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善根立法行名。
理實言之。
通五方便。
皆有信法。
見前通有信法行故。
成實論宗。
鈍根退者。
非是退失所得果位。
唯退禅足功德等法。
守相等事。
其相亦爾。
彼宗唯其無漏智。
斷諸煩惱故。
所得之果。
永無退轉。
不許有漏智斷惑故。
章不動性中有三品下。
别明不動。
亦二。
初通明三乘。
二别明佛性。
今初。
言上者佛種性者。
發菩提心。
修六度行。
要期樹下。
所成佛果。
如今釋迦歸昔本師釋迦文佛發心要期。
今所成果。
全同昔時釋迦牟尼。
一切化儀。
佛種姓人。
不通已前五種種姓。
前五皆鈍。
菩薩種姓。
極利根故。
言中者獨覺性者。
此是麟喻獨覺種姓。
雖不及佛。
此亦不通前五種姓。
唯在不動種姓中故。
言下者聲聞性者。
由此義故。
聲聞之人。
通六種姓。
有利鈍故。
然舍利弗聲聞之中。
上根利智。
修聲聞行。
經六十劫。
文在薩婆多律毗婆沙第一。
雖是利根。
經其菩薩獨覺二人。
名之下根。
不動種姓。
三類人中。
聲聞即通本來練根獨覺菩薩唯是本來不動種姓。
唯利根故。
不從鈍來。
故俱舍明九無學。
九無學者。
謂七聲聞。
退法等五。
不動分二。
一者不退。
先利根故。
二名不動。
後修得故。
此七之上。
加二佛故。
言二佛者。
獨覺。
大覺。
故成九種。
由下下等九品根異。
是故二乘。
總成九聖。
此中二佛。
本來不動。
不通前五。
是故不動。
有三乘聖。
舍利弗等者。
等取大迦葉等。
迦葉斷惑。
唯證一果。
一座成覺。
至無學故。
無四果别。
如麟喻覺。
而是緣覺聲聞。
亦名聲聞緣覺。
然是先緣覺。
後聲聞類也。
章雖于此中說佛一人下。
二别明佛姓。
亦二。
初正明。
二結成。
初中亦二。
初簡非姓。
二明所以。
今初。
言佛一人者。
發心修行。
要期成佛。
如是一切通名一人。
一類成佛種姓人故。
非謂單一人名為一人。
雖修行者極是多數。
而成佛者。
十方世界。
唯有一佛。
一佛化儀。
遍十方界。
事周足故。
是故不許他三千界佛佛并出。
不遮此界一佛變化。
遊往他州他三千界。
誘攝受生。
是名化身。
此南州中。
成道之佛。
名為報身。
王宮所誕生報身故。
此佛所得無漏五蘊。
名為法身。
是名小乘佛果三身。
大乘見此皆法身攝。
言有佛種姓者。
此是修得大菩提性。
言修得者。
最初發心。
立深固誓。
修習一戒。
一施。
一忍。
一利益行此即舉當果菩提。
成就應至究竟覺地。
直爾因種。
是名修行所得種姓。
此明所成因種行相。
言然非是彼大菩提性者。
此指性德佛性。
雖有修得。
而無性德。
言性德者。
本來常爾。
理性恒住。
自性清淨。
如來藏性。
小乘教中。
發心菩薩。
雖有修得無常佛種。
而無理性常爾種子。
身中成就佛得種子。
名修德性。
章以于佛功德不說盡未來際起大用等故者。
二明所以。
問何故小乘教。
不說性德性。
答具理性者。
由真理故。
發起無方無礙大用。
盡未來際。
于十方界。
示現他用變化色身。
成等正覺。
利益衆生。
無有盡期。
真如體性。
無窮無盡。
是故彼用。
亦無窮盡。
此即由有性德性故。
小宗不談此性德義。
是故不說無盡業用。
修德佛果。
化緣已盡。
灰身入寂。
與二乘人入滅全同。
章是故當知下。
二結成。
言皆不說有大菩提性者。
此大菩提。
指修德性。
唯其一類。
應成佛者。
具足修得大菩提性。
餘不修者。
不具此性。
上明小宗種姓義竟。
章一約始教即就有為下。
此明始教種姓。
文中分二。
初明法爾五姓。
二明新熏五姓。
初中亦二。
初明無性有情。
二明有種姓人。
初中亦三。
初立義。
二引證。
三釋成。
今初。
言有為無常法中者。
依他事法。
因緣和合。
為作成立。
故名有為。
以為作故。
生者必滅。
成無常相。
有為即無常。
無常即有為。
此即種子事法。
為作熏習所成。
雖是法爾。
而事相故。
念念生滅。
四相所遷。
以如此法。
建立種子。
是故無有普遍周滿。
事法隔礙。
有為局限。
以非無方大自在故。
既此種性有無差别。
決定必有無姓有情。
此即不以真如為種姓故。
不遍一切。
緻有無性有情之族。
問建立無性之宗。
亦許理遍一切。
何故今言不遍有情。
答立無姓之宗。
非謂理不遍。
不以理為種姓。
是故種姓門理。
不能周遍。
一切有情。
雖理周遍。
而非種姓。
故事種姓。
無遍有情。
是故五種姓中一。
今一類有情。
無有出世無漏種子。
章故顯揚論雲下。
二引證。
顯揚論者。
具言顯揚聖教論。
有二十卷。
本頌一卷。
無著菩薩所造。
彼論第二十雲。
問。
雲何種姓差别五種道理。
答謂一切界差别。
可得故。
無根有情。
不應理故。
同類譬喻。
不應理故。
異類譬喻。
不應理故。
唯現在世。
非般涅槃法。
不應理故(已上)彼論中。
明于所立義。
名有通舉四種事。
一種姓差别五種通理。
二大乘佛說。
有其十因。
三多佛出世。
有六種因。
四佛說一乘。
六種道理。
今此明其種姓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