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八

首頁
    答。

    此二類者。

    決定可有。

    文中何必具足舉盡。

    從漸入中。

    二類。

    兼攝。

    且引維摩。

    似局終教。

    而通諸類。

    緣不定故。

    問。

    頗有從小入頓者耶。

    答。

    可有何無。

    緣難思故。

    如達摩大師。

    在西天時。

    為引小機。

    說小乘法。

    然後令入大道。

    即其事也。

    上來三類。

    并是次第進入之者。

    第四類中。

    細分有五。

    謂終頓人。

    始終頓者。

    小始終頓。

    從始入頓。

    從小入頓也。

     章五或有衆生下。

    第五本來頓悟。

    義苑雲。

    機性既異。

    化儀亦殊。

    如楞伽經說者第三經雲。

    大慧白佛言。

    如世尊所說。

    我從某夜得最正覺。

    乃至某夜。

    入般涅槃。

    于某中間。

    不說一字(已上)折薪雲。

    如楞伽者。

    彼經雲。

    大慧複白佛言。

    如世尊所說。

    我從某夜(乃至如前)不說一字。

    亦不異說當說。

    不說是佛說。

    大慧白佛言。

    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

    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

    佛告大慧。

    我因二法故。

    作是說。

    雲何二法。

    謂緣自得法。

    及本住法。

    因此二法故。

    我作如是說。

    雲何緣自得法。

    若彼如來所得之法。

    無增無減。

    緣自得法。

    究竟境界。

    離言說妄想。

    文字二趣。

    雲何本住法。

    謂古聖道。

    如金銀等性。

    法界常住。

    者如來出世。

    若不出。

    法界常住。

    如趣彼城道。

    譬如士大夫行曠野中。

    見向古城平坦正道。

    即随入城。

    受如意樂偈雲。

    我某夜得道。

    至某夜涅槃。

    于此二中間。

    我都無所緣自本住故。

    我作如是說。

    彼佛及與我。

    悉無有差别。

    釋曰。

    此上長行偈頌。

    皆先明無言。

    次釋無言所以(已上)指事雲。

    如楞伽等者。

    第八卷化品雲。

    複說。

    如來正遍知。

    何等夜證大菩提。

    何等夜入般涅槃。

    于其中間。

    不說一字。

    又第十卷雲。

    何等夜證法。

    何等夜入滅。

    于此二中間。

    我不說一字(已上)又涅槃經雲等者。

    當彼第二十六。

    折薪雲。

    經具雲。

    若能受持如來常住性無變易。

    是名菩薩具足多聞。

    複除是事。

    若知如來常不說法。

    亦名菩薩具足多聞。

    何以故。

    法無性故。

    如來雖說一切諸法。

    常無所說。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

    釋曰。

    經無是字。

    乃有亦字。

    由前段不順頓義故。

    不引之但攝一字也。

    雲等者。

    即何以下文也。

    前教起中。

    此意不顯。

    但義含爾(已上)義苑雲。

    等者等大般若。

    彼經四百二十五雲。

    我從成道已來。

    不說一字。

    汝亦不聞。

    思益第三雲。

    如佛所說。

    汝等集會。

    當行二事。

    若聖說法。

    若聖默然。

    何謂說法。

    何謂默然。

    答言。

    善男子。

    因四念處。

    而有所說。

    名聖說法。

    于一切法。

    無所憶念。

    名聖默然。

    斯正說時。

    心契法理。

    則不說也。

    時悲緘口名不說耳(已上)集成引大般若。

    同義苑引。

    又雲。

    五百六十七雲。

    衆生各各謂。

    佛獨為說法。

    而佛本來無說無示。

    淨名第一雲。

    其說法者。

    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

    無聞無得。

    佛藏經第一念佛品。

    佛告舍利弗。

    不能通達一切法者。

    皆為言說所覆。

    是故如來。

    知諸語言。

    皆為是邪。

    乃至少有語言。

    不得真實(已上)此等皆是頓教義理。

    遍在諸經。

    諸記引之。

     章六或有衆生下。

    第六始終聞三。

    問。

    此三乘者。

    為唯就始教。

    通中三教耶。

    答。

    折薪雲。

    今此三乘。

    即通中間三教。

    如探玄雲。

    若約三乘。

    即從始至終。

    皆說三乘。

    通益機。

    如前所引力士經。

    大般若等。

    諸大乘經。

    于中雖有權實不同。

    皆具三乘。

    釋曰。

    既通權實。

    明知。

    含具中間三教。

    定無疑也。

    今文全同(已上)雖通中三。

    始教是正。

    終頓是兼。

    以三乘教是始教故。

    餘是兼故。

    言密迹大品者。

    并如上教記前後門中引。

    本來三乘根熟。

    所聞始終一類。

    更無異說。

     章七或有衆生下。

    第七進入同教。

    此機即是從三入同。

    此類中機。

    其族極多。

    并皆從三入同教故。

    問。

    三乘不定者。

    為唯局中三耶。

    為亦兼小乘耶。

    答。

    正在中三。

    兼通愚法。

    引愚法者終入一故。

    問。

    其從三乘。

    入同相何。

    答。

    此類入同者。

    正是從始入終。

    從終入同。

    經始終同也。

    或有從始入同。

    或有從終入同。

    或有始終頓同。

    可小始頓同。

    或小始至同。

    或小終至同。

    或經少頓同。

    或從頓入同。

    或經終頓入同。

    或經始頓入同。

    此中如是有十一類。

    雖彼頓教。

    是彼一類離念之機。

    非如餘教漸次之例。

    而是三乘趣入之教。

    從三入一。

    豈無之耶。

    是故此中。

    亦攝頓教。

    言皆依一乘無盡教起者。

    此就華嚴中同教為言。

    是故指事具引華嚴入法界中未會經疏等解之。

    此明依本起末之門。

    是故諸有所修已下。

    正明攝末歸本之相。

    大疏所謂。

    開漸之本。

    攝末之本者。

    即此中義。

    此攝末義。

    亦通法花。

    法花既言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豈不爾乎。

    言花嚴經同教中說者。

    正指所就所據本教。

    此之十字。

    宋章本無。

    唯雲如會三歸一等(已上)花嚴同教者。

    花嚴圓教。

    全揀諸宗。

    是别教意。

    全收諸宗。

    是同教意。

    全收之門。

    往往雖在一部之中。

    而法界品。

    攝比丘會。

    化儀之相。

    即是花嚴同教之中。

    是故章中。

    指此雲爾。

    雖是同如會三歸一等。

    是法花經開會之事。

    會歸之相。

    與攝比丘會。

    大途同故。

    言又如上所引三乘與一乘等者。

    上教起門同時異處。

    是同教故。

    指此即雲同時說也。

    即是依本起末。

    亦是開漸之本。

    言又如法花中回三入一乘等是也者。

    宋本無之。

    上文會三歸一。

    即當和本此義。

    法花回三。

    正是同教。

    既轉保執三乘之心。

    歸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