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命令的用意。
因為牡丹峰上的敵人能夠獨立作戰,封鎖城門并不能阻止他們用火力支援平壤城。
不過他沒有提出疑問。
這一天總攻開始後,吳惟忠吩咐休靜與查大受分别率部屬圍攻牡丹峰,自己則率領浙兵精銳直入北城南部。
開始的進攻很順利,明軍鋪天蓋地的火炮攻擊讓日軍一陣犯暈,防守為之一懈。
浙兵很快就突破了外圍防線,攻陷了北城南門。
在控制了北城南門之後,吳惟忠還沒來得及喘息,就突然發覺自己似乎捅了個巨大的馬蜂窩——日本人全瘋了。
平壤内城一下子沖出了無數武士和足輕,嗷嗷叫着不要命地開始猛攻北城南門。
面對日本人瘋狂的攻擊,浙兵的壓力陡然變大。
北城南門的城樓規模很小,他們打下來很容易,現在守起來當然也很難。
吳惟忠有點糊塗,不知道日本人吃錯了什麼藥,這地方有這麼重要麼?至于麼?
他不知道,此時日軍主帥小西行長正在牡丹峰上督軍。
明軍占領北城南樓,等于是切斷了日軍半拉脖子,日軍司令官和司令部都給孤立在平壤外了,你說日本人能不急麼?
這正是李如松發現的日軍第四個破綻。
在古代,戰場上沒有無線電和電話,所以碰到大規模的戰鬥,主帥都會選擇一處高地,登高望遠,便于掌控全局。
尤其是守城戰,及時看到敵軍的一舉一動至關重要。
李如松知道,隻要明軍四面一圍,小西行長肯定會往最高處爬。
李如松也是作指揮官的,對這種主将愛爬高心态知之甚熟,以己度人,料想不差。
平壤城最好的瞭望地點是在牡丹峰,坐鎮此處,四面一目了然。
明軍一攻城,小西行長一定會選擇這裡——可問題是,牡丹峰不象别的制高點是在城内某處,而是孤懸平壤主城之外,隻靠一個城門連接。
這便是日軍的緻命破綻之一,明軍的絕佳機會。
初六的那一次攻擊,與其說是試探,倒不如說是李如松在給小西行長作心理暗示。
果然在初八這一天,小西行長登上牡丹峰,俯瞰整個戰局。
吳惟忠把北城南門一掐斷,在主城指揮戰鬥的宗義智幾乎急瘋了。
牡丹峰上一共才兩千多人,如果明軍死守南門,同時派大軍死力進攻,小西行長怕是死無葬身之地,平壤守軍也必群龍無首,李如松這是要實施斬首行動啊。
宗義智立刻發動了數次突襲,企圖打通通道,接回小西行長,但都失敗了。
浙兵在吳惟忠的帶領下,拼死不退,牢牢地守在南門。
宗義智在為難之際,一個粗豪漢子站了出來,大聲說我願意去闖關!
這人叫做國分隼人,乃是宗家的一員猛将。
宗義智聞言大喜,挑選了一批精兵,跟在國分後頭,再次發動攻擊。
依仗着日軍鐵炮的密集火力,國分隼人硬生生從明軍陣内殺出一條血路,一騎絕塵,闖入北城,登上牡丹峰。
小西行長正臉色陰沉地盯着明軍火炮轟擊,忽然接到隼人的報告,當即吓出一身冷汗。
他連忙率領扈從離開牡丹峰頂,來到山腳下的南門。
一看見小西行長,吳惟忠頓時意識到了日軍瘋狂的原因。
此時主城日軍與牡丹峰日軍一南一北,從兩個方向發起犀利的攻勢,吳惟忠率浙兵死戰不退,雙方陷入了混戰。
在這個關鍵時刻,一顆子彈十分湊巧地射穿了吳惟忠的胸口,鮮血噴出來沾滿了他的小腹。
吳惟忠雖然身負重傷,被部下搶了下去,但猶然須發皆張,大聲下達着各種戰鬥指令。
一股強烈的信念支撐着他:我是戚家軍出來的人,絕不能玷污了這三個字。
隻是主将的受傷,依然影響到了本就在兵力上處于劣勢的明軍。
最後在主将重傷、兩邊受敵的局面下,他們終于難以支撐,隻能簇擁着負傷的吳惟忠緩緩退去。
小西行長沒敢追擊。
他現在是驚弓之鳥,隻想盡快回到城中。
吳惟忠的奮戰,雖然沒有達成斬首局面,但并非全無意義。
小西行長吃了他這一吓,返回城裡以後再也不敢爬高了,而是把登高瞭望的任務交給了宗義智手下一個叫大石荒河助的家夥。
這哥們有點混不吝,铠甲也不穿,披了件短衫就蹭蹭爬上風月樓頂。
他看到什麼,轉告給小西行長,小西再做出決定。
這種間接報告的辦法,最終害了日軍自己。
從戰鬥開始到吳惟忠退去以後這段時間,其他地方的日軍經過适應,抵抗逐漸有了章法。
此時不獨北城南門,在平壤主城的各處戰場,兩軍都進入了僵持階段。
日軍的頑強程度超出了李如松的意料,他們趴在土窟與城牆上,冒着猛烈的炮火與明軍展開對攻。
明軍靠近,他們就往城下澆滾油投擲巨石,明軍後退,他們就拼命放箭,用鐵炮不要命地瘋狂射擊。
自戰鬥開始,李如松就騎馬帶着護衛們往來于三門之間的陣地指揮戰鬥。
此刻眼見明軍久攻不下,李如松大怒,突然之間率着他的百多名扈從,直逼城下,親自加入了登城攻擊的隊伍。
張世爵見狀大驚,急忙命明軍火炮部隊迎着日軍槍彈向前推進,抵近射擊壓制日軍火力,以保護李如松,避免主帥被日軍所傷。
主帥如此悍不畏死沖鋒在前,明軍士兵頓時不要命一般地發起了進攻。
其實城中的日軍,此刻也差不多到了極限,他們的人數畢竟不及明軍多,各門吃緊,根本無法抽調機動兵力。
小西行長皺着眉頭看了半天,忽然注意到,七星門與普通門的攻勢都異常強烈,可南邊含毬門的壓力卻相對輕松,遠沒有其他兩門那麼慘烈。
大石荒河助很快向小西報告了一個情況,說看軍裝服飾,似乎含毬門那邊的攻城主力是朝鮮人。
小西頓時松了一口氣。
朝鮮軍的戰鬥力他太清楚了,别說攻城了,隻怕日軍隻要一開城門,他們便會大潰而走。
于是小西作了一個決定,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