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倍于己的敵人展開殊死搏鬥。
後方陸續趕到的李如柏、張世爵,因為之前學習李提督的緣故,随行都隻有幾十人,兵力過少,對戰局的緩解沒有絲毫幫助。
隻是他們都沒有表現出一點猶豫,一到戰場便紛紛義無反顧地殺入了陣中。
不過這時的日軍狀況,并沒好到哪裡去,這讓人很奇怪。
可能是面臨絕境的明軍瞬間爆發出了不可思議的戰鬥力,這場混戰也讓日軍險象環生。
戰鬥中,明軍見日軍試圖從側翼包抄,遂分出一股明軍部隊脫離主力戰團,突然朝側翼日軍厚實的陣勢猛插過去,方向正是在包抄明軍的小早川秀包本陣。
秀包沒料到明軍到了這時候還有勇氣和力量進行戰場突擊,一時間手忙腳亂,還沒來得及調整,明軍已一口氣連斬他手下将領橫山景義及家臣桂五左衛門、伽羅間彌兵衛、波羅間鄉左衛門、内海鬼之丞、湯淺新右衛門、吉田太左衛門等多名武士,殺到了他面前。
小早川秀包轉身想要逃跑,卻被明軍士兵拽下馬來,揮刀便砍,秀包好歹也是武将,倉促間拔出短刀格了一下,搶得一線生機,随即被身邊的家臣們七手八腳救了出去。
秀包雖然幸免,但這一論沖鋒卻讓他所部的武士死傷慘重,遲滞了他的包抄行動。
這段記載一直有人懷疑其真實性,認為是日本人虛構的。
不過即便是虛構,也從一個側面證實當時戰事之激烈,給日軍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可怖印象,才會在戰後着力渲染。
兩軍這一戰,算起來從巳時足足打到了午時,兵力處于絕對劣勢的明軍終于開始支撐不住,明軍的所有将領——無論高中低級——此時都掣刀揮劍,全體上陣投入了與日軍的肉搏。
全軍緩緩向西方邊打邊撤,意圖進入高陽城堅守。
明軍的境況,已經極其窘迫。
關于這階段的狀況,朝鮮人在記載中說,戰鬥到要緊處,李如松親率數十家突馳陣前,反複騎射,十分骁勇。
之後李如松又親率諸将,為撤退的明軍士兵殿後。
而日方記錄如《黑田家記》則說,此次戰鬥到秀包軍下山直沖李如松中軍,隆景縱橫兩翼奮擊時,“如松兵有節制,進退自在。
兩雄相會,戰甚苦,自巳至午。
”
明軍即使已力不能支,陣型卻絲毫不亂。
在如此不利的絕境下,以李如松為首的将領們沒有扔在部屬先行逃離,反而親身斷後,遼東軍團将領們強悍的素質,讓人驚歎不已。
俗話說将為軍之膽,将領如此,士兵們焉能落後。
三千明軍士兵被數倍于己的敵軍包圍,激戰兩個時辰,依然還是聽号令而動,進退自如絲毫不亂,連敵人都不得不贊,堪稱一流強軍。
明軍将領和士兵們異常出色的素質,無疑是這次戰鬥中日軍空有絕對優勢兵力卻兩個時辰都沒拿下三千明軍的主要原因。
到了這個地步,日軍自然不會再容明軍撤退的如意算盤打響。
仗着壓倒性的優勢兵力,在智将小早川隆景的指揮下,日軍諸将一面輪番上陣,死死咬住明軍不松口,以阻止明軍西移。
另外分出的兩部兵力,則繼續從從兩側山上快速迂回,企圖徹底封死明軍後退的通道。
高陽城是一個極小的城砦,其實并不适宜防守。
拼殺到了現在,李如松也終于有些絕望了,眼前的日軍漫天遍野,怎麼殺都殺不完。
即便他的遼東鐵騎們以一當十,可數量畢竟太少了。
這些明軍士兵已經持續作戰兩個時辰,早已是精疲力盡,全靠一口氣撐着才戰鬥不止。
眼看側翼日軍的迂回部隊就要進占碧蹄館,如果這最後的逃生通道被日軍關閉,那麼“主帥被擒殺”這條恥辱記錄,就即将誕生。
正在危機時刻,隻聽一聲炮響,從惠陰山中殺出一彪人馬來,直入敵陣,殺退了負責封口的日軍,把已經筋疲力盡的明軍接應進了陣内。
看着那旗号上大大的“楊”字,李如松如釋重負,一直緊繃着的肌肉突然松了下來。
來人正是他手下的大将楊元。
原來楊元接到李如松的命令以後,不敢怠慢,急急忙忙帶了本部士兵朝着漢城趕來,沿途還收攏了些陸續往前趕路的明軍士兵,抵達高陽城下時大約有五千多人。
這可真是無比寶貴的生力軍。
更難得的是,楊元居然還帶來了一個炮營。
炮聲一響,明軍的士氣立刻回升了。
日本人卻吓得變了臉色,馬上放緩了攻擊。
連楊元自己也沒想到,這個炮營,雖然沒有正式接戰,卻是後來明軍能順利脫險的關鍵。
會合以後,楊元等人建議李如松趕快撤退,由他們來斷後,李如松卻搖了搖頭,再次否決了撤退的建議。
李如松很清楚,明軍在臨津江東側的總兵力才一萬上下,而日軍兵力卻有三、四萬之多。
如果此時他們撤退,一旦被日軍從後追擊掩殺,恐怕一口氣能殺到開城的城下。
到了那時候,局面便糜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