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釋雲。
阿阇梨雲。
欲此夜作弟子法時。
其所供養當減第七夜之半。
又當觀彼情機贊揚密教發生樂欲堅固其心。
并為分别十種方便學處五戒十善法戒。
然此三世無障礙智戒凡結緣者皆令預聞。
其四種根本及三昧耶。
又一偈則當耳語戒之。
具支灌頂者乃應聞耳(雲雲)然則大悲胎藏入曼荼羅之前有七種戒。
一者受方便學處。
五戒十善法戒。
二者三世無障礙智。
三平等戒。
三者真言門行菩薩根本四重禁戒。
四者真言門行菩薩十重禁戒。
五者入三昧耶耳語一偈戒。
六者四波羅夷三昧耶戒。
七者持明禁戒。
此七戒中耳語一偈三昧耶戒持明禁戒但須具支灌頂者聞。
其前無障礙戒方便學戒根本四重十重禁戒乃至結緣灌頂之者皆令預聞。
若疑者雲。
何故有此多戒秘藏難曉。
今拟顯教明之。
梵網經中通為七衆。
制十重禁四十八輕戒八萬威儀三十律儀。
言七衆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
言十重者一殺生。
二偷盜。
三淫欲。
四妄語。
五沽酒。
六說。
七衆罪過。
七自贊毀他。
八悭貪。
九瞋恚。
十诽謗三寶。
地持經中偏為出家菩薩說彼四重。
方等經說二十四戒。
藥師經說百四戒。
善生經中偏為在家菩薩說前六重及二十八輕。
普賢觀經通為在家出家菩薩受六重已次受八重。
八重法者。
一淫泆。
二殺害。
三偷盜。
四違父母。
五違師僧。
六嫉妒。
七瞋心。
八貪利。
文殊問經通為菩薩沙彌沙彌尼說十善戒。
十善戒者。
一殺生。
二偷盜。
三邪淫。
四妄語。
五绮語。
六惡口。
七兩舌。
八貪欲。
九瞋恚。
十邪見。
其式叉摩尼戒準律十七歲沙彌尼更與二法。
謂學六重及四重禁(雲雲)然于受戒有七衆别受法有七衆共受法。
若别受法比丘比丘尼出家菩薩别受四重及二十四戒一百四戒。
優婆塞優婆夷在家菩薩别受六重及二十八戒。
沙彌沙彌尼出家菩薩别受十善。
式叉摩尼别學二法。
若共受法七衆同時共受十重四十八輕戒。
此有三義。
一雲。
随受者樂各名一衆。
謂随人樂名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
故璎珞雲。
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
乃至受十分戒名具足戒菩薩。
二雲。
皆名菩薩僧。
故涅槃雲。
僧名和合。
和合有二。
一者世和合名聲聞僧。
二第一義和合名菩薩僧。
如淨戒經。
在家菩薩皆名大優婆塞僧。
出家菩薩皆名菩薩比丘僧即其義也。
三雲。
皆名如來。
故梵網雲。
若受菩薩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雖有三義第三為正。
又有二種受戒。
一直往菩薩受戒。
如占察雲。
初出家已受十善戒為菩薩沙彌。
次白四羯磨受菩薩具足戒名菩薩比丘。
二回心向大。
如大般若雲。
觀彼根性為說大乘令其回心入無上道。
是為淨戒波羅蜜多。
(雲雲)今真言門六種戒中第一方便學處五戒十善如菩薩優婆塞優婆夷六重沙彌沙彌尼十善戒也。
第二三世無障礙智三平等戒如式叉式叉摩尼二種學法也。
第三根本四重第六菩薩四重如出家菩薩四重禁也。
第四菩薩十重如七衆共受十重也。
第五耳語一偈如菩薩比丘比丘尼六念五觀法也。
第七持明禁戒非如七衆受戒。
此是修證際限之戒。
例如方等陀羅尼随樂律持(雲雲)然受真言門中戒法入曼荼羅皆名真言門行菩薩。
設有善男善女但受結緣灌頂。
初受方便學處五戒十善名為真言門行菩薩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
次受三世無障礙智戒法名為真言門行菩薩式叉式叉摩尼。
次受四根本戒名為真言門行菩薩比丘比丘尼。
次受耳語一偈是同僧祇六念有部五時之法。
以驗曾受具戒以否。
次受三昧耶四根本重。
是同已受具竟更說戒體(雲雲)其十重法七衆共受。
亦随人樂各名一衆(雲雲)若是本成顯略七衆。
今受真言門中諸戒名為回心真言七衆(雲雲)方等陀羅尼法行時在家菩薩受持三衣缽具。
如比丘法。
受于六重如婆塞法。
故知出家菩薩受持真言戒持衣缽具名為比丘比丘尼也。
然此菩薩實是諸佛亦名為法亦名為僧。
一體三寶無别體故。
故大日經三三昧耶品雲。
複次秘密主有三三昧耶最上正覺心。
第二名為法。
彼心相續生。
所謂和合僧。
若住此三等修行菩提行當得成菩提三身自在轉。
複次秘密主。
于一身示現三種所謂佛法僧。
秘密主。
觀彼諸真言門修菩提行。
諸菩薩若解三等于真言法則而作成就。
彼不着一切妄執無能為障礙者。
除不樂欲懈怠無利談話不生信心積集資财者。
複應不作二事。
謂飲諸酒及寝床上(雲雲)真言六戒大綱若斯。
故義釋雲。
然此三世無障礙智戒。
凡結緣者皆令預聞。
其四根本三昧耶又一偈則當耳語戒之。
具支灌頂者乃應聞耳。
今授六戒。
自有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