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怎麼栽!”因果觀并不是宿命論。
宿命論認為一切的得失成敗,冥冥中由命運之神掌握,努力是沒有用的。
而因果的觀念是,所有的果報,不管善惡,都是你自己造作出來的。
幸福、悲慘的選擇,主權不在神而是在自己,一切的結果是自己行為決定的。
有一個小孩和朋友發生了摩擦,跑到山谷大叫,發洩内心的忿悶。
他對着幽深的空谷叫着:“我恨你!我恨你!”話聲剛落,幽谷裡傳來“我恨你!我恨你!”的回響,久久不絕。
這個小孩沮喪地回到家裡,傷心地向母親哭訴:“世間上所有的人都恨我。
”母親問明原委,于是牽着孩子的手,回到山谷。
“孩子,現在你對山谷說:‘我愛你!’”小孩子照着母親的話做了,立刻從四面八方傳來“我愛你”的聲音。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用愛才能赢得愛,以恨對待恨,恨意隻會加深。
五、戒律的道德生活
戒律是佛陀為了調伏弟子們的身心所制定的種種規矩。
有人或許會認為戒律是束縛行動自由的枷鎖,何必自找麻煩,受戒律的拘束。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遵守戒律,确實不違,反而能夠得到更大的自由——解脫。
人,要從愚癡迷夢中覺醒,才能認識生命的真谛;
人,要從向外貪求中回頭,才能找到内心的寶藏。
心内的般若
八指頭陀寄禅長老幼年沒有讀過書,一日過洞庭湖,在船頭上脫口而出一句妙詩“洞庭波送一僧來”,衆人皆驚歎。
這句詩不但有文學的韻味,而且富有禅機。
寄禅長老沒有上過學,怎麼能作出這樣的好詩呢?這就是從心内而來的般若智能。
心内的世界燦爛,多彩多姿,都是吾人開拓的,因為那本來都是我們的本性。
心内的般若是我們的根本,心外的知識是我們的枝葉,根本有了,枝枝葉葉自然生長。
我們過去忽略了自己心内的般若,忽略了根本,隻在枝末上探讨,往往費了加倍的力量,收獲反而有限。
心内的般若,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能源,就是我們的本性。
佛教講“衆生皆有佛性”,每一個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有成佛的“能”,這個“能”就是我們的本性。
真正的能源,應該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科學家有了般若智能,發掘本性裡的能源,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送到月球;哲學家把自己本性的能源發掘出來,對宇宙人生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讨。
任何一個學說,如果有特殊的成就,都必須要向自己心裡的能源探讨。
什麼才是心内的般若?
其一,本有的佛性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佛陀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第一句話就發出他證悟後的宣言:“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如來的智能德相就是我們的佛性,也就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我們為什麼要懷珠作丐、有寶還窮呢?
其二,内證的真如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真如和佛性是異名同義,我們輪回生死,能夠萬劫千生,是靠我們有個真如。
我們能離生死煩惱,也是靠我們的真如。
真如好比一塊黃金,盡管你把它制成戒指、手環、耳墜、手表,但黃金的本質是不變的。
吾人就靠這不變的真如,可以升華自己、淨化自己。
其三,無住的心境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為吾人心有所住,所以心有所偏、心有所執。
如那無住的心境,就是無限、無量、無邊、無盡。
如果吾人有了無住般若,又何須斤斤計較蠅頭小利或人我是非呢?
其四,永恒的本體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世間的一切都是短暫而無常,唯有心内的般若才是我們永恒的本體,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找自己的根,找自己永恒的生命!找根,找永恒的生命,先要體證心内的般若,一通百徹,世間的知識就從自性般若中流出。
佛光菜根譚
一個人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
一個人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心的主人
從前一個大富翁有四位夫人,他最寵愛年輕嬌美的四夫人。
後來,富翁患了不治之症,臨終前他對四夫人說:“我平常對你最好,你陪我一同死好嗎?”四夫人驚叫道:“不!生時同在一起當然好,但死後在一起有什麼好呢?”
富翁又向三夫人要求,三夫人說:“我年紀還輕,以我的美貌還可以改嫁,怎能跟你一道死呢?”
富翁問二夫人,二夫人搖手說:“家務事一向是我在料理的,我總不能不顧家啊!”
富翁無可奈何,最後對大夫人說:“我過去對你太冷淡,我現在就要死了,一個人到陰曹地府非常孤單,你願意随我一起去嗎?”大夫人極其莊重地回答:“嫁夫随夫,我當然願意陪你一道去死,我永遠跟你在一起。
”
這個故事中,富翁生前時刻離不開的四夫人可以喻指我們的身體。
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