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傻子,之所以宣布不撤,不是因為血性、尊嚴什麼的,而是身為一個擁有良好軍事素養的指揮官,他很清楚無論怎麼,現在都絕不能退後一步。
在自己對面,光是戰場上就有足足三萬人的日本主力軍團,還沒算上漢城的日軍。
自己手上就三千多人,連人家的一個零頭都不夠。
日本人明顯是不知明軍虛實,才心存忌憚沒有進攻,所以明軍絕不能後撤,一旦後撤一步,日本人大軍就會毫不猶豫地掩殺過來,到那時候明軍就完了,沒有可能幸免。
所以李大提督一到戰場就下了令——接着打。
那麼,兵力已占絕對優勢的日本人這時在做什麼呢?
他們正在開會……
日本人特别喜歡開會,動辄就要把大家叫到一起,小馬紮一支,唧唧喳喳議論紛紛。
面對三千多大明騎兵,宇喜多秀家把諸将召集在一塊,發話了:“剛才斥候報告,說明軍主帥李如松也到了,諸位看該怎麼辦呐?”
日本人誰都沒想到李如松居然會大着膽子隻帶十幾個人跑來,他們認為主帥所在的位置,必然是明軍主力。
此時在這三千人後面的,肯定是四萬帶着各種大炮的明軍。
四萬對四萬,從人數看,勝負在五五之間。
可問題在于明軍主力有大量火炮,再加上主戰兵種是騎兵,一旦野戰起來,大炮遠轟再騎兵沖擊,肯定比長筱之戰中的織田軍厲害。
要知道那一仗,織田可是靠鐵炮隊滅了号稱戰國第一騎軍的武田軍團的,因此也不能怪秀家鄭重其事地要召集大家讨論。
諸将當下分成了兩派。
一派主張暫時退兵,避敵鋒芒;另外一派則堅持繼續進兵,跟明軍死磕一場。
前者的代表是三奉行石田三成、大谷吉繼與增田長盛,黑田長政是慎重用兵派,也主張觀望一陣再說;後者的代表不用說,自然是老而彌堅的小早川隆景。
最終隆景的意見占了上風,決定開打。
小早川的第六軍團當仁不讓地充當先陣主力,至于那些主張慎重的家夥,就乖乖地等在後面看吧!
日軍最大的壓力,是那個不存在的明軍主力軍團,因此小早川決定速戰速決。
他派遣粟屋景雄帶領三千人從大路西側繞過去,和大路東側的井上景貞三千人形成鉗形攻勢,左右夾擊明軍。
僅僅隻是這個出陣,日軍戰力就已經達到全部明軍的兩倍。
李如松知道,此時萬萬不可示弱,一旦露怯,馬上便是萬劫不複的局面。
他咬咬牙,隻能硬着頭皮上了,希望能堅持到後續明軍趕到。
于是日軍一動,明軍也立刻動了。
在李如松的指揮下,明軍全體南移,趁井上景貞沒靠攏的時候,先突擊打垮粟屋景雄再說。
兩軍甫一交手,粟屋景雄所部便支持不住,紛紛潰退而走。
明軍大喜,他們經過與立花宗茂一戰,對和日軍進行白刃戰的信心十足,現在正愁無處發洩,于是紛紛撲将上去。
可當明軍開始追擊粟屋時,忽然發現自己上當了。
朝鮮的一月份是初春,陰雨綿綿,雨水、雪水和泥土混在一起,讓路面和田野都變得極其難走。
明軍從開城趕路時,就吃了不少苦頭。
特别是在小丸山以西這個區域,是朝鮮難得的平原地帶,因此種有許多水田。
這些水田地勢低窪,被融化的冰雪變成一片一片的泥淖,不但極為泥濘,水田裡還有密密麻麻的水稻茬子,是天然的絆馬樁,騎兵在這種地形上,隻要跑動就極容易被陷住或者絆落馬下,甚至連快速機動都做不了,更别說沖鋒了。
粟屋部以步兵為主,他們對這種地形的适應能力遠優于明軍的騎兵。
不知是計的明軍為了追趕他們,誤入了這一大灘泥沼之中,前鋒許多人紛紛被絆落馬下,後續部隊則陷在水田裡行動遲緩。
粟屋景雄調轉頭來,趁機掩殺,不少明軍在泥中被殺死。
在路北的井上景貞發現有便宜可占,也加速開始移動。
李如松大怒,一聲令下,進入水田的明軍紛紛跳下馬來步戰接敵。
粟屋景雄沒料到明軍轉換得如此之快,猝不及防,頓時被殺得大敗而逃——這一次他可是真逃了——幹掉南側威脅以後,李如松迅速調轉隊伍,部隊又變成騎兵迎頭對上井上景貞。
景貞三千步兵當然抵擋不住這些殺紅了眼的惡鬼騎兵,也隻好狼狽後退整軍。
小早川隆景一看兩路軍馬出戰不利,索性也不耍手段了,軍扇一揮,親自帶着第六軍團全線壓上。
隆景自己為中間進攻的核心,大将小早川秀包、築紫廣門和剛喘過氣來的立花宗茂則分成兩路,從側翼烈火疾風般地朝着明軍陣勢攻去。
接下來,是一場場面極其混亂的惡戰。
明軍以三千多人的兵力,要抵擋從三個方向攻來的日軍,形勢十分嚴峻。
李如松将部隊分為兩路應對小早川及從山側向明軍後方運動的部隊。
明軍士兵舍生忘死,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