋義意。
悉顯執我之體。
全同燈師。
雖非人執。
而體非人。
是故不妨得無學果。
然彼部主。
既立我名。
故諸部師。
緻毀責言。
大疏中陳犢子已雲。
然此一部。
諸部論師。
共推不受。
呼為附佛法外道。
以諸外道所計雖殊。
皆立我故(已上)縱所立義。
非全同外。
既立我名。
是故餘部不贊。
同外名為附佛法外道也。
此宗既有五全一半。
小乘諸部。
并是上座部中。
所流之部。
非大衆部本末之類。
大衆類中。
雖立五事。
無立我者。
此上座類。
義理雖純而有多部。
計其人我。
縱非實我。
名乖佛乘。
而也。
章二法有我無下。
是第二宗。
于中分二。
初标。
二謂薩婆多等下釋。
亦二。
初舉部。
二立法。
今初。
大疏言同。
鈔雲。
言等者。
等取餘二等。
謂此計都有三全一少分。
謂一一切有部。
二雪山部。
此即上座部。
宗輪雲。
多同說一切有故。
亦等取也。
三多聞部。
宗輪叙多聞部雲。
餘義多同一切有部。
并不立我。
計法有實故。
言一少分者。
化地部末計。
彼雲。
過去未來并皆實有。
亦有中有。
一切法所知所識故。
名有法無我(已上)義苑雲。
薩婆多。
此雲一切有。
是說一切有部。
二上座部。
轉名雪山部。
三多聞部。
謂一切有者。
有二。
一有為。
二無為。
有為三世。
無為離世。
其體皆有。
名一切有。
從所立法。
為名。
稱其部也。
上座轉名者。
謂上座弟子。
本弘經教。
說因時。
遂大強。
上座于斯。
乃弘說因。
标舊住處。
上座移入雪山。
從所住處。
為名。
稱雪山部。
若從所襲。
即名上座。
多聞部從大衆出。
謂廣閑三藏。
深悟佛言。
從德為名。
名多聞部。
當時律主。
具多聞德也。
言一少分者。
化地部末計。
彼計過去未來并是皆實有。
亦有中有。
一切法所知識故。
名有法無我。
此部之主。
本是國王。
王所統攝國界。
化地上之人庶。
故言化地。
舍國出家。
弘宣佛法。
從本為名。
名化地部(已上)樸楊攝釋一雲。
雪轉部。
以上座部微弱不行。
如似雪風飄流靡措。
從喻為名。
亦名雪山。
從處得稱。
亦可名上座。
從遠所襲。
以彰部号(已上)故雪山部。
即上座部非上座外别有雪山。
然文殊問經中。
上座部外。
别列雪山。
是譯者謬焉。
章彼說諸法下。
二立法亦三。
一二法。
二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