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 廷議

首頁
    身份敏感,何況年紀也大了,不宜出征,可是甯遠伯的面子不能不給,那麼朝廷隻有一個選擇:李成梁的長子李如松。

     李如松此時正從甯夏戰場帶着無上的榮譽歸來,征塵未洗。

    他來當這個指揮官,衆望所歸。

     于是,李如松從提督陝西讨逆軍務總兵官,改成了提督薊遼保定山東等處防海禦倭總兵官。

    另外南京刑科給事中徐桓、福建道禦史彭而珩等人還不失時機地舉薦了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李如梅、李如梧等人,也都在東征軍中各有職務。

    其他人選如楊元、張世爵等人,都是南北一時名将。

     但大明祖制是“以文馭武”,這種國家級的軍事動員,必須要用一位文官來擔任最高統帥。

    石星倒是想自己去,可于規矩不合,于是這個職位便落到了一直在遼東忙活的兵部右侍郎宋應昌身上。

     宋應昌是會稽人,嘉靖四十四年二甲進士,在大明官員中學曆隻算是普通。

    他曆任降州守、戶科給事中、刑科給事中、禮部給事中、河南布政司參政、山東巡撫、江西布政司右布政、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大理寺卿、工部右侍郎。

    這一長串履曆相當熱鬧,六大部委幹過四家,朝廷和地方都有過任職經曆——可是惟獨沒有與軍事相關的。

     石星為何要選這麼一個人呢?因為宋應昌這個人,是出了名的不務正業。

    他本職工作多是庶務民政,可他本人的興趣愛好,卻是打仗,沒事就上書朝廷,對各地邊境政策指手畫腳,一個主意接着一個主意地出。

    象他在山東當巡撫的時候,老百姓生活水平沒怎麼改善,軍備水平倒提高了一大截。

     在壬辰年八月份的時候,朝廷名義上還沒決定出兵,但萬曆皇帝授意石星可以開始作前期準備工作。

    石星希望這件事要低調、秘密地進行,因此負責人必須懂軍事,擅于統籌,又不能有太強烈的軍方背景,以免刺激到朝廷。

     挑來挑去,石星想到了這個不務正業的軍事狂。

    經過一番運作,石星在八月十三日把宋應昌從工部平調到了兵部,然後立刻把他派去了遼東準備。

     宋應昌六月二十四日才剛剛從大理寺卿升任工部右侍郎,兩個月都沒到,居然又轉到了兵部。

    這在萬曆朝,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迹——要知道,當時萬曆皇帝正在消極怠工、變相罷工,以示對大臣們的抗議,多少職位因為他拒絕簽字任命而常年空缺。

    從這個人事任命,我們就能覺察到石星背後萬曆皇帝的身影。

    若沒有他大開方便之門,石星斷然無法如此随心所欲地操縱人事。

     宋應昌确實不負衆望,他到遼東以後,采取了“先固己,再救人;先由近,再及遠”的原則,開始有條不紊地整頓,修繕城牆道路,安排糧草調運,檢查武器庫存等等。

    在接下來的戰争中,明軍在遼東境内的補給與運輸從來沒出過任何差錯,全賴這位“不務正業”的大人用心之故。

     有鑒于他這份辛苦與功勞,等到朝廷決議一定,宋應昌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經略。

     朝廷還為宋應昌下面設置了幾個副手。

    沈惟敬是其中一個,他立了大功,被實授遊擊将軍署都指揮佥事。

    另外還有兩位副手,都是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巧合的是,兩個人名字裡都帶一個“黃”字。

     一位叫劉黃裳,除了毛筆字寫的非常好以外,沒什麼特别的。

    而且這個人有點缺心眼,進入朝鮮觐見國王的時候,别人都是噓寒問暖,他上來劈頭就問國王的生辰八字,說要給起一卦,搞得李昖莫名驚詫。

    (《宣祖實錄》二十六年一月三日) 但另外一位就不同了。

     這位名字叫做袁黃,字坤儀,負責贊畫軍前兼智朝鮮兵政,也就是在前線給李如松擔任參謀長。

    這位參謀長,乃是大明朝的一代奇人。

     大明朝從來不缺天才,但是卻很少看到袁黃這樣的全才。

    袁黃興趣廣泛,涉獵廣泛,偏偏腦子還特别好使,什麼東西一拿起來就會,而且都是精通。

    幾十年下來,他的簡曆裡特長這一欄長得不象話:詩詞歌賦、經史子集,天文學、曆法、幾何、算學、岐黃之術,甚至還彈得一手好琴。

     在萬曆二十年,袁黃已經六十多歲了,但腦子一點都不糊塗。

    這四萬大軍的衣食住行、軍器馬匹、沿途驿站糧草配置,全都裝在這個老頭的腦袋裡,分門别類,絲毫不亂。

    他還嫌這點東西不夠費腦子,找來朝鮮地圖和一堆戰報,盤腿開始研究進軍路線、情報分析和針對日軍鐵炮的戰術策略。

     袁黃是嘉善人,從小就目睹家鄉被倭寇蹂躏的慘狀,對于日本人絲毫沒有好感而且也很熟悉。

    這次有機會親手報仇,袁黃自然要全力以赴。

    一個天才要傾力出手,他的敵手顯然是要倒大黴了。

    所以有他陪伴着李如松在前線,石星和宋應昌都放心得很。

     這一文一武,可以算是萬曆一朝的最佳組合了。

     整個大明,這個時候都開始活動起來,各類邊境動員整饬的瑣碎事務,充斥在這期間的明代史料裡,大明為這場戰争作到了什麼地步呢?僅舉一例:山東地方在十一月初上報,稱泗水亟需疏浚,否則明年必成水患。

    工部回複說先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