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日經供養持誦不同第五

首頁
    大悲胎藏生秘密曼荼羅壇事業灌頂七日行法(六日行法) 第三字輪品及秘密品都會壇中修灌頂時。

    一切諸尊普念誦法經中三部四處布字法。

    及具五事四法。

    并作諸尊總别壇法。

    一一具足種字三昧形法。

    異前二法。

    攝大軌下卷初明三部四處布字為諸尊種子觀布字門義法。

    具足十号法。

    金剛字句法是為成身法。

    次五輪圓壇置身五處法。

    大真言王法是成壇法。

    即今所用秘歲壇法。

    次淨心垢五輪大壇觀身同體。

    壇場莊嚴及諸尊位皆觀身内。

    自身為壇令投華法。

    是以印法。

    修灌頂法非此事業壇法。

    次九尊印真言是今秘密壇文 次三月修法百光王法。

    六月修法是别持誦法則。

    次分限畢。

    五供解界。

    觀經印砂六念。

    及加持句印真言法。

    是通修行法則。

    次阿阇梨真實智法。

    一切布字法是大阿阇梨常念誦法。

    非此灌頂壇法。

    其供養儀諸尊印明灌頂法則略同上中兩卷。

    亦有殊異具如經說。

    彼上卷雲。

    小乘明三輪大乘明五輪。

    五輪是今所用。

    異前二法(雲雲)然灌頂有三種。

    一者但以印法作之。

    離諸作業。

    此是入秘密曼荼羅。

    謂有弟子誠心殷重深樂真言之行志求大乘。

    然資力乏少。

    若令一一具求衆事反當于道有礙。

    如是之人師當深起慈心觀彼心行而攝引之。

    然但得為此一人而作之。

    不得多為人作。

    何以故。

    恐彼資力能辨者生怠慢心而不盡心植衆德本。

    故作時随力令辨少供供養三寶。

    此第一最勝。

    謂本尊身語意三合為一。

    三俱淨故以此印印之。

    此最勝也。

    師秘受其真言手印之類(初但以手印。

    二具足法事。

    三在三昧灌頂也)二者以作事業而灌頂者。

    即是師及弟子皆先作事業也。

    謂令弟子七日以來誠心禮悔之類。

    師亦于七日以來為其持誦秘求感應。

    及令辨諸供養物。

    香華之類。

    緣壇所須一一令作。

    然此灌頂與前者不殊。

    但以有資力故令盡其所力于諸佛海會之中而作無盡供養。

    由此因緣施福之果不可窮盡。

    故須灌頂勸彼令具作也。

    三者但以心而作灌頂。

    如是灌頂不擇時不擇方(謂向東設位。

    或向南等皆離也)由此弟子已修真言之行。

    于秘密藏中有所堪任令師心悅。

    此又最勝也。

    師弟俱得瑜伽以心灌頂。

    猶如摩頂授記也。

    又能盡心承奉其師。

    于種種善事無有違越。

    以此因緣令尊歡喜。

    故為作心想灌頂也。

    其灌頂法瑜伽阿阇梨先入淨室而住三昧。

    如前所說。

    以身四分作四重曼荼羅位。

    亦如毗盧遮那所現之方位一一無異。

    如是作已。

    以秘密加持故令彼弟子先在外而待命者。

    自然而得金剛手威神加持引之令入。

    亦自然而解作印等。

    一一如法。

    既入室已。

    以金剛手所加持故現睹曼荼羅諸尊之位宛然現前。

    一一本尊之形及印字等亦悉明了。

    爾時行者複以加持力故。

    手中自然蒙授妙華而以供養大衆。

    随所堕本尊之處。

    其尊即起以妙音聲而安慰之為作攝授。

    爾時本尊即取一一大會諸尊處甘露三昧之水。

    而為彼弟子現前灌頂。

    爾時阿阇梨但坐一處而入三昧。

    寂然不動而能成就如是勝事也。

    令尊歡喜相應。

    謂承事本尊。

    本尊歡喜以行者現前而為灌頂。

    以遍數及行具作故也。

    承事念誦令尊歡喜。

    現前說法如所說而作之也。

    準前例之。

    如弟子能事師令歡喜師為灌頂教授也。

    次答三昧耶有幾種者。

    今世尊答略有五種也。

    三昧耶者如有人于衆多國王大臣所尊重。

    集會之處而自發言作大要誓。

    我今如是之事永當不作。

    如是之事依行之。

    以自對可信之人而發誠言。

    若有所違即得重罪。

    是故三昧耶者即是不可違越義也。

    略而言之即是戒義也。

    此中五種者。

    第一但得遙見曼荼羅。

    謂如造曼荼羅時謂見具足曼荼羅也。

    忽有諸人善心随喜欲求禮拜供養。

    爾時阿阇梨聽令引入于壇外遙令禮拜以華香等遙散道場而作供養以得見如是法會。

    故無量罪業皆得滅除。

    然未令授彼真言及印是第一也。

    第二見曼荼羅座位。

    謂引彼入于壇中禮拜供養投華散于本位。

    師告彼汝華堕某尊位上為說本尊名号。

    并明入壇門内悉見諸位也。

    此人說名為第二三昧耶也。

    若請真言及印亦得随所應者授之。

    第三見曼荼羅及印位并作諸事者。

    謂阿阇梨從首至末為此人而作曼荼羅。

    乃至諸尊及印等一一告示。

    又授真言手印。

    一一行法皆教授之。

    此是第三也。

    第四者已能依随行法修真言門。

    所有法則一一通解。

    具知緣檀所須方便衆藝堪在師位。

    悅可師意師即為作傳教曼荼羅告言。

    汝自今以後亦如我無異。

    造曼荼羅度諸弟子。

    令法久住佛種不斷。

    故此第四也。

    第五即是秘密三昧耶。

    如教所說印壇配位皆見。

    若不經入此壇秘密智不生也。

    是故當于秘密壇中如法作灌頂。

    是名第五。

    智者應知也。

    若異此者不名三昧耶也。

    即前所說第三灌頂時所入也。

    若異此五事不名善作三昧耶。

    然秘密曼荼羅複自有五種。

    第一于師所授得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