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傳教大師一錄。
六。
無畏三藏受戒忏悔文及禅門要法一卷。
出海僧都一錄。
七。
菩提心戒一本。
出覺大師一錄。
八。
一切如來菩提心戒真言一本。
出覺大師一錄。
九。
與金剛弟子入壇灌頂法經一卷。
出行和上運僧都二錄。
十。
傳法阿阇梨授弟子灌頂法二卷。
出曉律師一錄。
此十本中無畏三藏最上乘受菩提心戒。
及心地秘訣。
一行和上所記。
及以無畏三藏受戒忏悔文。
及禅門要法。
慧驚禅師所集此中最要宜用彼文(雲雲)然據義釋所用少異。
諸戒儀中皆問七遮。
而義釋中唯示四遮。
如三昧耶四重禁中第四文雲。
此是四攝相違法。
四攝是菩薩具戒中四依。
初受戒時先當開示此遮難。
若能奉行者方為受之不能奉行。
則非摩诃薩埵不得為受(雲雲)金剛頂義訣雲。
此地梵網兩卷從此經中出淺略之行相也。
其中廣相根未有堪(雲雲)而用彼梵網中七遮之問恐涉淺略。
又法悅集陀羅尼經犯五逆者三十年忏悔。
乞食路中缽得此咒。
持誦成就飛騰十方。
若爾七遮何妨持明(雲雲)是一異也。
諸戒儀中多用奉請釋迦文殊彌勒三尊。
而普賢觀心地觀等是釋迦佛一化遺法用此三尊。
且如梵網戒本昔妙海王千子于華藏界盧遮那所用菩薩戒。
次傳逸多二十餘菩薩相承傳來。
豈更肯用應佛化儀(雲雲)又方等陀羅尼行法四姓共受二十四戒。
受此戒時。
應請一比丘解此戒相者呼諸衆僧随意堪能不問多少。
複應請二十四形像。
若多者無妨。
作種種肴膳飲食供養衆僧及此比丘。
立心着地在形像前。
及諸尊僧至心禮敬唱如是言。
諸佛色藏諸衆僧。
我今歸命受尊戒。
衆僧弘慈當證知。
複更唱言。
法中雄猛微妙尊聽我演說受此戒
爾時此人應自口說了知戒已而更三請。
而已淳熟此戒性盡性形改而受持
谛聽谛受而莫犯持此戒者随意生
(雲雲)
又雲。
行者辭家出時。
應如是言。
我欲修行陀羅尼典。
父母聽不。
若謂聽者心每念言。
我亦欲舍婦兒妻子行陀羅尼趣向道場。
應如比丘法修諸淨行。
具于三衣揚枝滲水食器坐具。
如是應畜如比丘法。
又受六重如優婆塞法。
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應父母前燒種種香。
應作是言。
我今欲至道場。
哀愍聽許。
亦應種種谏曉。
亦應随宜說法。
亦應三請。
若不聽者此人應于舍宅唯自思惟誦此經典。
應淨其室内燒香供養。
女人得到無所共。
捧衣無共。
辭家出時不剃除發。
若不剃者何具三衣。
言三衣者。
一名單縫。
二名俗服。
一出家服。
二在家服。
若在家者用三衣為一衣者作于三世諸法戒。
一俗服者令我弟子趣道場時當着一服常随逐身寸尺不離。
若離此衣得障道罪。
第三衣者具于俗服。
将至道場常用坐起。
其名如是當受持也。
受六重不随意堪任。
若謂受者盡形受也。
亦如上法随意堪任受諸戒律(雲雲)今據此文真言行者受二十四尊者三摩耶戒之時不必奉請釋迦等。
而請二十四菩薩形像。
故知今于白檀壇前宜請壇中八位諸尊(雲雲)是二異也。
諸戒儀中皆受三種淨戒羯磨。
而其璎珞亦是化身遺教戒法。
今據大日經文自有三世無障礙戒。
舍自身奉獻諸尊(雲雲)是三異也。
諸戒儀中或說四重不依本教。
如用耳語三昧耶偈根本四重為四重禁。
或說十重不依本教。
如用禅要菩薩十重而未曾說十種方便學處。
今據方便學處品釋自有此教菩薩四重。
不舍三寶及菩提心是為四也。
亦有十重。
四外更加後六重禁。
五不應謗三乘經法。
六不應悭吝于一切法。
七不得邪見。
八發大心人不令退息。
九小乘人前不說大法。
大根人前不說小法。
十常當行施。
不施他人害物之具。
又有根本四重禁戒。
常不應舍法(一)舍離菩提心(二)
悭吝一切法(三)不利衆生行(四)
亦有十種方便學處。
即十善也(雲雲)然禅要中十重。
一不應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二不應舍三寶歸依外道是邪法故。
三不應謗三寶三乘正教皆佛性故。
四甚深經典不通解處不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五衆生已發菩提心者不應說如是法。
令退菩提心趣向二乘斷三寶種故。
六未發菩提心者不應說如是法。
發二乘心。
違本願故。
七對小乘人及邪見人不應辄說深妙大乘。
恐彼生謗獲大殃故。
八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
令斷善根故。
九于外道前不應說我具無上妙戒。
令彼嗔恨求如是物不能辨得退菩提心二俱有損故。
十但于一切衆生中有所損害及無利益事皆不應自作教人随喜。
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違背故(雲雲)近代多說此十重法而未有說本教十重(雲雲)今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