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振鈴。
次回向方便。
次随方回向。
次解界(火院左轉)。
次奉送。
次三部護身。
次下座禮佛。
次堂外作善。
金軌雲。
讀誦大般若或花嚴或無邊門或法花楞伽涅槃大乘經論等。
思惟講說。
或以七俱胝佛像塔印。
香泥。
砂上紙上随意印之多少。
如念誦(雲雲)。
右依悉地通法而略記之了。
唯是為自行也。
人更不可用之。
依胎藏大法行之者。
可有多意。
若依大悲大壇者。
行法如常。
尊位。
遍知院左方佛眼北。
私雲。
現圖雖安此尊。
經軌之中不說其印明形像。
或嘉會壇。
或随行(如前之)。
或釋迦别壇(如先。
但可想釋迦入準胝三摩地。
如經意)。
或佛母别壇(如佛眼抄)。
若依金界行之者。
金界之中。
未見此尊印契。
密言形像。
不如不行之。
若猶欲行者可作大日即本尊觀(雲雲)(如先先)。
一遍數
不空經雲。
九十萬遍(金剛智本同)。
又雲。
七十萬遍(金本同)。
一僧數。
不軌雲。
請七僧(雲雲)。
一念珠。
不軌雲。
即取菩提子念珠。
具一百八。
依法貫穿。
即以塗香。
塗其珠上(雲雲)。
一随所求法門觀尊像。
金軌雲。
若求不二法門者。
應觀兩臂。
四無量四臂。
六通·八聖·十波羅蜜如次六八十臂。
若求如來普遍廣地者。
十二臂。
十八不共·三十二相·八萬四千法門。
如上觀念(取意。
不空軌無此文)。
一形像并曼荼羅。
不空軌雲。
次說準胝佛母畫像法。
取不截白氈去毛發者。
于淨壁。
先應塗壇。
以阏伽飲食随力供養。
畫師應更八戒齋。
清淨畫像。
其彩色中勿用皮膠。
于新器中調色。
應畫準提佛母像。
身黃白色。
結跏趺坐。
蓮花上。
身佩圓光着輕谷。
如十波羅密菩薩衣。
上下皆作白色。
複有天衣角絡璎珞頭冠。
臂皆着螺钏。
壇慧着寶環。
其像面有三目。
十八臂。
上二手作說法相。
右第二手作施無畏。
第三手執釼。
第四手持寶鬘(金軌雲把數珠)。
第五手掌俱緣果(金軌雲。
微若布羅迦。
漢言子滿果。
此間無西國有)。
第六手持钺斧。
第七手執釼。
第八手執金剛杵。
第九手持念珠(金軌雲。
把寶鬘)。
左第二手把如意寶幢。
第三手開數紅蓮花。
第四手軍持。
第五手罥索。
第六手持輪。
第七手商佉。
第八手賢瓶。
第九手掌般若梵夾。
蓮花下畫水池。
池中難陀龍王。
塢波難陀龍王。
拓蓮花座。
右邊畫持誦者。
執香呂瞻仰聖者。
準提佛母矜愍持誦人。
眼下顧視。
上畫二淨居天子。
一名俱素陀天子。
手持花鬘。
向下承空而來供養聖者。
于像下應書法身緣起偈(雲雲)。
又雲。
以檀香塗九個聖位。
如滿月(雲雲)。
又雲。
用陀羅尼九字。
布列于行者身。
即成以如來印。
八大菩薩所加持身(雲雲)。
金軌雲。
磨白檀香塗作八曼荼羅。
猶如滿月。
或似八葉蓮花(雲雲)。
私雲。
九個聖位何等尊哉。
八大菩薩又誰哉。
可尋之。
圖雲。
白黃色。
十八臂。
持種種三昧耶。
著白輕羅綿。
坐赤蓮花。
額有眼(雲雲)。
裡書雲。
或雲。
七俱胝及瑜伽中八大菩薩觀音。
勢至。
普賢。
文殊。
虛空藏。
金剛藏。
除蓋障彌勒(已上)。
一以鏡為壇事。
獨部經雲。
不用諸部廣修供養。
堀地作壇。
香泥塗之所建立。
但以一新鏡未曾用者。
于佛像前。
月十五日夜随力莊嚴屈請供養。
燒安悉香及具清水。
結印誦咒。
咒鏡一百八遍。
以囊盛鏡。
常持相随。
欲誦咒。
但持此鏡。
置于面前。
結印誦咒。
依鏡為壇即得成就(雲雲)。
兩本經軌無此文。
但說一成就法之中雲。
又法取一明鏡置于壇中。
先誦真言加持花一百八遍。
又誦真言。
一返一擲打鏡面。
于鏡面上即有文字現。
說善惡事。
一以帛可覆像事。
不空軌雲。
持像于精室秘密供養。
以帛覆像。
念誦時去覆帛。
瞻禮供養念誦畢。
聊以帛覆。
慎勿令人見。
何以故從師受儀軌畫像法。
若轉與人呈像被魔得。
便當須秘密(雲雲)。
私雲。
餘尊準知。
皆如此欤。
一切能。
經(不空本)雲。
若有修真言之行。
出家在家菩薩。
誦持此陀羅尼。
滿九十萬遍。
無量劫造十惡四重五逆五無間罪。
悉皆消滅。
所生之處常遇諸佛菩薩。
豐饒财寶常得出家。
若是在家菩薩。
修持戒行堅固不退。
誦此陀羅尼常生天趣。
或于人間常作國王。
不堕惡趣。
親近賢聖。
諸天愛敬擁護加持。
若營世務。
無諸災橫。
儀容端正言音威肅。
心無憂惱。
若出家菩薩具諸禁戒。
三時念誦依教修行。
現生所求出世間悉地定慧現前。
證地波羅蜜。
圓滿疾證無上正等菩提(雲雲)。
又雲。
若人無宿善根。
無菩提種不修菩薩行。
才誦一返則生菩提法芽。
何況常能念誦受持(雲雲)。
獨部法雲。
建立曼荼羅。
結印誦咒。
能滅十惡重罪。
成就一切百法功德。
作此法不簡在家出家。
飲酒食肉。
有妻子。
不簡淨穢依我法無不成就(雲雲)。
短命者增壽無量。
求官者現世得輪王位。
凡所求願無不稱遂(雲雲)。
行林第十一。
元祿十一年七月八日以大山寺藏本令松安書。
台山中天雞頭阇梨嚴覺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