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馬疫遍地橫行和極端缺衣少食,明軍和遼東集團軍因此幾乎喪失了大半機動能力和戰鬥力,更兼春雨連綿,道路翻漿,前方有至少一倍于己的敵軍駐守在堅城内,還有一支強大的敵主力軍團在側後方虎視眈眈,無論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在明軍這邊。
在如此“大好局面”之下,假如李如松按照朝鮮人的心願強行突進,饑腸辘辘地沖到漢城之下,下場不用說天知道,我用腳指頭想也知道——全軍覆滅。
現在我們知道,碧蹄館之役的勝負,無論在戰略上還是戰術上,抑或是在壬辰戰争史上,都不會改變什麼,這隻是一場勝敗完全無足輕重的遭遇戰,除非李如松陣亡,否則其勝負不會影響明軍之後任何動向。
李如松輕軍突進快速進擊漢城,當然有争功的因素在内,但究其關鍵,一是因朝鮮方面提供的日軍數量情報完全失實,與漢城日軍實際兵力的差異幾乎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客觀上導緻了他沒做太多準備就輕率突進。
不過,這依然不是他突進的主要原因。
李如松突進的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就因明軍沒吃的了,他迫切地需要拿下漢城來解決明軍的吃飯問題,更确切地說是他看上了龍山倉的糧食,這才是他不顧明軍傷病交加缺吃少穿也要冒險,試圖以少數兵力快速拿下漢城的真正原因。
同時,來自側翼已抵達鹹興的加藤清正二軍團的威脅,及明軍糧草嚴重不足和馬匹大量病疫的嚴峻現實,也使得李如松當時最好的選擇,隻能是帶着當時戰鬥力最強、機動力最高的親兵團突進,快速搶奪漢城。
李如松無法帶着沒吃飽飯甚至連路都走不動的龐大軍團去搶漢城,一是根本不可能,僅到臨津明軍就被足足餓了兩天,在如此糟糕的後勤狀況下,三萬多明軍根本用不着到漢城,在半路就得餓死一大批;二是即使以大兵團搶下了漢城,隻要龍山倉沒拿下,大夥也還是得餓死在那裡。
同時,我們從碧蹄館之戰的記錄中也可以發現,明軍的攻城重火力遠沒有運送到位,而前鋒清一色的騎兵,也從側面說明了李如松能做的,隻能是以騎兵快速突襲拿下漢城和龍山倉,他沒有能力也沒可能進行耗時日久的攻城戰。
明軍既沒有那麼多的給養,朝鮮也沒這個運輸能力把那麼多火炮快速運上去,更無可能聚集起足夠的攻城兵力。
因此以少量兵力帶口糧前進,在最短時間内拿下漢城和龍山倉,解決了後繼軍團的吃飯問題以後,臨津江以東的李如柏軍團再進駐漢城,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優秀指揮官的正确選擇。
遺憾的是,李如松搶奪漢城,尤其是奪取龍山倉的這個希望破滅了。
我想,他自己也應該很清楚這是一次冒險,但卻又是一場他不得不冒的險。
碧蹄館一戰後,李如松知道,前面那個朝鮮人說沒幾個日軍的漢城,駐紮着至少五、六萬日軍主力兵團,這絕不是目前三萬多沒吃沒喝的明軍能拿下的。
而明軍的辎重補狀況給顯然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因此他隻能無奈地轉入了戰略防守,被迫徹底放棄以武力攻占漢城的計劃。
不過,李如松對龍山倉的欲望并沒有因此減少哪怕一丁點,反而因此更加熾熱起來。
猶如一個失戀的少年,他原本迫切想得到龍山倉的那股渴望,變成了求之不得後的怨念。
不久之後這股怨念終于爆發出來,遂了李如松我得不到你也别想要的心願,還意外地解救了一位此後将在朝鮮戰場上大放光彩的朝鮮名将。
有意思的是,宋應昌在給明使沈思賢的信中,也直接問到了漢城的龍山糧倉可燒否,和李如松打起了一樣的念頭,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當然,這也是當時形勢下解除漢城日軍威脅的最好戰術——讓他們和明軍一樣,斷糧。
我想,不管李如松自己在當時、此後做何想和有什麼表現,他都肯定沒想到以後的史家們會對碧蹄館這次遭遇戰如此關注,并把此戰的結果給拔到了這樣一個高度,把這戰的結果和他本人的态度,以及明軍此後的戰略變更給聯系到了一起,并最後給他扣上了一頂怯弱的帽子,認為此戰摧破了李大提督的心志,讓他萌生了退意。
這就是李如松以及當時的明軍參戰将領們,包括當時的明朝文官們都沒對碧蹄館之役留下太多筆墨,也不怎麼在意的原因。
并不是所有的進攻都是勇敢的;同樣,并不是所有的退卻都是怯懦的。
但又為什麼在史料中,我們看不到在退兵問題上李如松對朝鮮人不着重提糧草問題,不公開說這一系列困難呢?
事實上這當然不可能的。
無論是楊元還是李如松,抑或宋應昌都在不斷地向朝鮮人提這一問題。
這關系到明軍數萬将士的性命,焉能不提。
然而,朝鮮方面力主明軍和日軍決戰的中堅分子們,因為異口同聲地把李如松退回開城一線的原因,歸結為是他在碧蹄館被日本人打怕了,所以在他們的記載裡,大多絕口不提這個原因。
也隻有這樣,