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三十四

首頁
    。

    故立五理。

    顯有不同。

    此即總約五姓别。

    成無姓道理。

    五種姓中。

    顯有無姓。

    以五道理。

    成此義理。

    彼論具解五種道理。

    第一因者。

    有情既有種種異類。

    是故五姓差别不同。

    故決定有無姓有性。

    第二因雲。

    若衆生界差别故。

    有無姓人者。

    亦應得有無根有情。

    有情界類。

    是差别故。

    今答釋言。

    無根有之者。

    既是無根。

    非是有情。

    無六根故。

    何言有情。

    言有情界而名無根。

    此義決定不應道理。

    故不得有無根有情。

    不同有情界差别故。

    言應有其無姓有情。

    俱有情故。

    界差别故。

    第三因雲。

    若爾。

    同類有情界差别故。

    刹利非刹利。

    地獄非地獄。

    并是可轉。

    姓差别故。

    涅槃非涅槃。

    種姓亦可轉。

    此義不爾。

    彼本具足衆多種故。

    此即不爾。

    本自定故。

    四異類地等。

    金銀鹽等。

    先無後有。

    先有後無。

    般非般姓。

    事亦應爾。

    故今釋言。

    此義不爾。

    彼不定故。

    此姓定故。

    五現世不般。

    後即可轉。

    此義不爾。

    此及餘生。

    姓本定故。

    不應改故。

    彼論具解五理已雲。

    是故定有非般涅槃種姓有情(已上)遮所舉難。

    立無姓義。

    無根同類異類三難。

    皆不應理。

    是故決定。

    得有不般涅槃有情。

    全無三乘無漏種故。

    今章所引。

    略中間三。

    故雲乃至。

    言乃至廣說者。

    彼論解釋五種理故。

     章是故當知下。

    三釋成。

    亦三。

    初建立五性。

    二建立無性。

    三無性所由。

    今初。

    言法爾者。

    四種道理中一。

    是法爾道理故。

    諸法本來。

    有此相者。

    是法爾故。

    有佛無佛。

    性相常然。

    不藉别緣。

    法如是故。

    此五種性。

    義理即爾。

    五種差别。

    法恒爾故。

    法爾道理通事及理。

    今此事法。

    有此通理。

    言一切有情有五種性者。

    此意說言。

    于一切中。

    總通即有五種姓故。

    非謂一人有五種姓故。

    或有無種姓。

    或有唯聲聞姓等故。

    若約下文新熏五姓。

    一人之上。

    具有無姓。

    不定。

    定性随一。

    及佛種姓。

    若約轉根。

    即經五姓。

    三乘定姓為三。

    不定種姓為一。

    無性有情。

    為第五性。

    不定種姓。

    種類非一。

    或有聲聞緣覺二姓不定。

    或有聲聞菩薩二姓不定。

    或有獨覺菩薩二姓具足。

    或有三乘皆具。

    初一即随定姓小乘。

    一向無有菩薩姓故。

    後三皆成佛。

    有佛種姓故。

     章第五種姓下。

    二建立無性。

    言五種姓者。

    五姓次第。

    諸教多同。

    一定性聲聞。

    二定姓緣覺。

    三定性菩薩。

    四三乘不定性。

    五無性有情。

    如是次第。

    故無種姓。

    言第五性。

    遮诠得名。

    言無種性。

    言無有出世功德因者。

    無漏種子。

    名出世功德。

    此無法爾無漏性性種。

    故雲無有出世。

    既無法爾無漏種子。

    故亦不可有無漏新熏種。

    無性種者。

    無習種故。

    問無種性者。

    有何種子。

    答此人都無無漏種子。

    唯有有漏善惡種子。

    此有漏種。

    亦有本有新熏二種。

    從法爾有漏種起。

    有漏心。

    新舊合生。

    熏成種子。

    由此種子。

    生現行果。

    是故唯有有漏本有始起二種。

    本來無有無漏種子。

    問無性有情。

    唯有漏種。

    無無漏種。

    以何為極。

    答無性有情。

    雖無無漏。

    而有有漏功德善種。

    是故修善。

    感人天果。

    造惡即堕三惡道中。

    人天果者。

    四州人趣。

    六欲天上。

    色界四禅。

    無色四空。

    以此等報。

    為其極果。

    升沉随緣浮墜。

    由業善業。

    善趣以此為極。

    常恒唯在三界六趣。

    永無生起出世法故。

    問無種姓人。

    永不發生出世心耶。

    亦有三乘世心耶。

    答雖是無性有情之輩。

    遇善知識緣。

    得發出世心。

    雖發此心。

    而不能遂。

    終即退堕。

    唯感世間有漏樂果。

    以不具足無漏姓故。

    此義廣說瑜伽。

    大論。

    慈恩。

    憬興。

    遁倫記等。

     章由是道理下。

    三無姓所由。

    問立無性者。

    有何所由。

    若不立此。

    有何過失。

    答立有無性有情類者。

    為不令斷盡諸佛利陀功德故。

    若許一切有情成佛者。

    有情雖多。

    皆悉成佛。

    既成佛竟。

    唯佛境界。

    無有衆生。

    所度境盡。

    是故建立無性有情。

    不斷盡佛利他功德。

    盡未來際。

    利益如是無性者故。

    佛地論第二雲。

    諸佛功德。

    為性是常無盡究竟。

    為性無常相續不斷無盡究竟。

    不可定說。

    佛以法身清淨法界。

    理性功德性是常故。

    受用變化二身功德。

    雖性無常。

    無斷盡故。

    無盡究竟。

    一切如來。

    本發佛願。

    為有情故。

    求大菩提。

    若諸有情。

    盡得滅度。

    爾時諸佛有為功德。

    何不斷滅。

    諸有情界。

    無有一切盡滅度時。

    故佛功德無有斷滅。

    所以者何。

    由法爾故。

    無始時來。

    一切有情。

    有五種性。

    一聲聞種姓。

    二獨覺種姓。

    三如來種姓。

    四不定種姓。

    五無有出世功德種姓。

    如餘經論廣說其相。

    分别建立前四種姓。

    雖無時限。

    然有畢竟得滅度期。

    諸佛慈悲巧方便故。

    第五種姓。

    無有出世功德因故。

    畢竟無有得滅度期。

    諸佛但可為彼方便示現神通。

    說離惡趣。

    生善趣法。

    乃至如是展轉。

    窮未來際。

    不能令其畢竟滅度。

    雖諸經中。

    宣說一切有情之類。

    皆有佛性。

    皆當作佛。

    然散真如法身佛性。

    或說少分一切有情。

    方便而說。

    為令不定種姓有性。

    決定速證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