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敗北

首頁
    麼回事。

     祖承訓這時扯了個謊,說前頭打了一個大勝仗,可惜史儒戰死。

    現在雨下得太大了,戰事無法繼續,他要回大明多叫些人過來。

     他為何要撒這麼一個轉眼就會被戳穿的謊呢? 不是顧慮個人面子,而是怕回不了國。

    明軍進軍之時,朝鮮人在晴川江和大定江搭起了兩道浮橋,方便大家能南下。

    如果平壤兵敗的消息傳來,朝鮮人擔心小西行長揮師北上,第一時間将浮橋拆掉,把自己退軍的道路斷絕。

    到那時候,可就全完了。

    所以他又叮囑了一句:“你們千萬别撤浮橋啊。

    ”(《再造藩邦志》) 祖承訓渡江之後,在控江亭等了兩天,收拾敗軍。

    清點了一下,明軍傷亡十分慘重,将領隻有王守官、郭夢征幾員還健在,幸存的部下士氣全無。

    這些明軍士兵沒地方住,沒東西吃,都開始罵祖承訓。

    祖承訓無言以對,誰讓自己打輸了呢。

     明軍在平壤城的損失,曆來估計不一。

    有說三千人全軍覆沒,祖承訓僅以身免,有說傷亡了三分之二。

    在半年後李如松在平壤取得大捷之後,明軍傷亡報告傳回義州。

    朝鮮國王李昖說了一句話:“之前祖總兵打了敗仗,實際死傷并沒多少,結果中朝卻傳言說全軍盡墨。

    這次咱們别着急說,先數數清楚再說吧。

    ”(《宣祖實錄》二十六年一月十日) 據此推斷,祖承訓部隊的傷亡并不很大。

    其實也可以理解,前方直接接戰的部隊肯定傷亡很重,但無法在狹窄的街道上展開的後續部隊,是成縱隊前進的,前軍接戰敗亡,後面退出的部隊應該是大部分。

    關鍵在于這是個敗仗,四員帶隊大将戰死兩員,于是在明朝本就簡略之極的記載裡,就成了全軍盡墨。

     聽說敗戰傳來,柳成龍一肚子氣,他殚精竭慮整頓出如此周詳的補給計劃,本指望明軍能拿下平壤。

    想不到祖承訓如此不争氣,一下子就把買賣給賠光了。

    他敢怒,卻不敢言,還得指望祖承訓繼續作戰,隻得拽着祖承訓馬頭,苦苦勸說道:“将軍您就算不為我們小邦着想,也得為大明想想啊。

    ” 祖承訓此時知道就算自己肯留,手底下這批士兵也别指望能繼續作戰,執意要走。

    他帶人一路北撤,連義州也不進了,直接渡過鴨綠江跑回國去。

     話說在義州的朝鮮王室還喜孜孜地等着前方的大捷,國王李昖在七月二十日召開了一次會議,煞有其事地吩咐平安、黃海、鹹鏡道的朝軍都盡快動員起來,沿途追擊從平壤敗走的日軍,盡量擴大戰果。

    (《宣祖實錄》壬辰年七月二十日) 幸虧有細心的大臣提醒,說咱們先派人去問問柳成龍、金命元兩位大人,探實了勝報,再發兵不遲。

    李昖一想也對,結果探子還未出發,前線就傳回戰報:明軍大敗,祖承訓回國! 李昖聽到,有如晴天霹靂,驚得半天沒說話。

    在他心目中,明軍都是天兵天将,天兵天将怎麼會輸呢?呆了半晌,日本人給送來一封信。

     信是小西行長寫的,他在信裡說平壤一戰我軍大捷,就好似是孤虎遇見群羊。

    他自诩為老虎,群羊自然指的就是明、朝聯軍,還說自己不日将提兵進犯,讓朝鮮王室好生準備着。

     其實這時候小西行長根本沒有進攻的打算,四處騷擾了一下,看明軍退幹淨了,便縮回平壤城去。

     經過平壤一役,雖然擊潰明軍,可也讓日軍本來就很緊張的鐵炮補給捉襟見肘。

    第一軍團的火器消耗已到了谷底,再不補充便無以為戰。

    再說他目前兵力尚少,勉強追擊,恐怕連分駐各城的守備部隊都湊不夠。

     更讓小西行長心存忌憚的是,祖承訓的到來,意味着明軍正式介入朝鮮戰争。

    這次是撿了個敵人不谙軍情的便宜,下一次如何,卻難說了。

    光靠他自己,恐怕獨木難支。

    小西行長很快寫信給宇喜多秀家,報告大明介入戰争的重要情報,同時敦促他多運辎重,把一軍團在各地的軍隊召集回來。

     他寫這麼一封信給李昖,不過是為了恐吓朝鮮人,争取時間。

     可惜李昖已經被明軍的失敗吓暈了頭,根本不及分辨這封信中的内情,整個義州一夕數驚。

     此時柳成龍還在定州督糧,不在身邊,隻有一位老臣尹鬥壽提醒李昖道:“要不咱們派人去問問楊總兵以後該怎麼辦吧。

    ”一句話提醒了夢中人,李昖連忙派了一個叫沈喜壽的使者,去找楊紹勳咨詢。

     這一咨詢,卻咨詢出了一場大麻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