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九

首頁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從此已下。

    入章中卷 第九義理分齊。

    宋本前卻。

    安之第十。

    以為下卷。

    日本古來。

    佛傳章本。

    無有異途。

    即現流本。

    義理第九。

    即是中卷。

    所诠第十。

    是在下卷。

     義理分齊。

     于中分二。

    初标章分列。

    二随門解釋。

    今初。

    言義理分齊者。

    前第八門。

    廣明一乘三乘小乘種種異相。

    是故具識三小之外。

    有一乘法。

    勝妙深玄。

    其一乘教。

    所明義理。

    懸絕殊特。

    事須陳演。

    是故此門次第而來。

    義謂所以。

    理謂旨緻。

    别教一乘。

    體義道理。

    與餘不濫。

    分齊曆焉。

    故建此章。

    罄其幽緻。

    然教海宏深。

    包含無外。

    廣蕩彌綸。

    貫括該徹。

    若自非開其戶牖者。

    義理種相。

    彿然難見。

    是故此門。

    更開四種。

    義理連續。

    顯教殊絕。

    生佛真妄。

    理事性相。

    不過三性。

    故先明之。

    本末六義。

    同異一際。

    離過絕非。

    深淨雙融。

    然諸法緣起。

    親因深遠。

    萬用相資。

    德用所因。

    □□□□□是故次明因門六義。

    然所起諸法。

    無盡緣起。

    總攝圓滿。

    事事無礙。

    故立十玄。

    明镕融相。

    然無盡緣起。

    甚深微妙。

    必依六相方便教門。

    總别圓融。

    洞朗深大。

    故陳六相。

    顯無礙理。

    故明此四。

    義分圓備。

    斯乃别教普周。

    無盡具德。

    一乘分齊。

    理緻旨趣而已。

    然義理分齊。

    諸文有之。

    探玄第一。

    大疏懸談。

    綱要上卷。

    貞元疏一。

    皆有義理分齊一門。

    而名有異。

    義體一同。

    如綱要貞元疏。

    名所诠義理等。

    今此章中。

    義理分齊。

    即是一乘。

    别教義理。

    四門相狀。

    并是圓教所說法門。

    該通周普。

    問。

    此中法義。

    餘教豈無。

    若雲無者。

    三性種子。

    三乘教中。

    專是所談。

    何獨得言圓教談乎。

    答。

    此章三軸。

    所明法門。

    随其事緣。

    各有所司。

    上卷法門。

    多分陳演三一差别。

    中卷唯明一乘圓教法理。

    下卷備約五教分齊。

    判釋法義。

    三軸司存。

    有此差異。

    故此第九。

    專明圓教。

    然三乘義。

    從圓流出。

    是故三乘通有圓義。

    始終等說。

    随談圓義。

    行布事法。

    是始教義。

    終教即談事界事理無礙。

    頓教絕事唯談理界。

    四界滿足。

    即别教乘。

    約其所通。

    别法亦在三乘教。

    今三性義。

    三性六義。

    無礙一際。

    終教分談。

    六義為因。

    亦通終教。

    是故三性六義法門。

    似通終教。

    已上義門。

    而其所趣。

    唯是圓教。

    今約所趣唯一乘者。

    三性一際舉一全收。

    真妄交徹。

    染淨雙融。

    即是别教理事無礙。

    妄末之際具德無盡。

    真源之處起用多端。

    六義因中無盡緣起。

    法體空有亘融相即。

    力用有無更通相入。

    待緣所起異體即入。

    不待所起同體即入。

    緣起相由重重無盡。

    是故三性種子一門。

    即是别教一乘法義。

    其十玄門。

    六相圓融。

    唯在别教。

    天超餘教。

    塵露不通。

    故此四門。

    是圓教義。

    問。

    圓教所明。

    義理分齊。

    諸文所立。

    義應皆同。

    何故兩祖諸文不同。

    且如探玄第一。

    至十門中第九大段。

    明義理分齊。

    彼唯直爾陳十玄門。

    即立無礙所因十義。

    而唯明初緣起相由。

    自餘九義。

    指旨歸中。

    旨歸義理。

    先陳所依體事。

    十對二十句。

    次立十玄。

    明具體事。

    次立别門。

    陳十所由。

    綱目義理。

    直明十玄。

    次具體事。

    後辨緣起相由具十玄門。

    賢首所明。

    有此不同。

    今章義理。

    相狀可見。

    大疏義理。

    總明四界。

    事界。

    理界。

    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

    此四法界各開十義。

    其事事無礙法界十門者。

    即十玄門初事法界。

    是所依體事。

    十對二十句也。

    後明所因。

    即立十義。

    綱要。

    貞元。

    所明皆同。

    清涼大師。

    所陳一純。

    如是不同。

    其相如何。

    答。

    賢首大師。

    所立宗意。

    陳圓融義。

    顯法玄絕。

    雖言随宜。

    義途皆同。

    清涼大師。

    專依杜順。

    賢首所釋。

    精核諸文。

    立此四界。

    杜順尊者。

    造法界觀。

    明三重法。

    一真空絕相觀。

    是理法界。

    二彰其無礙。

    是事理無礙法界。

    三周遍含容觀。

    是事事無礙法界彼無别立所依體事。

    三重觀門。

    融絕事故。

    是故體事。

    通三所依。

    故彼觀門具四法界。

    即是賢首根本所依。

    探玄記等。

    依此建立玄門義理。

    顯成宗旨。

    雲華尊者。

    直承帝心。

    建立十玄。

    顯揚圓融。

    探玄第一。

    直舉十玄。

    即具體事。

    陳二法界。

    正顯宗義。

    其理法界。

    事理無礙。

    周遍含容。

    根本融即。

    義必兼通。

    不言自顯。

    舉一全收。

    法應爾故。

    終頓二教。

    通明之故。

    前後常途。

    明此義故。

    旨歸綱目。

    準此可知。

    大疏所立。

    四法界義。

    精核三祖。

    治定成立。

    即是賢首入法界品疏等文中所明。

    一乘四法界。

    義相既周備。

    義理窮盡。

    今且約此四法界門。

    配陳章中四門義理。

    十玄門中。

    立義十門。

    是事法界。

    以是所依體事故爾。

    十玄六相。

    即是事事無礙法界。

    三性同異。

    交徹不二。

    即是事理無礙法界。

    三性一際。

    離絕無寄。

    是理法界。

    又三性義中。

    依他似有。

    是事法界。

    因門六義。

    亦是事法。

    依他似有。

    事通一切。

    緣起因門。

    體事一分。

    唯是因故。

    若取所生。

    兼通果法。

    二門中事。

    并是體事。

    諸相不離四法界故。

    義理四門。

    具四法界。

    故第九門。

    别明圓教義理分齊。

    言其趣向。

    意在别教。

    論其通攝。

    兼含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